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应当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制度保障和财力支撑。广东经济体量大、带动能力强,步入新常态的时间早,广东财政将坚持立足全局,一方面,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动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另一方面,全力支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去一降一补”攻坚战,为广东“十三五”开好局、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提供财政保障。
“八个方面”下功夫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着力保运转、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促协调、促改革,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切实做好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各项工作。
抓收支强管理,实现财政平稳运行。围绕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加强新常态下财政经济运行分析,强化财政收支管理,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方面,规范收入征管秩序,严格控制非税收入占比,提高收入质量;支出方面,强化预算约束力,加大盘活存量资金力度,优化支出结构,落实“三挂钩一通报”机制,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有效性。
转方式调结构,推动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推动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发展动力结构。加大创新性企业、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支持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充分发挥广东自贸区和珠三角创新示范区等重大平台的作用。探索公共财政支持创新发展的新机制新方法,积极运用财政政策手段,引导社会和企业把更多资金集中投入到创新上。
优机制促协调,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完善体制机制,支持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巩固珠三角城市群核心竞争力;突出“三大抓手”作用,补短板、增后劲,将粤东西北地区培养成新增长极。完善财政扶贫资金增长机制,推进财政支持扶贫机制创新,支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推进协调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补短板兜底线,着力改善民生福祉。围绕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推动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加大投入力度,支持补短板、强基础、保基本、兜底线、促协调,增加公共服务供给,解决好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在坚持公共服务由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引导和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探索公共服务多样化供给形式。合理引导预期,适当降低支出方面的过高承诺。
推改革增活力,推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建立预算编制科学细化、预算执行均衡有效、预算监督健全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调整政府间财政关系,建立省以下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探索推进财政投融资改革,放大各类政策性基金使用效应,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按照中央深化税收制度改革部署,全面推进营改增扩围,推进地方税收体系建设。同时,积极配合做好其他领域改革任务。
防风险保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管控好地方政府性债务、防控财政运行风险。支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支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平安广东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提能力促规范,提高服务质量水平。主动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加强财政部门自身建设、基础工作和干部队伍管理,切实提高工作质量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班子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和党建工作,提高财政干部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新常态的能力水平。
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支持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
支持去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财政与产业、土地、环保、金融、价格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发挥市场作用,引导企业兼并重组,优化区域和产业布局,盘活“僵尸企业”、落后产能占的要素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与环境承载力、市场需求、资源保障相适应。支持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同时,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妥善解决好职工安置等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优先用于解决国有“僵尸企业”及特困企业的职工欠薪、生活费、经济补偿等历史遗留问题。
支持去库存,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支持棚改安置和住房保障货币化,打通商品房与保障房通道。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有效释放农业转移人口城镇购房需求。支持建立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的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逐步将公租房保障范围扩大到非户籍常住人口,实现公租房货币化。严格落实国家有关个人住房金融、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
支持去杠杆,防范化解风险。支持拓宽企业债务融资渠道、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推动直接融资发展,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机制,做好存量债务置换工作,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向市场化方向转型。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加强或有债务监控,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存量项目改造,争取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减轻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支持降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打好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税负成本、社会保险成本、财务成本、生产要素成本、物流成本等七个方面“组合拳”。通过实施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 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持企业稳岗政策实施范围、全面推进营改增扩围、降低社会保险费、运用地方政府债券减轻企业债务成本、深化价格改革降低生产要素成本等措施,实现企业负担显著减轻,形成企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格局。
支持补短版,改善软硬环境。围绕广东基础设施薄弱环节,支持加快水电气路、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管网、城际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利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建设。支持完善人才供给体系,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支持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新型城镇化相协调、与新供给体系相匹配,布局科学、覆盖全面、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软硬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责任编辑 李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