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11 作者:上海市财政局
[大]
[中]
[小]
摘要:
近年来,为有效实现财政监督工作转型升级,进一步助力财政改革深入推进,围绕财政部有关信息化工作要求,上海市财政局监督检查局立足长远、创新思路,在深化信息化监督理念、完善信息化工作体系、丰富信息化检查手段等方面不断积极探索、谋求突破,努力实现数据分析精准化、监督过程规范化、监督结果科学化、管理建议系统化。
以财政监督需求为导向,全方位构建信息化工作体系
在全面梳理监督工作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上海市财政局监督检查局逐步明确信息化工作体系的建设思路:打破部门限制有效集聚数据,依靠制度模块规范业务流程,自主升级软件发挥技术优势,加强队伍建设培养综合人才,通过“五个一”举措,以兼具科学性、规范性、效益性、发展性的信息工作体系,强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景式、透视式监督模式,切实发挥财政监督在推进财政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进程中的作用。
(一)汇集一个信息系统,夯实“大数据”基础。为实现财政资金监管信息共享,消除外部信息盲区和数据孤岛,提升财政监管体系的综合效能,上海市财政局以发展较为成熟的预算管理系统、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等信息平台为基础,开发完成了财政业务信息处理平...
近年来,为有效实现财政监督工作转型升级,进一步助力财政改革深入推进,围绕财政部有关信息化工作要求,上海市财政局监督检查局立足长远、创新思路,在深化信息化监督理念、完善信息化工作体系、丰富信息化检查手段等方面不断积极探索、谋求突破,努力实现数据分析精准化、监督过程规范化、监督结果科学化、管理建议系统化。
以财政监督需求为导向,全方位构建信息化工作体系
在全面梳理监督工作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上海市财政局监督检查局逐步明确信息化工作体系的建设思路:打破部门限制有效集聚数据,依靠制度模块规范业务流程,自主升级软件发挥技术优势,加强队伍建设培养综合人才,通过“五个一”举措,以兼具科学性、规范性、效益性、发展性的信息工作体系,强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景式、透视式监督模式,切实发挥财政监督在推进财政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进程中的作用。
(一)汇集一个信息系统,夯实“大数据”基础。为实现财政资金监管信息共享,消除外部信息盲区和数据孤岛,提升财政监管体系的综合效能,上海市财政局以发展较为成熟的预算管理系统、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等信息平台为基础,开发完成了财政业务信息处理平台,将全市部门单位基本情况、资金预算、资产情况、支付方式等具体行为数字化,建设形成财政内生数据资源群,确保原各预算单位信息在此融会贯通,建立全覆盖的财政“大数据”系统,为后续数据分析、实地检查的有序推进奠定基础。
(二)搭建一个综合平台,实现“数字化”监管。在综合汇集全市各级各领域的资金数据,对项目“资金流”实现全面掌握的基础上,依照资金流向,逐级跟踪项目业务管理情况,通过全面搜集管理政策、各年度及子项目申报指南、具体操作流程细则等业务管理资料,深入分析项目申报、评审、实施、验收等重要业务环节的要求设置,同时对照项目各级管理部门的项目申报、专家评审、过程实施、成果验收等各环节的实际操作痕迹,从而全面掌握项目情况,实现“资金流”和“业务流”融合,形成以数据为支撑、以信息为核心的财政监督导向。
(三)设计一套制度系统,加快“一体化”进程。为落实检查要求,规范工作流程,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监督效能,以《财政部门监督办法》规定的标准流程和要求为指引,设计了贯穿监督全过程的财政监督信息系统,将计划、选案、任务分配、复核审理、结果执行、归档、案例登记等流程均通过一个系统实施管理,将整个检查制度的贯彻纳入信息化体系。特别是按照财政部要求开展“双随机”选案工作,在系统中研究构建随机抽查管理模块,并以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为试点着手运用。通过该模块,做到信息数据动态管理、检查对象随机抽取、检查人员随机派选,确保“全程留痕、责任可溯”。通过该系统,将工作开展和成果归集融为一体,将检查过程中的各类信息数据、基础材料、文书报告等进行统一管理,有效地对检查成果进行存储积累,为检查成果的二次利用提供服务。
(四)研制一款实用软件,消除“粗线条”纰漏。针对外部数据来源杂、信息匹配难度高、项目信息体量大等困难,着手定制了检查专用软件。一是可以实现数据统一转换,只需将被查单位相关财务数据导入软件,即可将不同样式的数据格式转化成检查所需特定的形式,进而对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关联、整合;二是可以实现数据分类比对,根据不同的检查目的,可以对数据样本进行分类查询、比对分析,确保从海量信息中准确无误、迅速高效地抽取必要信息,为监督问题定性、结果运用等环节提供有效数据支持。
