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湖北省襄阳市将PPP投融资模式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在交通运输、市政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旅游开发等多个领域大力推广运用PPP模式并取得明显成效。2017年受到国务院表彰。全市共有32个项目入选财政部PPP项目管理库,37个项目进入储备清单库,共有22个项目落地,计划总投资303.27亿元。
大力推广PPP改革
2015年11月,襄阳市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PPP工作领导小组,小组办公室(PPP中心)最初设在市财政局,后调整到市发改委。PPP工作各成员单位和部门形成了联动机制。市政府每季度召开一次PPP项目推进会议,定期对PPP项目进行通报,分析推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先后出台了《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创新投融资改革的实施意见》 《加快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PPP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市政府在第一时间分别聘请了中国投资咨询公司、北京财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两家PPP业务专业咨询机构,协助与PPP工作有关的职能部门、项目实施机构及时开展了项目的识别筛选、评估论证等前期工作。市财政局先后举办了3期PPP业务知识大型培训班,对包...
近年来,湖北省襄阳市将PPP投融资模式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在交通运输、市政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旅游开发等多个领域大力推广运用PPP模式并取得明显成效。2017年受到国务院表彰。全市共有32个项目入选财政部PPP项目管理库,37个项目进入储备清单库,共有22个项目落地,计划总投资303.27亿元。
大力推广PPP改革
2015年11月,襄阳市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PPP工作领导小组,小组办公室(PPP中心)最初设在市财政局,后调整到市发改委。PPP工作各成员单位和部门形成了联动机制。市政府每季度召开一次PPP项目推进会议,定期对PPP项目进行通报,分析推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先后出台了《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创新投融资改革的实施意见》 《加快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PPP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市政府在第一时间分别聘请了中国投资咨询公司、北京财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两家PPP业务专业咨询机构,协助与PPP工作有关的职能部门、项目实施机构及时开展了项目的识别筛选、评估论证等前期工作。市财政局先后举办了3期PPP业务知识大型培训班,对包括各县(市、区)在内的全市近千名从事PPP工作的同志进行了业务培训。将与PPP有关的法律、规章、制度进行系统整理、汇编成册,累计印刷、发放2000余册。
市委、市政府先后在深圳和北京举办了“襄阳产业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积极为项目与潜在投资方牵线搭桥,对襄阳市第一批12个PPP项目逐一进行了重点推介。充分利用“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活动平台,积极推广PPP项目。2017年11月,市财政局参加财政部在上海组织的“第三届中国PPP融资论坛”,现场推介襄阳市PPP项目。积极对接包括中国PPP基金、中央企业、地方国企、民营上市公司及银行、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资本,最大限度地争取对襄阳市PPP项目的参与、支持。

改进PPP工作的建议
加快本地PPP智库的建设步伐。PPP模式专业性强,涉及领域广泛。一个地方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高水平专业咨询服务机构、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专业人士做智力支撑,PPP工作是无法顺利开展的。目前为襄阳市提供PPP咨询服务的专业机构主要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地,水平良莠不齐、收费高低不等。为推动地方PPP工作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当务之急是要利用本地的高校资源、专家团队,尽快组建属于自己的专业咨询机构和专家队伍,为PPP工作的开展提供高品质、近距离、低成本、快节奏的专业服务。
设立PPP负面清单,更加规范地开展PPP工作。2017年11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对全国范围内已入库的PPP项目开展了大规模的清理整顿工作。由此,我国的PPP市场进入“提质增效”阶段,“抓规范、严监管、控风险”成为PPP行业发展的主基调。在这一背景下,可以尝试实行“PPP负面清单”制度,即由财政部门负责制定出台PPP负面清单,规范推进PPP项目实施。对于不属于公共服务领域、政府不负有提供义务的,涉及国家安全以及无运营内容等类型的项目不得采用PPP模式。坚决把那些“无实际运营内容、没有收益和现金流;明股实债;回购社会资本方投资本金;承诺最低收益回报;政府为项目提供担保”等伪PPP项目拒之门外。对符合国家要求,适合采用PPP模式的项目,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操作,从“政府行为、项目决策、融资方案、招标投标、合同签订”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确保PPP健康发展。
坚决守住10%的政策红线,不给未来留负担。财政部明确规定:各地每一年度全部PPP项目需要从预算中安排的支出责任,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应当不超过10%。省级财政部门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定具体比例,并报财政部备案,同时对外公布。目前,部分地区已经出现超过财政支出责任10%红线问题。为此,应当吸取教训,切实管住财政支出总量,严控风险,严守支出底线。当务之急是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摸清家底、实事求是地确定全市各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基数,坚决把一些地方存在的不合理、不真实的部分予以剔除,防止虚估冒算,人为夸大计算基数现象发生。二是在认真分析历史数据、合理研判未来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科学地预测未来较长时期本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增长速度。三是在做好前两项工作的基础上,要坚决守住“当年全部PPP项目的财政支出总额不得超过同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的红线,不搞寅吃卯粮、不留负担。要在支出总量限额内,通过提质增效、加大商业模式创新、充分挖掘政府资源综合利用潜力的方式来尽量多安排一些PPP项目 落地。
进一步健全引导扶持体系。一是设立市级PPP绿色支出基金,为PPP项目增资增信、缓解项目资金缺口,推动全市PPP项目建设。二是创新县域PPP项目推广模式。针对部分县域PPP项目存在的单体规模小、经营收入少、运营成本高等问题,可以探索推广由市级统筹、跨区域推进的模式,整体推动全市垃圾焚烧发电、污水处理等PPP项目,通过打破行政区划来实现科学布局,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招商和监管效率。三是加大对县域PPP项目的智力帮扶力度。依托市级PPP智库,组织专家队伍定期、不定期到有需要的县(市、区)开展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咨询、指导工作。
责任编辑 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