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11 作者:本刊记者|★张蕊★
[大]
[中]
[小]
摘要:
10月16日,财政部举行2017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办公厅副主任王庆阁主持,财政部国库司巡视员娄洪、预算司副司长吴海军出席发布会。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财政支出进度加快,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且质量和结构进一步优化
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4129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372亿元,同比增长9.4%,为年初预算的80.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70757亿元,同比增长10%,为年初代编预算的78.6%。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13101亿元,同比增长12.1%;非税收入21028亿元,同比下降1.6%。
从主要收入项目来看,国内增值税42274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受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政策性减收等影响,改征增值税下降9.5%;受部分产品价格上涨、相关行业销售收入快速增长等影响,工业增值税、商业增值税分别增长20.5%、27.5%。国内消费税8502亿元,同比增长6.9%。企业所得税27334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受工业企业利润快速增长带动,工业企业所得税增长21.3%。个人所得税9373亿元,同比增长18.6%,主要是居民收入增加以及...
10月16日,财政部举行2017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办公厅副主任王庆阁主持,财政部国库司巡视员娄洪、预算司副司长吴海军出席发布会。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财政支出进度加快,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且质量和结构进一步优化
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4129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372亿元,同比增长9.4%,为年初预算的80.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70757亿元,同比增长10%,为年初代编预算的78.6%。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13101亿元,同比增长12.1%;非税收入21028亿元,同比下降1.6%。
从主要收入项目来看,国内增值税42274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受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政策性减收等影响,改征增值税下降9.5%;受部分产品价格上涨、相关行业销售收入快速增长等影响,工业增值税、商业增值税分别增长20.5%、27.5%。国内消费税8502亿元,同比增长6.9%。企业所得税27334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受工业企业利润快速增长带动,工业企业所得税增长21.3%。个人所得税9373亿元,同比增长18.6%,主要是居民收入增加以及加强征管等拉动。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1807亿元,同比增长29.9%,关税2237亿元,同比增长18.6%,主要是部分大宗商品进口量价齐升,带动一般贸易进口快速增长。资源税1031亿元,同比增长54%,主要是部分矿产品价格上涨,以及去年7月1日起全面推开资源税改革、对绝大多数矿产品实行从价计征带来翘尾增收。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中,契税3787亿元,同比增长19.9%;土地增值税3997亿元,同比增长21.8%;房产税1841亿元,同比增长17.9%;城镇土地使用税1788亿元,同比增长10.4%;耕地占用税1449亿元,同比增长0.1%。
“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呈现积极变化。”财政部国库司巡视员娄洪介绍道。一是收入增幅较高,主体税种大多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增长9.7%,其中税收收入增长12.1%。主要收入项目中,工商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进口环节税、车辆购置税、契税、土地增值税均为两位数增长;国内消费税增幅与前两年相比也是有所提高;受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政策性减收等影响,改征增值税下降。二是季度收入增幅虽有一些波动,但剔除相关不可比因素影响,收入增长与经济运行走势相适应。前三个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4.1%、6.3%、9.5%,一季度财政收入增幅最高,主要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企业利润、投资、进出口等指标均处年内高点,同时相关一次性收入集中入库也拉高了收入增幅;二季度财政收入增幅回落,主要是去年同期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前各地清缴营业税等,导致上年收入基数大幅抬高;三季度财政收入增幅有较快回升,与去年同期税收收入基数较低有直接关系(主要是前期清缴营业税以及提前申报纳税等的滞后影响)。如果剔除这些不可比因素的扰动,各季度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走势是相适应的。三是税收收入占比提高,财政收入质量改善。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84.3%,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分别提高1.2个和2.6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同比减少347亿元,下降1.6%,主要是全面清理涉企收费、取消或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带来政策性减收等影响。四是中央、地方收入增长协调性增强,地区间收入增长格局发生新变化。前三季度累计,中央收入增长9.4%,其中税收收入增长11.6%,地方收入增长10%,其中税收收入增长12.7%,中央和地方收入增长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地方收入分区域看,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增长8.8%、12.2%和10.7%,与前两年“东高西低”的格局有较大变化。
“财政收入质量和结构优化,总体上看是我国经济持续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综合反映,是价格上涨、企业盈利状况改善、进口价量齐升、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娄洪说。经济结构优化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第二产业税收和第三产业税收增加额占税收增收总额的比重分别为8.3%、51.6%,与2016年第二产业净减收、第三产业“一枝独秀”相比改观明显。分行业看,受去产能改善供求以及相关产品价格快速上涨等带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税收分别增长1.5倍、3.9%、61.2%、53.3%;受工业结构持续优化,部分中高端制造业较快增长带动,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税收分别增长26.7%、19.9%、14.6%、23.1%;受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减税降费政策提振经济主体活力,以及居民文化、旅游、信息等新兴消费需求旺盛等带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税收分别增长19.8%、56.1%、36.3%;受上半年商品房销售快速增长拉动,房地产业税收增长15.1%。“当前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的不断增加,将继续为财政增收提供有力支撑,而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去年部分收入项目基数提高等也将对财政增收产生影响。因此,预计四季度财政收入增幅将有所放缓,但全年预算目标能够实现。”娄洪说。
