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22 作者:谭静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大]
[中]
[小]
摘要: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女儿,虽然从读书到工作,所学专业、所做工作与“三农”少有交集。但是,剪不断的乡情让我始终惦念那个梦想开启的老家,始终感怀乡亲们点点滴滴的鼓励和支持。多年来,我始终关注着农业发展、农村变化和农民冷暖。不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不是一家一地的脱贫,不是一村一镇的振兴,而是全面脱贫、全面振兴,当有一种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创新的思维去推动落实。今年的回乡调研,我也在不断尝试找到更为精准的视角、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新颖务实的方式开展。我们以人民群众为采访对象,真正了解农民的呼声、困惑、疑虑和期许。接下来让我们听听在脱贫攻坚路上、在乡村振兴路上、在迈向全面小康路上,他们怎么说。
精准脱贫关键要“脱去穷根、激发斗志”
每个农民心中都装着一个脱贫致富的梦想。在脱贫攻坚、奔向小康的路上,必须不驰于空想,要拔掉穷根,离不开努力劳动和艰苦奋斗,天天蹲在墙角晒太阳,小康生活不会自己来。
聊到村里还有没有贫困户,母亲说:“现在村里特别贫困的几乎没有了,看到别人家都努力干活过好日子,一些原来懒的也就被带动起来了。现在要说困难的主要还是家里遇上天灾人祸,得了重病的,他们还得...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女儿,虽然从读书到工作,所学专业、所做工作与“三农”少有交集。但是,剪不断的乡情让我始终惦念那个梦想开启的老家,始终感怀乡亲们点点滴滴的鼓励和支持。多年来,我始终关注着农业发展、农村变化和农民冷暖。不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不是一家一地的脱贫,不是一村一镇的振兴,而是全面脱贫、全面振兴,当有一种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创新的思维去推动落实。今年的回乡调研,我也在不断尝试找到更为精准的视角、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新颖务实的方式开展。我们以人民群众为采访对象,真正了解农民的呼声、困惑、疑虑和期许。接下来让我们听听在脱贫攻坚路上、在乡村振兴路上、在迈向全面小康路上,他们怎么说。
精准脱贫关键要“脱去穷根、激发斗志”
每个农民心中都装着一个脱贫致富的梦想。在脱贫攻坚、奔向小康的路上,必须不驰于空想,要拔掉穷根,离不开努力劳动和艰苦奋斗,天天蹲在墙角晒太阳,小康生活不会自己来。
聊到村里还有没有贫困户,母亲说:“现在村里特别贫困的几乎没有了,看到别人家都努力干活过好日子,一些原来懒的也就被带动起来了。现在要说困难的主要还是家里遇上天灾人祸,得了重病的,他们还得靠政府帮扶啊。”母亲的话深深触动了我。诚然,脱贫攻坚路上政府的帮扶很重要,但从脱贫后的发展来看还是要靠农民自己,尤其是那些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主体更要深刻认识到幸福生活是靠奋斗换来的。而且,一个村子的风气很重要,团结向上的村风会发挥巨大的正向示范带动效应;而萎靡颓废的村风则必会诱发坐吃山空的衰败迹象。
在推进脱贫攻坚道路上,各级政府始终都要明确贫困主体才是脱贫攻坚的真正主体,重塑贫困主体的斗志是根本,要在长效政策支持、制度平台构建、发展环境创造、发展方式创新等方面下功夫。正如有的贫困户所言:“政府帮我们脱贫,给头羊不如教给我们一些新技术新本事,给点钱不如帮我们把孩子们培养起来”。所以,在脱贫攻坚路上,我们需要思考和落实的是如何帮贫困户脱去穷根、重拾信心、激发斗志、提升能力,变政府要我脱贫、要我奔小康到我要脱贫、我要奔小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脱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大力发展高等、中等职业教育,加大技能型新型农民培训尤为关键。
谁来振兴农村
“谁来振兴农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极为现实、极为迫切的问题。“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不是口号,需要一批真正爱农村、爱农民、懂农业的人来推动和落实。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开放和发展,电视、手机、网络在农村广泛应用,农民想了解外面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容易,更多的农民尤其是新生代农民选择走出大山、走出农村,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闯一闯。与改革开放前和初期农村喧闹的、繁忙的劳动场景形成鲜明对比,现在的农村变得越来越安静、越来越沉寂了。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一位老乡说:“近几年村里大学生多了,出去了就不回来了。还有一些属于家里有亲戚在外面工作,有好的就业机会,家里人也跟着走了,还有一些靠辛苦攒下钱去城里买房子,也就不在村里住了。唉!现在村里留下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人了。”
乡村振兴归根到底是要靠“人”,既要在农村农民中挖潜,着力塑造培养一批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实现农民从传统角色的蜕变;也要挖掘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打造一批传承、保护和发展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人;更要激发社会力量的热情,鼓励更多社会精英“衣锦还乡”来到农村发展农村,尝试以激励约束机制并存鼓励更多公务人员回到农村老家挂职任职,加大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现代创新型农业产业科学家、实业家、实干家的力度。尤为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和引导作用,鼓励更多有为青年加入农村党组织建设中。
