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辽宁省近年来经济发展缓慢,主要原因之一是辽宁地区落后的经济发展结构。解决辽宁消费需求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是优化改革经济结构的基础,是促进辽宁经济再发展的引擎。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其可能的致因,提出促进辽宁省居民消费需求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辽宁地区消费需求结构现状
(一)政府性消费需求与居民性消费需求结构。从2001年以来,辽宁地区政府性消费支出与居民性消费支出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并且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高于政府性消费支出。根据钱纳里模型,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上时,个人消费率与政府消费率之比应在4.43左右。虽然辽宁地区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之比逐年上升,但是到2013年,这一数据仍然仅为3.74,这说明政府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居民消费总额。
(二)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结构。2001年以来,辽宁地区全体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有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相对差距在2013年以前始终维持在2.9左右,即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始终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2.9倍左右。然而就绝对值来说,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长速度远高于农村居民增长速度。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消费...
辽宁省近年来经济发展缓慢,主要原因之一是辽宁地区落后的经济发展结构。解决辽宁消费需求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是优化改革经济结构的基础,是促进辽宁经济再发展的引擎。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其可能的致因,提出促进辽宁省居民消费需求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辽宁地区消费需求结构现状
(一)政府性消费需求与居民性消费需求结构。从2001年以来,辽宁地区政府性消费支出与居民性消费支出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并且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高于政府性消费支出。根据钱纳里模型,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上时,个人消费率与政府消费率之比应在4.43左右。虽然辽宁地区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之比逐年上升,但是到2013年,这一数据仍然仅为3.74,这说明政府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居民消费总额。
(二)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结构。2001年以来,辽宁地区全体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有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相对差距在2013年以前始终维持在2.9左右,即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始终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2.9倍左右。然而就绝对值来说,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长速度远高于农村居民增长速度。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绝对值差异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为2540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为7366元,绝对差距为4826元,而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为10417元,城市居民人均消费为25161元,绝对差距为14744元。
(三)农村居民消费内部结构分析。辽宁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但总体层次不高。从2002—2012年辽宁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构成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食品消费支出始终是占比最大的一块,占消费支出比重维持在37%—40%之间;其次是居住消费,所占比例在16%左右;2002年时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排第三位的是文教娱乐,比重为11.7%,而到2012年这一比重降低为9%;与此相反,交通通信支出和医疗保健支出则有所增加,交通通信支出所占比例从2002年的8%提高为2012年的11%以上,医疗保健支出所占比例从6.5%提高为9%;除此之外,衣着支出、家庭设备支出和其他各项支出所占比例并无太大变化。尽管部分消费所占比例稍有变化,然而变化幅度却很有限,这说明从2002—2012年十余年间,辽宁地区农村居民的整体消费结构并没有突破,“食”与“住”依然是农村居民最主要的消费支出项目。另外,从边际消费倾向来看,尽管各年度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表现有所不同,然而对于食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始终最高,而对于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通信等消费项目的边际消费倾向始终没有较大突破。可见,十余年间,辽宁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并没有明显转变,仍然倾向于“储蓄养老”,除了食品以外的消费欲望仍然处于较低的状态。
促进辽宁居民消费需求的财政政策建议
财政政策促进消费需求应该从提高居民收入能力和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的角度出发,通过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进而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
(一)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居民,相对来说,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具有较高的收入弹性,政策对农村消费的影响程度更高,因此政策支持应适当向农村倾斜,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能力。
制约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以及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因此,释放农村消费潜力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财政支出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提高一方面应以改善农村交通、水电以及通讯服务等农村基本生活和生产条件为主的基本建设为主要财政投入点;另一方面应积极支持改善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劳动密集型农业。

实行向农村倾斜的税收政策,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因此应加大对农村企业税收优惠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采取多种税收优惠组合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村生产经营提供金融服务,引导社会资本注入农村和农业,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资金问题。给予吸收农村居民就业的企业以税收优惠,促进企业吸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在城镇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村居民给予税收照顾,提高其可支配收入。
(二)注重对农民消费增长潜力的挖掘
增强农村居民消费信心。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使居民对未来不确定,缺乏足够的消费信心,进而降低居民的消费倾向。因此,建立和完善覆盖全体居民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使其愿意消费、敢于消费,才能将广大农村居民的收入转化为有效需求。首先,应积极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明确资金筹集、政府补贴、待遇水平等制度内容,增强农民对于新农保的信心,进而加强农民当期消费信心。其次,应分阶段、分步骤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城乡居民享有相同水平的医疗保障,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其敢于消费。最后,加快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增强农村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目前辽宁地区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存在城乡低保标准差距较大、各地区之间保障水平不平衡等问题,造成农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力度不够。因此,应加强农村低保的制度建设,提高制度覆盖率,切实保障农村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
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民生领域的投资力度,提高投资效益。将财政资金投入到最需要的地区和项目上,从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着手,改善其生活状况。具体说来,应该加大力度投资建设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公路等基础设施,通过便捷的交通降低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成本,降低农民购买商品的成本,也为农产品往外流通提供方便条件,以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增加水电、通信等基本民生工程的建设与改造支出,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刺激农民购买家用电器和通信设备的消费需求;扩大对于边远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投入,教育水平的提高是改变农民生产方式、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根本。
责任编辑 张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