财政支出继续加快且加力保障重点
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1873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21097亿元,同比增长8.3%,为年初预算的71.3%,比去年同期进度提高0.2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0776亿元,同比增长11.9%,为年初代编预算的79.4%,比去年同期进度提高3.2个百分点。
从主要支出项目情况看,教育支出22312亿元,增长13.3%;科学技术支出4660亿元,增长17%,其中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增长31.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081亿元,增长10.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946亿元,增长20%;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1834亿元,增长14.6%,主要是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补助及公共卫生支出等增加;节能环保支出3813亿元,增长33.6%,其中污染防治、能源节约利用支出分别增长51.7%、44.2%;城乡社区支出17573亿元,增长12.2%;农林水支出12562亿元,增长4.7%,其中扶贫支出增长52%;交通运输支出8005亿元,增长3%;债务付息支出4733亿元,增长29.7%。
“今年以来,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及时拨付下达财政资金,切实保障各项重点支出需要。”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吴海军说。当被问及基层财政困难地区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情况时,他介绍道,今年以来,部分地区受经济结构不合理、新旧动能转换慢等影响,一些地区基层财政困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中央财政对此高度重视,切实加大了对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支持力度,今年上半年已经下达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2239亿元、老少边穷转移支付1833亿元、阶段性财力补助30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5%、19%、50%;还新增统筹了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等5项一般性转移支付,集中财力支持基层财政困难地区。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压实地方责任,要求各地加大省级对下转移支付力度并向基层困难地区倾斜,要求省、市财政密切关注县级基本民生保障情况,确保将中央和省级下达资金优先用于相关支出。按照中央要求,各省级财政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源头上夯实县级保障责任,推动县级将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支出优先足额编入预算,并严格执行;通过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加大省对下转移支付,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对财力薄弱的县进行特别帮扶等措施,加强县级基本民生财力保障,督促基层财政通过压减一般性支出等措施,腾出资金保障基本民生。“从目前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运行的监控和各地反映的情况看,基层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情况较好,中央财政重点关注的几百个困难程度较重的县区也得到了有力保障。下一步我们将督导省级财政密切关注县级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支出保障情况,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相关政策在基层落实到位。”吴海军说。
财政改革深入推进且不断取得实效
发布会上,娄洪和吴海军还介绍了财政改革的一些新进展、新部署。
今年以来,财政部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方面有一些新举措,开始发行土地储备、收费公路专项债券。与其他地方政府债券相比,土地储备、收费公路专项债券与对应项目联系更加紧密,偿债资金来源与项目收益或形成的资产严格对应,实现“封闭”运行管理。“这是落实201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报告有关‘加快按照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项目分类发行专项债券步伐,着力发展实现项目收益自求平衡的专项债券品种’要求的一项措施,对于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机制,推进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实现项目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改革,健全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具有积极意义。”娄洪说。据介绍,为方便投资者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土地储备、收费公路专项债券在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方面要求更加严格,地方财政部门需要详细披露债券对应项目情况、项目预期收益等信息,特别是发行收费公路专项债券要重点披露收益和融资平衡方案,同时,要积极配合信用评级机构更加充分结合对应项目情况开展债券信用评级。经过前期充分准备,7月份北京市顺利发行全国首批土地储备专项债券,8月份广东省顺利发行全国首批收费公路专项债券。截至9月底,今年已有14个省份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券125只共计1589.5亿元,5个省份发行收费公路专项债券13只共计253亿元,发行工作总体平稳有序,市场反应良好。
为了使政府预算进一步清晰明了,便于人大代表审议预算和社会公众读懂预算,2018年将实施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2018年预算编制中,将在继续保留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同时,增加设置一套政府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这是贯彻落实新预算法、建立公开透明预算制度的重大举措,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吴海军介绍道。“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2018年全面推广实施后,政府账本将更细,不仅能反映出谁在花钱,花到哪个领域,还能反映出钱是怎么花的,有利于清晰明了、全面完整地反映预算支出。同时,政府账本还将更透明。根据政府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编制的预算报告和草案结构将更加合理、内容将更加丰富,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效能,规范各级政府和各部门支出行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