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适应“三农”工作新形势,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合作经济组织的优势,着力构建以供销合作社为载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自2014年起,在国家农发办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了土地托管试点工作,探索以土地托管项目为切入点,促进农业生产服务规模化,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实途径。经过几年的实践已初见成效,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前景。
适应新形势 启动土地托管试点工作
为适应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需要,山东省汶上县供销社2010年率先开展了土地托管试点探索。汶上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也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日益突出。汶上县供销社探索开展了土地托管服务,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和收益权的情况下,以签订协议的方式为农户提供耕种、管理、收割、烘干、储藏、销售等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当地政府的肯定和农民群众的欢迎。基于“汶上模式”,在国家农发办的指导下,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以服务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为基准,以市场化服务为导向,以土地托管服务为手段,扶持基层供销社增强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构建经营性服务与公益性服务相结合、综合服务与专项服务相协调的可持续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经与国家农发办反复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项目扶持政策,自2014年正式启动了以土地托管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并率先在山东省开展试点。
认真总结经验完善运营模式
(一)总体思路。围绕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等问题,重点在粮食主产区按照推进农业现代化、服务规模化、经营市场化的目标,由供销合作社所属农业服务公司或基层供销合作社通过建设“为农服务中心”等,提高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主要面向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农资供应、良种推广、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收储加工、质量检测、信息化管理等某些关键环节或全程服务,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保障,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基本原则。坚持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不改变土地的承包经营关系,稳定农民的经营主体、投资主体和收益主体地位;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托管自愿、退出自由,尊重农民的经营自主权,提高农民议价能力,减少权益纠纷,维护农民利益;不改变土地用途和种植作物种类,重点支持基本农田土地托管,防止土地规模经营的“非农化”“非粮化”;政府引导,供销主导,多方参与,合同管理,市场化运作;鼓励和引导扩大服务规模,延伸服务链条,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能力。

(三)服务模式。地方供销社统一组织,基层供销社或供销社所属的为农服务企业具体实施。服务对象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对于分散农户,通过村“两委”组织协调,整合作物种植区域,使之连片成方。服务方式包括两类:一是对所有生产环节“打包”提供全程服务,形象地称“保姆式”托管或全托管;二是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对生产过程的某些关键环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形象地称“菜单式”托管或半托管。
试点带动引领有序扩大试点地区和领域
(一)完善政策,有序推进。在总结2014年土地托管项目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自2015年起,将试点范围扩大至河北、浙江、山东、湖北、四川、陕西、宁夏等7省(区)21个县,中央财政资金投入额度是上年的9倍。综合考虑南北方自然条件、农业资源差异,对扶持政策进行了相应调整,单个项目(为农服务中心)托管服务面积由2万亩下调至5000亩,托管农作物种类由大田作物拓宽到经济作物,进一步规范了项目建设内容、服务模式,鼓励项目单位创新运营模式,拓展服务范围,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示范带动效应显著,土地托管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山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建成为农服务中心600多处,开展土地托管服务面积1360万亩,托管农作物品种达到20多个,涵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服务对象覆盖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3.67万家,初步形成了“农民外出打工、供销社给农民打工”的服务品牌。
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实现多方共赢
(一)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通过开展统一、专业的托管服务,将农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连片,去掉了田间垄背,增加了有效种植面积;实现了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便于机械化作业和农业科技推广,有效降低了单个农户的投入成本;农资集中购置、集中调配,直供到田间地头,杜绝了假冒伪劣产品;解决了农民打工、种地难兼顾的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调动了村“两委”服务群众的积极性。
(二)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在开展土地托管服务的同时,借助土地托管形成的优势,着力延长产销服务链条,由第一产业逐步向二三产业延伸,提升农业的增值空间。高密市供销合作社与粮食加工企业合作,重点推进面包、饼干、高端面条等专用小麦的订单生产和深加工,共同打造从粮食生产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进而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二三产业的附加值更多地留在农村、富裕农民,激发农村活力。
责任编辑 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