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中国财政》杂志创刊60周年。60年中,《中国财政》不仅真实地见证和记录了共和国财政从初创、历经多次改革风雨,直到今天发展壮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越来越重大作用的实践与脚步,更用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新闻嗅觉、独到的审视目光、深邃的研究功力,以及朴素扎实的文风、热忱细致的工作作风,不断地发现典型,培养典型,宣传典型,为各级财政树立标杆和样板,引领基层工作的方向;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和升华,为领导机关的决策提供参考。60年如一日,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啊!之所以有这些感悟,是因为细细算来我与《中国财政》的交往已有整整15个年头。回想起15年中的点点滴滴,心头涌起一种异常激动和温暖的情感来。
2002年的6月,我参加财政部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期间,当时的部办公厅主任王军告诉我,杂志社的一名同志想约时间与我谈谈,我十分高兴地答应了。因为当时我写的长篇散文《一个财政局长的工作手记》发表后在文学界内外特别是财政系统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部里的几位领导先后作了批示,并刚刚获得了“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后来,因为几方面的不便,会议中和会议后都未谈得成,我以为这事大概也就过去了,并没有再放在心上。有一天,我忽然接到当时中国财政杂志社副总编辑刘凤桐的电话。他非常热情地了解了我的基本情况、工作状态和一些感想,并简明扼要地谈了他的一些看法和想法,最后特别邀请我就财政和散文写一点文字。此后,在当年第11期杂志“财政人风采”栏目里,我读到了刘凤桐《从王云奎散文获奖想到的》一文,整整两个版面,近五千字,条分缕析,丝丝入扣,对我的作品及写作动机以及意义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使我在思想上又有了许多新的收获,也足见杂志对此事的推崇与重视。当期还配发了我那篇很不成熟的《我与财政散文》一文。
从此,我便把《中国财政》当成了自己的良师益友,一遇思想或工作中的疑虑和问题就想与编辑部的同志交流。有一年因事进京,还专门抽时间去编辑部登门拜访,社领导和几位编辑的热情接待至今给我留有深刻印象。一有稿件,首先想到的就是投寄给《中国财政》。这些年来,我先后在杂志上发表了10多篇稿件,有的篇幅还挺长,编辑部也十分慷慨,拿出黄金般的版面满足我的“需要”。比如2003年第12期刊登的《我的2002年》就占了五个整版,还配发了400字左右的编后语,不仅又一次给予我较高评价,更是语重心长地寄语因工作变动刚刚离开财政系统的我“不忘‘娘家事’”,为杂志多写些反映财政人和事的作品。写作这么多年,打过交道的媒体很多,唯《中国财政》等少数几个报刊才与作者这样难分难舍,牵肠挂肚。
直至现在,一方面自己主动向杂志投稿,编辑部常常对自己的稿件高看一眼,厚待一分,所发稿件往往能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反响。比如2004年第5期刊发的《我看到的这双眼睛》、2005年第8期刊发的《“两难”中的选择》、2011年第15期刊发的《从“牛”说起》等。2008年第11期刊发的《还是上收县管》还获得了杂志社当年举办的“我与财税改革30年征文”二等奖。另一方面,遇到一些重大题材编辑部不忘向我约稿,我更是把杂志的关爱和看重当成动力,尽自己所能,努力写好稿件,以不辜负编辑部的期望。比如,刊发在2015年第7期杂志上的那篇谈学习吴波老部长崇高精神的《细处最见信仰真》一文得到了广泛好评。
今年是《中国财政》杂志的甲子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在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奋力改革,为实现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们迎来了改革、创新、发展的又一个春天。甲子逢春续辉煌,衷心祝愿《中国财政》为实现财政事业的进一步繁荣,进而为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出新贡献,创出新业绩!
责任编辑 刘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