北京市財政局在整风运动中,根据党中央提出的“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会主义”总路綫的精神,运用务虛的办法,大胆地揭发和批判了財政工作規章制度中存在着的保守思想和敎条主义。
在务虛中,大家認識到:过去做財政工作整天与数目字打交道,讓数目字束縛了思想,很少研究政治和了解經济发展的眞实情况,只是坐在屋里分析报表,严重地脫离实际;迷信規章制度,有人認为“制度万能”、“制度至上”,認为財政工作做得好坏的标志,就是看有沒有一套完整的規章制度。因此,在工作中有机械按制度办事、不从实际出发的現象,单純認为审查单位預算要审下几个錢来才是对国家負責。如1957年北京市司法局在自己預算內花錢盖了几間食堂和厨房,財政局的主管同志竟認为:食堂、厨房虽然需要盖,但未經財政局批准不能报銷。經过辯論,大家認識到,过去不从实际出发,迷信規章制度,認为規章制度越多越細越好办事的思想,实际是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別人,缺乏群众覌点和生产覌点,是束縛生产力发展和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設的。此外,在务虛中,又进一步地批判了工作中的敎条主义。財政工作中的敎条主义,主要表現在对中央頒发的一些規章制度,不善于結合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地去运用,而是照抄照轉,生搬硬套。如北京市农林水利局所属南郊农場,有病騾一头,已不能从事生产,需要重新購买一头。財政局的主管人員生搬財政部的規定,硬讓人家把病騾先卖了将錢上繳,然后購买新騾視为增加固定資产,必須按基本建設审批程序办理,因而影响了生产。类似这样的例子,在工作中还不仅是一个。
經过务虛,大家認为財政部門工作中存在着的这些思想,束縛着生产力的发展,妨碍着总路綫的貫彻执行。只有冲破这些迷信規章制度的思想,树立財政为生产、为事业服务的思想,才能使財政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設服务。我們抓住了这个重要环节采取了革命的精神,发动群众,发揚敢想、敢說、敢做的风格,大胆地对現有規章制度进行了改革。經过系統地研究,已經改革了53項。首先,我們大大地簡化了企业、事业、行政机关的会計报表。如公私合营企业的会計报表,过去每个企业每年要报237張表,仅四个工业局所属公私合营企业全年就要报送85,246張表,堆起来高达30市尺。这次整改后,取消了月报、季报、保留年报,报表張数較前减少了9倍多,而且报表內容也大大簡化了;在事业、行政会計报表方面,不但簡化了报表的張数和內容,而且打破了会計制度的陈規,取消了复杂而沒有多大利用价値的“資产負債表”和“財产目录”。在規章制度方面,我們将那些不便利群众、束縛生产和限制单位积极性的規定,属于市的权限范圍內能够解决的,基本上都进行了改革。我們根据依靠群众办財政的精神,尽量把权限下放給单位,使企业和事业单位能够根据自己生产和事业发展情况,灵活地运用制度,这样就将一些束縛生产力发展的規章制度,一变而为生产、事业服务。例如过去規定企业之間互相調撥固定資产时所开支的运杂費,要列入基本建設計划。也就是說,如甲厂需要一个电滾子,乙厂正好有一部用不着的电滾子,則由乙厂把这部电滾子調到甲厂所需要的拆卸和运費要按基本建設撥款手續办理。但北京地区企业与企业之間距离很近,調撥一件小型机器,装卸、运費頂多不过十几元,如按規定办理,十几元的运杂費就要花費十几天的审批时間,影响生产。很显然,这些規定不适合北京市的具体情况。过去企业单位曾多次提出意見,要求把这項費用摊入成本,財政局的主管同志也覚得应該这样处理,但因为这項規定是財政部頒发的,就絲毫也不敢变通。这次整改中,我們打破了这項影响企业生产的規定,对于临时发生的固定資产調撥运杂費可摊入成本,不必再通过基本建設审批程序,大大便利了企业生产。
經过务虛和規章制度的改革,干部的思想敞开了。在总路綫的鼓舞下,我們正滿怀信心,彻底地改革規章制度,使其符合于多快好省的要求,为在五年內把首都建設成为一个現代化工业基地貢献我們一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