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六十年,足以让沧桑巨变也足以让岁月悠然;六十年,足以历练一份恬淡沉稳一席睿智从容;六十年,足以谱写一曲壮丽诗篇也足以抒一帧散文小卷。六十年很长,长到模糊了一些记忆;六十年很短,短到甲子倏忽一瞬。这六十年间的年年岁岁我们可能未必经历,但这六十年里,有一本书,却一路兼程陪伴在千万财政人案册。
一路走来,她从不拒绝担当,从不躲避风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躬身前行,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坚守着财政的良知,抒写着民生的情怀。这一本书,是财政改革发展的亲历者,是财政民生社稷辉煌发展的见证者,是财政历史风云的记录者,她就是《中国财政》。工作中,她是良师益友;闲暇里,她是知心陪伴。而对我这个财政新人而言,她是我的秘密花园,是我的阿拉丁神灯,是我的哆啦A梦,教我战胜最初的焦虑,给我进步的动力,替我打开一扇神奇的大门,让我在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安心。
缘起2013年,我进入财政这个大家庭。陌生的环境,专业的隔阂,夹杂着担心和不安,总是怕自己会做不好手上这份工作。财政于我完全陌生,对于该如何胜任财政宣传...

六十年,足以让沧桑巨变也足以让岁月悠然;六十年,足以历练一份恬淡沉稳一席睿智从容;六十年,足以谱写一曲壮丽诗篇也足以抒一帧散文小卷。六十年很长,长到模糊了一些记忆;六十年很短,短到甲子倏忽一瞬。这六十年间的年年岁岁我们可能未必经历,但这六十年里,有一本书,却一路兼程陪伴在千万财政人案册。
一路走来,她从不拒绝担当,从不躲避风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躬身前行,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坚守着财政的良知,抒写着民生的情怀。这一本书,是财政改革发展的亲历者,是财政民生社稷辉煌发展的见证者,是财政历史风云的记录者,她就是《中国财政》。工作中,她是良师益友;闲暇里,她是知心陪伴。而对我这个财政新人而言,她是我的秘密花园,是我的阿拉丁神灯,是我的哆啦A梦,教我战胜最初的焦虑,给我进步的动力,替我打开一扇神奇的大门,让我在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安心。
缘起2013年,我进入财政这个大家庭。陌生的环境,专业的隔阂,夹杂着担心和不安,总是怕自己会做不好手上这份工作。财政于我完全陌生,对于该如何胜任财政宣传这个岗位,心里没底,无意中翻阅到的《中国财政》则成了当时茫然无助的我抓住的第一根救命稻草。欠缺对于财政的基本了解,那些厚实的财政大部头对我来说太过晦涩艰深,急于进入财政这个未知世界的我透过《中国财政》似乎是找到了过河的桥。最新的财政要闻时讯,最全的财经政策导航,最前沿的财政改革动态,最专业的专家视野解读,最基层的财政工作实录,哪怕只是随手翻阅,也有密集的资讯进入眼帘。何况那确实是我最需要补给的时候,没有课堂没有老师没有教材,这小小的一卷在握,胜似课堂老师和教材。很多次工作需要的稿子都是她伴着我在静谧的夜晚清亮的灯光下一起完成的,从最初拙劣的模仿,到慢慢理解字里行间的题中之义,一点一滴的进步是初入职场的我最大的喜悦。那些时光里,《中国财政》给了我最大的安全感,帮我度过最初的适应期,与我一同开始一段新征程。
有时候会想,如果当初没有遇见这本书,如果当初没有翻开扉页,如果选择视而不见或是其他方式,又会怎样?不是每一次选择都是最佳的方式,不是每一次选择都能带你走出困境。我很庆幸自己一开始就有了正确的选择。不过是一本书,却恰是最需要的时候,也是最佳的模板,所以心生感激。如今即使已经能够得心应手地去应对自己的工作,也不再是写稿前的必备“圣经”,也不再那么认真地摘抄记录,但时不时一定要拿来翻阅一下,好像只有这样,才觉得安心。当这样的翻阅变成一种习惯,对这小小一本书,似乎有了老友的感觉,所以当看到自己的文字也出现在某一页的时候,是亲切而珍视的。
我们虽没有心潮澎湃激动心旌的相识,没有高山流水子期伯牙的相知,没有韶华飞逝白驹流年里的相守,但这世间,总有一些缘分,清浅,却有着润物细无声的美好。透过她,我不仅快速适应了新工作,对于财政也有了更多的了解。那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沉与浮,是守护民生的安全网,是众生观望的晴雨表。聚财理财、增收节支,乐业安居强国富民,缕缕滴滴自在人心。
《中国财政》是一座桥,桥这头是我,桥那头是财政;《中国财政》是一扇窗,薄薄一本,却容纳国家财政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诉说回肠荡气的财政改革篇章。六十年来,植根于财政这片沃土,躬耕一线不吝挥笔的财政人,匠心独运润饰华章的编辑者,纵论天下财政,尽显改革成效。
时光不会停留,你亦然。一路走来,享过荣耀,也踟蹰向前,可以说,每一次驻守都是对时代最忠实的见证,每一次出发又都担负着无数财政人的深情。我愿在灼灼年华里,一路都与你同行,即使待我花甲,仍愿俯拾手边书,忆往昔,醉芬芳……
责任编辑 刘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