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国从20世纪末期开始逐渐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预计到2030年,我国将成为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京津冀作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其所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对经济的影响,对于未雨绸缪,制定相关政策,应对老龄化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京津冀人口老龄化状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2—2016年度,京津冀三省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具体如下:
由图可见,2015年,京、津、冀三省市的老年人口占比均超过了10%,且北京、天津地区的老年人口占比早在2002年就已经接近11%。从国际通用的老龄化标准来看,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可以说京、津、冀三省市在2015年都已正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三省市中只有天津近几年的老年人口占比趋于平稳;北京虽然在2009—2014年间稍有回落,但是近几年老年人口占比又急剧上升,体现出了北京人口结构的不稳定;而河北的老年人口占比则在逐年上升,同时老龄化压力也会随之加大。按照该图示的发展趋势,在未来几年内,河北的老龄人口占比有望首次超过天津,成为...
我国从20世纪末期开始逐渐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预计到2030年,我国将成为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京津冀作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其所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对经济的影响,对于未雨绸缪,制定相关政策,应对老龄化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京津冀人口老龄化状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2—2016年度,京津冀三省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具体如下:
由图可见,2015年,京、津、冀三省市的老年人口占比均超过了10%,且北京、天津地区的老年人口占比早在2002年就已经接近11%。从国际通用的老龄化标准来看,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可以说京、津、冀三省市在2015年都已正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三省市中只有天津近几年的老年人口占比趋于平稳;北京虽然在2009—2014年间稍有回落,但是近几年老年人口占比又急剧上升,体现出了北京人口结构的不稳定;而河北的老年人口占比则在逐年上升,同时老龄化压力也会随之加大。按照该图示的发展趋势,在未来几年内,河北的老龄人口占比有望首次超过天津,成为京津冀地区老年人口占比最多的省份。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河北省青壮年人口向北京、天津等外省市流动,而老年人口在当地留守有很大关系。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是加剧京津冀地区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京津冀地区是以北京为中心的首都经济圈,其重要资源基本都分布在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下,三个省市定位不同:北京为知识型区域,天津为加工型区域,河北为资源型区域,地区内试图实现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目的。但三者经济发展水平及资源分配的差异仍很明显,要达到相互协调和平衡仍任重道远。京津冀地区的旅游产业和医疗产业也相对集中在北京境内,而老年人最需要的精神需求就是旅游,最需要的物质需求是医疗,也就意味着河北和天津的老年人会拿着自己的积蓄到北京旅游和进行医疗救治,资源优势会促进北京相关产业发展,相反,却会使天津和河北的储蓄率降低、医疗行业发展受到影响,进而使区域内经济发展更加失衡。
二是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资源相对短缺和质量下降。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年轻劳动力是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前提,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必将造成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下降,供给失衡。同时,由于我国劳动力年龄的人口所占的比例下降,劳动力呈现老龄趋势,劳动力的质量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劳动力供给不足势必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劳动力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政府不得不推延退休年龄,企业不得不雇佣老龄员工,而员工工龄越长,企业需要发放的工资也就越多,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加重企业负担,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是人口老龄化对消费造成影响。消费行为会受到年龄、心理和收入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所以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会对消费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人们预期寿命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将会把所有的收入分配给整个生命周期,尤其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够完善,居民的消费观念仍然比较保守的背景下,消费需求会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愈发严重而随之降低。同时,由于老年人普遍存在延年益寿以及安静修养的心理,他们的消费需求更倾向于护理需求、保健品、营养品等,而对衣服鞋袜等商品的需求减弱,这无形中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产生了影响。
对策及建议
一是完善养老模式,合理利用老年劳动力。目前我国还基本处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阶段,对于社区养老虽已开始实施但尚不完善。随着城市的生活水平提高,老年人对看护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首先要加大社区养老的基础建设投资,同时可采取“以老养老”的养老方式,合理利用老年劳动力资源,让已经退休,但仍有能力的老年人参与到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当中,比如采取由老年劳动力代替青年劳动力对老年人进行看护,或鼓励已经退休但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等措施。由于这些老年人已经退休,不用再继续缴纳社保,用工单位仅向其支付劳务费,这不仅降低了用工单位的劳动力成本,还丰富了老年劳动力的生活、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来源,节省了社会的劳动力资源。
二是合理分配资源,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资源的分配是对劳动力和经济的主动分配。根据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布局思路,以及“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的网络型空间格局定位,尽管京津冀区域内的产业定位不同,但产业之间相互交叉和协调是地区协调发展的应有之意。京津冀的养老产业可以重点在河北区域建设发展,这不仅有利于疏解北京人口,还可以利用河北的资源及劳动力优势,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实现相互协调发展的目的。
三是完善福利制度,促进养老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来临,现阶段政府应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到社会保障、完善医疗保健制度、实施老年人税收优惠政策等,不断完善我国社会福利制度,保证老年人老有所养。同时,政府应对投资养老产业的政策进行完善,在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的基础上,鼓励并引导更多的社会主体和力量投入到养老服务业。加大对民间养老机构和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不同群体需求。制定相应的专项补贴标准,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丰富适于养老产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企业融资途径,为养老服务产业融资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是完善人口政策,为经济发展持续供给劳动力。人口是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维持人口的均衡发展则是确保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从单独二孩政策放开不及预期,然后到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出生人口依然没有达到预期后,全面放开人口政策已是大趋所趋。2017年1月25日,国务院发布《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该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是,总和生育率逐步提升并稳定在适度水平,2020年全国总人口达到14.2亿人左右,2030年达到14.5亿人左右。之前的人口规划只是给出人口总量不得逾越的控制目标,而这次规划则是确定人口总量要达到的预期目标。这表明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态度和政策导向,毕竟要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问题,持续的劳动力供应才是根本。
责任编辑 刘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