(五)打造一支技术队伍,培养“多面手”人才。通过建立信息管理员制度,在检查队伍中选拔一批信息员,负责项目的技术支持、方法推广、数据管理、信息分享,使信息手段更直接融入日常检查工作,并以此为桥梁,加强信息技术学习指导,提高信息技术普及度,逐步推进全员信息化。
以财政专项检查为试场,全过程检验信息化运用效能
财政资金专项检查要求高、领域宽、难度大,而随着信息化手段在财政资金专项检查全过程中的深入运用,信息化工作体系“以不变应万变”的作用日益显现,以全面完成的科技投入专项检查与现阶段正在开展的人才投入专项为例,信息技术在检查各阶段的运用,充分检验和印证了监督工作推进信息化的必要性与实效性。
(一)采集“大数据”,全面覆盖范围。查前阶段,通过财政业务信息处理平台,即可全面掌握全市关于检查项目的财政数据,建立专项检查的大数据库。而全口径梳理财政投入,有助于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避免多头资金重复投入造成的财政资源浪费和部分领域的支持不足。为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推动科创中心建设的激励和引导作用,统筹分配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开展了全市范围内科技投入专项检查。通过信息平台,检查组在检查调研阶段即对全市科技财政投入的资金体量、专项数量、投入方向等进行全面掌握,确保后期的数据分析、检查对象选取有的放矢。
(二) 归集“同类项”,科学立案选户。信息系统将数据连起来,而通过检查软件则可以使数据“活”起来。财政资金专项检查已逐步由单个部门单一专项向一个主题多个部门多个专项深入,资金量大、涉及面广、复杂度高要求检查前期必须科学合理地抽取检查对象,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见微知著的效果,避免抽样化检查可能造成的疏漏与片面。科技投入专项检查中,检查组利用检查软件,在全面汇总数据的基础上,以资金政策、使用范围、支持对象、支持方式及标准、资金来源为数据分析切入点,从科技关联度、投入领域、主管部门三个维度对数据进行分类归纳,让数据“说话”,直观反映资金投入情况。依照全面重点检查关联度高、投入集中、部门集中的项目,同时在所有其他样本类型中各抽取部分项目,以科学合理的抽样思路确保检查对象兼具典型性、普遍性。
(三)用好“经验库”,有序推进项目。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支持政策,监督检查局于2017年着手开展人才投入专项检查,以深入掌握本市人才投入情况。此项检查与科技投入检查具有相同特点,检查结果的准确性都建立在顺利厘清多部门多项目多领域、错综复杂的整体情况。借鉴科技投入监督的经验,借助财政监督信息系统,总结出“突出重点、覆盖各类”的选户思路,借鉴科技投入检查时采用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几十万条信息进行筛选、归集、联结,从人才关联度、具体投向、涉及行业三大切入点着手,确定了以市委组织部“千人计划”和市人社局“浦江人才计划”两项人才主线工程为重点,兼顾其他类型单位项目的检查方案,为后续实地检查的开展明确方向、奠定基础。
(四)整合“碎片化”,精准定位问题。近年来检查重点逐渐向诸如科技投入、文化投入、人才投入等综合性项目倾斜,从而为各大专项资金的规范、整合提供建议,助力财政管理工作效能的提升。正是依靠理念创新和技术过硬的检查人员,以对数据进行横向与纵向查重比对为思路,以系统数据为基础,以综合运用Excel、Sql和Oracle为手段,高效实现对动辄数以万计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各项检查势如破竹。在科技投入专项中,检查人员通过信息对比分析,将散落在各个部门的项目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发现同一领域设置多个资金政策、同一企业可获同一部门多项资金扶持、同一项目可重复利用不同部门政策等问题。可见,检查人员扎实的监督功底与过硬的信息手段将有效实现对“碎片化”信息的整合,挖掘隐藏问题,提升监督成果水平。
以服务财政改革为宗旨,全视角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
围绕财政部“横向一体化、纵向集中化、全国系统化”的财政信息发展思路,以服务财政改革,推动财政监督转型与升级为目标,将进一步提升监督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拓宽信息化运用领域,发挥信息化辅助决策功能。一是开发和升级同步推进,切实打好硬件基础,沉着应对检查类型不断更新,项目信息日益繁复的监督工作需求。二是汇集和分享同步推进,积极强化内生数据,探索拓展外部数据,主动分享信息成果,达到一举多得的成效。三是稳固和创新同步推进,将现有监督工作领域的信息化运用逐步成熟化、体系化、制度化,同时不断发掘国库集中支付、财政资金安全、动态监控等新应用领域,全面助力财政监督工作的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 雷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