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是1984年,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天,湖北宜昌枝城财政所的老所长拿出一摞书给我说:“小冉呀,第一天工作就从看这些书开始吧!”在这些书里,我第一次看到了《中国财政》,那时叫《财政》,还是月刊,专业性很强,什么“收入再分配、预算、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等等,我似懂非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看着看着我似乎悟出了一些门道,掌握了很多财政知识。
有一个真实的事情让我终身难忘。1986年,担任村民小组长的父亲利用国家征地补偿款整修堰塘,起早贪黑地在工地上劳动。有一次父亲对我说,他的上海牌手表可能掉在堰堤里了,找不到了。我知道,这块手表是父亲的心爱之物,当时价格也不菲。我对父亲说:“您是为小组整修堰塘才丢了手表的,何不在工程款中……”我的话还没说完,只见父亲的脸都黑了,吼道:“你哪来这样邪的想法?揣着这种心思为国家办事,早晚还不得出大事,还不如回家种地!”声大如钟的父亲,让我无地自容。从此,认真加强学习,包括《中国财政》在内的各类报刊书籍都成了我的伙伴,八小时之外均细细品读。
多年的财政工作中,可以说《中国财政》一直陪伴着我。到了1996年,我开始向各级报刊投稿,并小有成绩。我的工作经历、心得、见闻、感悟等等,都会写成文字投递出去。刚开始是用公文纸写好了装信封里,再贴上邮票邮递出去。到了2005年后,我学会了使用电脑,投稿也采用电子邮箱。我第一次向《中国财政》投稿大约是在2010年。向中央级的刊物投稿,对于在基层财政所的我来说真是需要勇气的。那时投了、不用、再投,一直坚持写下去,坚持投稿,终于在2011年第11期《中国财政》上刊发了我的摄影作品《公汽开到家门口》,这是我参加财政部工会举办的全国财政系统“财政人财政事”摄影比赛获三等奖的作品。看到自己的作品走进了国家级刊物,高兴得几天没睡着,也坚定了继续编织自己写作梦想的决心。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第9期、2014年第22期《中国财政》分别刊发了我写的《湖北宜都:土地流转结硕果》《看不见污水的养猪场》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的刊出引起了不小反响。湖北省财政厅以及宜昌市财政部门分别来宜都实地调研,调研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土地流转的快速发展。
作为热心读者多年来给《中国财政》投稿,有两点最贴心的作法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是《中国财政》投稿邮箱这么多年没变过,二是文章刊发后会及时寄来样刊和稿费。做到这两点容易,但能坚持这么多年真是难能可贵,说明《中国财政》的历任编辑们不忘初心,为读者服务、为基层财政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
我从参加工作到现在,珍藏最完整的书籍就是《中国财政》,可以说一次次财政改革实践、基层财政工作中遇到的一次次困惑,我都从她身上找到了答案,就如黑夜里的明灯,指明了基层财政工作的方向,也照亮了我财政人生道路上的沟沟坎坎。
《中国财政》伴我走过了32个春秋,今年正值《中国财政》六十岁了,我也是“奔六”之人,有幸与之相识、相知、相伴。感谢我的财政人生中一路有你,我将继续做你的忠实读者,潜心撰稿,热心宣传,时时关注,直到永远。
责任编辑 李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