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虽然财政所的工作任务繁重、压力较大,但脱贫攻坚是硬任务,再苦再累也得干下去……”说这话的人叫秦娟,是重庆市石柱县龙沙镇财政所所长。虽任所长职务,但她不是财政编制人员,这也丝毫没有妨碍她面对财政工作一丝不苟,面对帮扶对象真心实意。自上任以来,秦娟多次获得县“优秀财政所长”、“脱贫攻坚帮扶先进个人”等荣誉。
从“门外汉”到“业务通”
“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的付出和努力的汗水。”2016年秦娟通过公开招录正式进入财政所。刚接触这份工作时,秦娟完全是个“门外汉”,但她不会就学、不懂就问、随时总结、虚心请教,用一股子认真劲克服了难关。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坚持之后,她慢慢摸索出了财政工作的技巧和心得,工作处理起来也越发得心应手。
说起工作,秦娟总是神采奕奕,她说:“工作就是生活的一种状态,你热爱它,才能驾驭它,财政工作专业性强,但只要用心用情用力做,就没有干不好的事。”简单的话语却表达出一名基层财政人对这个行业的无限热忱。2017年底,秦娟在财政局帮助做决算时,因为有0.1元“公用经费”始...

“虽然财政所的工作任务繁重、压力较大,但脱贫攻坚是硬任务,再苦再累也得干下去……”说这话的人叫秦娟,是重庆市石柱县龙沙镇财政所所长。虽任所长职务,但她不是财政编制人员,这也丝毫没有妨碍她面对财政工作一丝不苟,面对帮扶对象真心实意。自上任以来,秦娟多次获得县“优秀财政所长”、“脱贫攻坚帮扶先进个人”等荣誉。
从“门外汉”到“业务通”
“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的付出和努力的汗水。”2016年秦娟通过公开招录正式进入财政所。刚接触这份工作时,秦娟完全是个“门外汉”,但她不会就学、不懂就问、随时总结、虚心请教,用一股子认真劲克服了难关。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坚持之后,她慢慢摸索出了财政工作的技巧和心得,工作处理起来也越发得心应手。
说起工作,秦娟总是神采奕奕,她说:“工作就是生活的一种状态,你热爱它,才能驾驭它,财政工作专业性强,但只要用心用情用力做,就没有干不好的事。”简单的话语却表达出一名基层财政人对这个行业的无限热忱。2017年底,秦娟在财政局帮助做决算时,因为有0.1元“公用经费”始终前后不一致,她硬是把全年的原始报账凭证找来重新核对,直到账目清清楚楚,财政局的同事都为她竖起了大拇指。
“财政所是乡镇极其重要的科室,必须选配胆大心细且政治素质高的人来担任所长。”龙沙镇政府有关负责人说。自担任财政所所长以来,秦娟从没有出现一次差错,对待前来办事的干部职工也是热情周到。因村干部文化水平较低,村级财务工作一直是乡镇的“老大难”问题。去年,因龙沙镇大沙社区报账员不清楚报账程序,很多原始票据积压,导致几个月没到乡镇报账。秦娟了解这一情况后,亲自到该社区与报账员一起清发票、查账单,向报账员讲解村级财务报销程序。这件事后,秦娟认真进行了总结,她认为搞好村级财务工作必须要提高报账员的业务能力。于是,在她的推动下,全镇组织了专门的业务培训,进一步规范了村级财务管理。
从“浮在办公室”到“沉在群众中”
“我们年轻人在电脑上写写画画还可以,但真正要去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走到群众中去。‘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我一般都是在村里呆着。”秦娟这样说起扶贫工作。
自2016年以来,秦娟先后驻中海村、大沙社区。每到一个地方,她都第一时间去走访调研,“村民们对政策的知晓程度是不够的,如果不把政策普及下去,不但不利于扶贫工作,还易激发矛盾,贻误工作时机。”因此只要一有功夫,秦娟就下到村里,向村民了解情况,疏民怨、化民难、解民忧。遇到村组开会时,她也是每场必到,对村情、民情了如指掌。
“莫看她是个女娃儿,但比很多男的都吃得苦,我们一起下乡走一两个小时山路是常事。”驻村书记如是说。驻大沙社区期间,她了解到该社区地少人多、产业薄弱、交通不便,导致群众缺乏致富信心。为此,她积极与镇干部、社区干部和村民一起商量对策,制定了结合实际的社区发展规划,并自掏腰包邀请了两名蔬菜种植专家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协调村委将土地流转给益生猕猴桃有限公司和腾苑花木园林有限公司集中经营,积极动员青壮劳动力从事镇上的公益岗位,全力争取镇上安排扶贫股权收益项目。今年,她还积极协调重庆丰宜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到大沙社区流转了625亩土地种植核桃,使450余户农民既享受了土地入股分红,又实现了就近务工增加收入。如今,这里青山绿水、道路平整宽阔,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辣椒、猕猴桃、有机蔬菜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
从“帮扶责任人”到“群众贴心人”
“我们县每名机关干部至少都要联系两个贫困户,由于人手紧张,所以我联系了五户。”秦娟所在的乡镇干部老化严重,尽管财政所的工作已经让她精疲力尽,但她还是欣然接受了任务,毫无怨言。
说起帮扶干部秦娟,村民马泽玉露出了笑容,“这个妹崽崽简直就像我的亲女一样,帮了我好多忙哦,要不是她我哪里住得起新房子嘛。”马泽玉是贫困户,妻子患有脑梗塞和糖尿病,常年不能干重活,两个儿子一个因家庭贫困高中毕业就外出务工,另一个还在县里读中学。几十年来,一家四口和爷爷奶奶、叔叔伯伯们一起挤住在漆黑低矮、夏不遮风、冬不挡雨的土坯房子里。2016年3月,秦娟第一次走访便萌生了动员其建房的想法。经过分析扶贫政策,多方打听,确定马泽玉一家可以享受异地扶贫搬迁政策后,秦娟再次登门将这一好消息告诉了他。但马泽玉却因家里没钱、孩子要读书等各种理由拒绝了,秦娟并没有就此放弃,继续向他介绍易地扶贫搬迁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帮助其申请到4万元的建房补助和5万元的财政贴息贷款,经过一番努力,马泽玉一家终于在2017年搬入了新居。
然而在后期办理房产证过程中,由于马泽玉文化程度不高,手里拿着《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却过了期,又赶上国土房管新旧政策过渡,房产证一直没有办理。为此,秦娟专门几次跑到国土房管部门了解情况,并向上级请示,与相关部门领导接洽,历时4个月帮助他们按照新政策补齐了所有手续,办理了正式的房产证,马泽玉一家对秦娟的真心帮扶十分感谢。


“虽然辛苦点,但是看到他们脸上满意的笑容觉得一切都值了。”秦娟由衷地说,“我们基层干部就是党的政策‘最后一公里’的直接贯彻者,要把国家扶贫的好政策和有现实困难的贫困户连在一起,让群众理解我们的政策好,也切实享受到政策中的实惠,这是我们帮扶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