全方位重塑农村的吸引力和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乡村振兴的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问题是拿什么留住人,拿什么吸引人?乡村振兴战略不是朝夕之举,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气魄和决心,全方位重塑农村的吸引力和活力。
小厕所、大民生。隔壁邻居二大娘心直口快地说:“你们都说在农村吃得放心、住得宽敞、空气新鲜,让你们回来常住你们愿意吗?为了不让孩子在村里上厕所冻屁股,多少回老家过年的‘城里人’都跑去县城住酒店啊!光上厕所就把年轻人给挡在外面了!”农村厕所革命,不是建个厕所的小事,而是事关农村整体形象和未来发展的民生大事,应当依托农民、政府、社会、市场力量聚力推进。
以科技创新支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很关键。春节期间我问在外打工的表哥为什么不在老家找个活干,他的话句句扎入我的心里:“谁都不想背井离乡,不都为了让日子好过点、孩子们生活好一些嘛,回老家干啥?种地吗?不赚钱!”景芝镇农民大伯一笔种地账恰恰印证了这一点。“我今年种了一亩玉米、一亩小麦,产量都在1200斤上下,玉米价格8毛左右一斤,小麦价格1块2毛5左右一斤,收入合起来在2400块左右。耕地、种子、播种、化肥、农药、浇水的成本,一亩大概600块钱,要是天再旱一点,多浇几次水,成本上来了,产量下来了,赚钱就更少了。”说到种植经济作物,农民大伯说:“现在值钱的也只有姜了,大概1块5毛钱一斤,亩产一万斤,合计着1万5千块,但成本大啊,一亩地得投入8千块的成本,前几年5千块钱就够了,这两年化肥农药一直涨,地下水少了,地也不肥了,成本更高了。”大伯算的种地账还没有算上劳动力成本。农业并非本来就是赔本的买卖,只是目前农业尚未很好地与二三产业形成技术创新支撑的融合发展格局,农业的附加值尚未被充分挖掘激活、高端农产品的生产还没形成气候。笔者认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着眼消费升级而进军农产品产业链高端,打造现代化、产业化、智能化、科技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重塑农村吸引力的关键,是新时代让“种地人”更有赚头、更有奔头、更有甜头、更有劲头的关键。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留住人才的基本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几乎所有的自然村都基本实现通公路、通电、通电话,自来水、天然气、宽带网络等便利的生活设施也已进入农村。回家过年大家都有一种深刻的体会,村里的路修得越来越宽敞、农民的房子建得越来越气派、农民买东西也支付宝微信了。但是即便这样,想回乡创业的年轻人在经过很长的思想斗争后很多人还是会选择放弃。卫生院建得很漂亮,缺的是好医生;垃圾桶摆了不少,垃圾就地焚烧还是常见;村里建了图书馆,应付检查很少用;健身器材很惠民,就是少有维护和保养;网线虽然进了村,网费不低网速慢;学校建得最气派,但是缺少好师资。很大程度上,人力资本能否往农村回流取决于公共资源能否往农村回流。因此,政府应当通过公共资源配置均衡机制吸引更多优质人力资本回流,继而带动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跨越前进和推动乡村振兴目标更好实现。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强调的是在国家治理体系框架下以更加灵活的机制推动公共资源要素更加公平、合理、高效的配置,是大国治理下的大财政理念和大资源配置观。针对乡村振兴,现代财政应跳出传统收支理念,通过创新支持理念、支持方向、支持方式而引导更多优质资源资本流入农村。
农村土地产权是活力之源。农地和宅基地是农民生产生活的根。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外流,许多农民守着农地与宅基地,既不能变现也无力劳作,土地并没有为其带来财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是激活趋于沉寂的农村的活力之源,是站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焕发活力、农业重获生机、产业回流发展、农民增收富裕的根本所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及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规模化经营、现代化运营的关键。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以很好地盘活沉睡的农地,让那些不愿种地的人或者不善种地的人把土地流转给种地能人、大户或者产业组织,自己则获取租金或股金收益,也可以同时成为农业产业工人而获取工资收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更多资源资本进入农村、支持农村发展打开了通道。如何实现与农业产业组织或者农业产业企业的合作而进行公司化、组织化运营则是下一步农地流转后提升运营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景芝镇的农民大伯说:“现在土地值钱了,租一亩地都需要800块钱,好的地需要1000块钱,比种小麦和玉米都赚钱,土地流转是好事,咱们这里外出务工的人就可以把土地租出去,地闲不着,还能赚钱,真是不错。我这一辈子都种地了,其他什么干不了,你让我真不种地了,我还真的不知道要干什么,有一亩地种着,起码饿不着,等没有地了,还得买馒头吃,到时候日子更难过了,所以啊,农民就是以地为生啊,没了地就没了根啊。”在农地流转问题上,农民的思维需要转变,农民的担忧也不得不重视,辩证地长远地对待是不二法宝。
【张学升、郑炜对本调研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 李艳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