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12 作者:
[大]
[中]
[小]
摘要:
河北:财政合作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河北省财政厅不断加强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财政间交流交往,助推师市财政管理改革与发展,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平,财政合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方面,积极筹措落实援疆资金,按照项目建设计划和工程实施进度及时办理资金拨付,每年都实现了计划项目100%开工、建成项目100%投运、援疆资金100%到位。另一方面,建立双方财政务实合作新格局,创建两地互学互访、共建共赢新机制,打开人才培训、智力支援新局面。至今省财政厅已有4名厅级、12名处级干部来二师进行业务考察和工作交流。在不断深化财政交流、开展智力合作、提升队伍素质的基础上,积极助推师市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省财政厅投入专项资金,帮助购置“金财工程”专业设备、系统软件和技术服务,加快了师市财政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步伐,提升了财政监管水平和工作效率。
(孟吉清)
内蒙古:开展“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做好全国和自治区“救急难”试点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包头市青山区等11个旗县市(、区)被确定为全国“救急难”综合试点单位;阿拉善盟1个地级市、呼和浩...
河北:财政合作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河北省财政厅不断加强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财政间交流交往,助推师市财政管理改革与发展,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平,财政合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方面,积极筹措落实援疆资金,按照项目建设计划和工程实施进度及时办理资金拨付,每年都实现了计划项目100%开工、建成项目100%投运、援疆资金100%到位。另一方面,建立双方财政务实合作新格局,创建两地互学互访、共建共赢新机制,打开人才培训、智力支援新局面。至今省财政厅已有4名厅级、12名处级干部来二师进行业务考察和工作交流。在不断深化财政交流、开展智力合作、提升队伍素质的基础上,积极助推师市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省财政厅投入专项资金,帮助购置“金财工程”专业设备、系统软件和技术服务,加快了师市财政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步伐,提升了财政监管水平和工作效率。
(孟吉清)
内蒙古:开展“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做好全国和自治区“救急难”试点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包头市青山区等11个旗县市(、区)被确定为全国“救急难”综合试点单位;阿拉善盟1个地级市、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等14个旗县市(、区),共计15家单位成为自治区“救急难”综合试点单位。上述试点将为临危受困的老百姓解燃眉之急。2014年起,我国首次将“救急难”作为社会救助的基本方针予以明确。当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开展“救急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救急难”对象范围、救助程序、救助标准和资金保障等内容,并及时下拨1150万元支持“救急难”试点地区开展“救急难”工作。截至目前,自治区通过财政投入、社会捐赠等方式投入近6000万元建立了自治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对经基本医疗保险、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后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重特大疾病患病家庭给予慈善援助,累计救助困难群众1998名,支出救助资金近4000万元,有效减轻了困难家庭患重病的就医负担。
(本刊通讯员)
山西临汾:为老年人免费体检埋单
为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2015年,山西省临汾市财政筹集资金6000余万元,联合卫生部门实施了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惠民工程。免费体检惠及全市65周岁以上老人39万名、农村60至64周岁老人16万名。年满65周岁以上老人享受每年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具有农村户籍,年龄在60至64周岁的参合老人,享受每两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体检项目主要包括老年人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等。
(陈强)
辽宁朝阳:圆满完成建议提案办理工作
