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始终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省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各级财政不断加大人才资金投入力度,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围绕转型升级,促进人才优先发展
当前,江苏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省委省政府坚持抓经济工作先抓人才工作、抓要素投入先抓人才投入、抓第一资源先抓第一把手的理念,深入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实现由依靠“人口红利”向释放“人才红利”的根本转变。
一是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江苏省先后提出了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人才优先发展、人才优先投入,建设苏南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推进人才国际化等重要思想,着力构筑长远发展的人才优势。坚持人才优先开发,在全国率先将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人才贡献率等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体系,颁布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全力推进人才强市、强县、强镇建设,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校、人才强企工作意见,在全省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协调人才规划战略体系。
二是坚持人才优先投入。要求各级政府人才投入根据发展需要足额安排,纳入财政预算,保证重大人才项目的实施;鼓励高校、企业分别按照总支出5%、销售额0.6%的标准设立人才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等。省财政逐步加大省级人才专项资金投入,2010年安排各类人才专项资金14亿元,2014年达到了18.39亿元,年均增幅为7.06%。江苏省全社会研发投入不断增长,2010年为858亿元,占GDP的2.1%;2014年为1630亿元,占GDP的比重上升到了2.5%。
三是坚持人才优先考核。把人才发展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作为领导干部述职评议重要内容,形成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抓“第一资源”的工作格局。强化对人才优先发展情况的监测和评估,每年定期发布省市县人才发展统计公报,在全国率先发布江苏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加大人才投入绩效考核,科学确立人才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全面评估人才投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突出创新创业,实施重大人才工程
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江苏省围绕创新创业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实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高联动”,促进江苏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强化招才引智,发展新兴产业。围绕江苏省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海内外招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以产业汇聚人才,不断放大“培养引进一批人才、发展一批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催生一个经济增长点”的链式效应。自2007年实施省“双创计划”以来,省财政累计安排26.92亿元专项资金,资助引进186个双创团队、2709名双创人才、1993名双创博士,其中14个团队由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达国家院士领衔。目前江苏省有48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其中创业类204人,占全国的29.7%。在省“双创计划”带动下,全省实施90多个引才计划,资助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万多人。全省引进的双创人才中,新创办企业1230家,其中157家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50家年销售超亿元。2014年,全省高新技产业产值超过5.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二是培育领军人才,加快自主创新。大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不断提升基础科学研究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以实施“333工程”为龙头,省财政每年安排850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项目+津贴”的方式,重点培养6000多名创新领军人才,2011年以来,10人当选两院院士。省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双创计划”后续培训资金,支持在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清华大学等世界名校培训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着力提升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江苏省以领军人才为支撑,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跃居全国前列,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第一。
三是推动人才流动,深化人才合作。以项目合作为纽带,大力推动人才向企业、向基层、向经济发展一线流动。实施科技镇长团、产业教授、科技副总“三个挂职”,共建研发平台、共担科技项目、共享创新成果“三项合作”,不断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自2010年实施“科技镇长团”选派工作以来,省财政累计安排1.9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选派2568名以博士为主体的科技镇长团成员,到全省96个县(市、区)挂职服务,推进基层人才、科技工作。
坚持市场导向,创新人才发展机制
近年来,江苏省积极探索改革人才工作的传统方式方法,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运用市场化、数据化、社会化等方式推进人才工作。
一是坚持人才投入多元化。为适应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积极鼓励高校、企业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引导社会增加人才投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发展投入机制。


二是推进人才投入市场化。充分发挥财政“种子”资金作用,引领和撬动社会资本向人才集聚。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成立千人计划创投中心等404家风投机构,管理基金规模达660亿元。实施“苏科贷”、“人才贷”,近2000名“千人计划”、“双创计划”、“333工程”等培养对象及所在企业获得贷款20亿元。
三是创新人才考评数据化。充分利用省有关厅局的信息资源,构建人才考评数据平台。以工商、社保、销售、税收、专利、研发投入等客观数据为支撑,推动人才工作考评由定性向定量、隐性向显性、部门向社会转变,大大提高人才项目遴选评审、考核评估、成效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
四是加快人才工作社会化。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人才工作方式,逐步有序地将人才项目申报、人才评价等职能交给人才社会组织。出台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意见,培育人才资源服务高端企业,全面推进人才服务专业化、社会化。
责任编辑 黄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