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是百姓之福,更是民生之要、发展之基。内蒙古边境线长达4200多公里,是祖国的北大门和安全稳定屏障。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支持重点口岸建设,保障广播影视固边工程,促进平安内蒙古建设,完善边境转移支付,建立边民补助,全力支持打造边疆安宁的亮丽风景线,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平安内蒙古、和谐内蒙古建设进一步巩固。
支持重点口岸建设构建八面来风对外开放新格局




支持广播影视固边工程强化文化戍边
内蒙古边境旗市有19万农牧民和边防官兵的生产生活条件较为恶劣,基本的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等文化需求难以满足。2015年开始,自治区开始实施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进边境、进农牧户、进口岸、进军营哨卡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固边工程。这项综合性工程涵盖了广播电视户户通、广播电视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广播村村响、自治区地面数字电视覆盖、中央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百部实用精品图书进牧户、数字书屋、边防哨卡电影放影等8项工程,对全区20个边境旗(市、区)的行政村、自然村、农牧户、口岸、边防哨卡、军营实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全覆盖。

数字转化,为基层党委、政府推进政务公开、指导群众生产生活、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等工作,打通“最后一公里”信息传输通道。

支持平安内蒙古建设维护安全保障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推进平安内蒙古建设工程,自治区各级财政先后投入政法转移支付、公共安全重点保障经费和政法机关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等公共安全专项资金,为促进平安内蒙古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投入资金为基层公安机关配备各类装备器材,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平安内蒙古建设成效显著。2016年全区刑事案件、八类主要案件、多发性侵财案件、治安案件较2012年分别下降42.5%、53.3%、41.1%和43.1%。
持续加大投入,在社会管控方面不断推进监控可视化、技术智能化、装备多元化。群防群治的社会整体防控体系日益完善。历经15年建设,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以边防派出所工作为平台,以流动和固定警务室为依托,以报警服务系统为纽带,集发现、预防、控制、打击违法犯罪和服务群众于一体的草原110逐步定型,构建起边境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多主体联动、应急管理指挥和公共服务3大系统平台。锡林郭勒盟依托全球定位系统,划分了4类区域、25个大网、116个小网和348个格,6000部报警电话、2000辆联防车陆续“上岗”,公安、边防、行政管理部门和牧民群众密切配合,实现了无缝隙的“方格化布防”。在边境重点管段,100多户综合素质高、地理位置重要、群众基础好的牧户加盟“蒙古包哨所”,收集边境政情社情民情,承担治安联防职能。
加强边境地区转移支付为边境发展添砖加瓦
内蒙古19个边境旗县均为少数民族聚集区,还有个别旗县集边境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于一体,既是维护和谐稳定的第一线,也是构建平安内蒙古建设的主阵地。2001年起,中央财政设立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用于维护保障口岸正常运转,促进边境贸易发展以及与边境事务管理有关的民生等其他支出。
为强化资金管理,自治区财政从2006年开始先后五次修订《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力求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更加完善,资金投向更加符合国家和自治区总体战略要求。2016年为进一步规范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自治区财政厅对管理办法再次进行了修订补充完善,在资金分配方法上由自治区主导确定项目的形式改为采用选取边境线长度、人口、财政困难程度、边境口岸人员通关量和过货量、边境小额贸易额、上年资金分配额等因素,结合各地区管理和使用转移支付资金的绩效评价结果,将转移支付资金测算分配下达到各地财政部门,赋予了盟市和旗县更大的自主权,使此项资金的分配更加符合各地实际。
在此基础上,2016年,自治区建立了边民补助机制,自治区财政制定了边境居民生活补助管理办法,对符合条件的边民每年每户补助1000元,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鼓励边境地区群众搬迁到具有边境线的嘎查村居住,加大对边境回迁村(屯)的扶持力度,提高补助标准,引导广大边民稳边安边兴边,同时,进一步改善边境地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边境地区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落实兴边富民工程振兴边境富裕边民

“十二五”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将边境旗市作为民族工作的重点扶持地区,实施差别化的支持政策,不断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自治区安排边境旗市一般性转移支付439.22亿元,通过财政投入、社会融资、群众自筹等多种渠道,集中推动实施了一大批项目,促进了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区19个边境旗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111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749亿元,占全区的比重由9%提高到9.7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62.26亿元增加到118.12亿元,占全区的比重由5.8%提高到6.02%。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7670元和10867元。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截至2015年底,边境旗市公路总里程达到4.05万公里,有13个旗市已通高速或一级公路。138个苏木乡镇全部通沥青水泥路,1179个嘎查村有784个已通沥青水泥路,完成了1017个嘎查村的街巷硬化,硬化率为86.3%。电力和通信方面,每个边境旗市至少建设了一座22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延伸到各行政村(嘎查)。所辖苏木乡镇全部通电,基本实现了户户通电。邮电网络覆盖到了全部苏木乡镇,大部分嘎查村通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国际互联网用户大幅增加。边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十二五”期间边境旗市共完成6.8万户的农村牧区危房改造任务。社会事业发展长足进步,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全面提高,边民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文化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各边境旗市在专项资金的引导下,结合扶贫开发等项目建设,通过财政投入、社会融资、群众自筹等多种渠道,集中捆绑使用实施了一大批项目,有力地促进了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睦邻友好的局面得到巩固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