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是一个地处蒙古高原的多民族聚居地区,自然环境严酷,生存条件恶劣,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更加艰巨。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最大的政治,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政绩,着力改善民生。自治区财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持续涂亮民生财政的底色,坚持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力求把改善民生落实到“真金白银”上,落实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上,使得改善民生工作力度空前,亮点频现,大力支持脱贫攻坚、落实惠农惠牧补贴、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一个个财政账单中体现了民生温度,使改革发展成果充分惠及各族群众。
扶贫开发托起全面小康


惠农惠牧补贴为农牧民生产和生活保驾护航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输出基地。近年来,全区惠农惠牧财政补贴资金支出总量逐年增加,支出范围愈加广泛,涵盖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农村教育、农业科研与推广、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医疗保障和农村文化等多重领域,对稳定粮食生产和农畜产品供应、促进农牧民增收、改善农村牧区生活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惠农方面,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农牧业厅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制定了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实施方案,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2016年的农机购置补贴补贴政策围绕“缩范围、降定额、促敞开”的方向进行调整完善,以进一步加快农业机械科技进步。在惠牧方面,最为重要的政策是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十二五”期间,自治区草原生态补奖资金共投入300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13亿元,自治区各级配套资金87亿元,政策覆盖全区10.13亿亩天然草原,有146万户、534万农牧民从中收益,大大减轻了天然草原的放牧压力,取得了草原生态持续好转、牧民收入明显提高、草原畜牧业稳定发展的显著成效。

“一卡通”成为惠民政策“直通车”




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工程让“忧心房”变“舒心房”
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过程中,各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努力做到农村危房改造与灾后重建相结合,与治理农村“脏、乱、差”相结合,与推进改水、改厕、改路、改灶工作相结合,与生态文明村、卫生村创建相结合,注重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与此同时,农村危房改造还推动了抗震安全、节能保温、改良传统工艺、传承民居风格、引进新技术新材料等农房建设技术进步,在提升基层管理能力、密切干群关系、美化乡村风貌及巩固边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让每个孩子都上得起学,上得好学
从2001年开始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以来,自治区不断加快这项惠民政策覆盖范围的速度。2008年秋季开始,全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中小学生全部实施了“两免”政策,率先在全国实现了真正意义的义务教育。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实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一政策,并在国家要求统一实施“两免一补”的基础上,对城乡所有寄宿生给予住宿费补助,所需资金由自治区本级承担。同时,为解决寄宿制学校运转成本高的现实难题,贯彻落实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的方针,自治区对寄宿制学校和双语授课学校公用经费补助给予了倾斜支持,并对农牧区不足100人的规模较小学校按照100人核定公用经费补助政策,对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按每生每年6000元标准补助公用经费。此外,还将取暖费补助政策扩大到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对区内5个高寒地区(呼和贝尔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和其他地区分别按照年生均235元和215元补助取暖费。这些政策有力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1—2016年,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教育经费约170.8亿元,有力保障了惠民政策有效实施,“让每个孩子都上得起学,上得好学”已经变成了现实。

就业创业让民生期望照进现实
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改善。内蒙古自治区将就业政策与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相协调,实现经济增速趋缓下的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结构调整中劳动力的平稳转移,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鼓励就地就近就业,扶持返乡创业。同时,加大财政投入,设立自治区级创业促就业扶持资金,创建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加大创业政策补贴力度,支持创业园、创业基地、创业孵化器提升服务能力,扩充创业贷款担保资金。支持农民工、大中专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截至2016年底,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3.6万人,分别比“十一五”增加了20万、6.6万人;登记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299.8万人次,年均转移260多万左右人次,稳定转移6个月以上人数1017.3万人次。其中,家庭服务企业从业人员12万人以上。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集中财力办大民生”的最直观见证,更是2200多万各族人民奔向小康时代的“给力”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