近日,辽宁省朝阳县财政局圆满完成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建议提案的办理工作。建议提案办结率、诉求落实率、代表委员满意率均达100%。2015年县财政局共收到人大代表建议8件、政协委员提案1件。代表、委员所提建议提案内容主要涉及修建一事一议村内户外路、县乡财源建设两大方面。截至8月中旬,人大代表建议新建的7个一事一议村内户外路项目6个已开工,另外1个列入《朝阳县一事一议三年行动规划》,政协委员提出的金融企业属地纳税方案年初即已组织实施。
(贾雄伟)
浙江丽水:培育优质财源助推转型升级
浙江省丽水市财政局积极开展市级优质财源培育工作。通过建立部门信息交换机制、例会制度和培育小组,综合推出财政、土地、金融、税费优惠政策以及优质服务举措等“4+1”组合拳,从单一的地税部门扶持扩围形成发改、财政、国税、地税、金融、国土、环保、工商等多部门联动帮扶的新格局,将优势资源集中向优质税源倾斜,合力推进优质财源培育涵养工作升级。一是坚持绿色发展。紧扣生态产业、生态经济发展的主线,大力培育以机器人产业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进一步壮大生态绿色骨干财源。二是立足转型升级。着眼于八大传统产业,加大治水、治气、治污力度,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企业自身转型升级,促进地方优质财源快速增长。三是突出创业创新。重点支持浙商回归引进项目,总部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早中期、初创期企业发展,培育挖掘新增优质财源,增强发展后劲,力争通过3—5年时间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备竞争力、能提供可持续优质税源的企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曾胜兰 吴龙 王苏连)
安徽蚌埠:支持企业新三板挂牌
为鼓励更多企业登陆新三板上市融资发展,打造新三板“蚌埠板块”,日前安徽省蚌埠市财政部门采取后奖补方式及时兑现高华电子、中晶光技术、莱姆佳生物新三板挂牌奖补资金420万元。截至目前,全市已有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获政府奖励资金1240万元。为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蚌埠市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通过对进入省股权交易中心和新三板挂牌的企业给予资金资助,降低企业上市成本,每家挂牌企业可获得140万元的专项奖励。此外,市政府对挂牌后成功募集资金的,按照募资总额的2‰给予奖励。
(朱双仕 屈建文)
江西武宁:促使财政改革落地生根
江西省武宁县财政局不断深化预算管理、绩效监督、国库管理制度等财政改革,多管齐下,促使各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一是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对2012年度及以前年度结转资金进行了清理,打涝沉淀资金5643万元,全部调入公共财政预算,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增加了可用财力。二是积极探索新常态下的“PPP”融资模式。以两县一区柘林湖湖泊生态环境保护“PPP示范”项目为范本,开展符合实际的相关课题调研。三是认真开展涉农资金专项整治工作。紧扣时间节点,抓住工作重点,对涉及到2013—2014年度的137项资金的收入、支出、结余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和自查自纠工作,并接受了省、市两级重点检查。四是积极推进投资评审工作。今年4月下旬开展项目评审工作以来,共收到各类建设需评审项目52个,已评审完毕20个,送审金额2740.35万元,审定金额2198.09万元,核减金额542.26万元,核减率19.79%,有效节省了财政资金,促进了财政反腐工作。
(柯志洋)
山东淄川:推进城区社区管理全覆盖
近日,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财政局筹措资金392万元,借鉴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将城区“三不管”区域纳入社区管理,积极改善人居环境。一是明确划分管理范围。全区城区涉及管理盲区的住户共20783户,根据各住户集中度、与现有社区服务中心的距离等因素,采取划转相邻社区和新建社区服务中心的方式,将13060户划转到城一、东关等26个相邻社区服务中心,并新建6个社区服务中心为其余住户提供相应管理和服务。二是细化完善补贴标准。根据相关规定核定社区办公经费和工作人员补贴。考虑到管理盲区住户基本都是老旧小区居民,收入较低,难以通过收取物业管理费的方式筹集资金,统筹考虑淄川实际,新建社区服务中心办公场所每年给予3万元补贴;并按照第一年每户130元、次年减半的方式,对社区服务中心进行补贴,逐步推行市场化物业管理。三是明确职能强化督导。社区服务中心主要承担城建维护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社会治安管理及水、电、气、暖等公共服务管理职能,实行“一站式”集中受理。成立督导组对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落实。
(高中传 李成明)
湖北孝感:全力加强财源建设
湖北省孝感市财政局创新生财、聚财、理财之道,大力培植地方财源,积极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确保圆满完成各项财政预期目标。市财政局紧紧抓住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国家信息惠民城市试点等机遇,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财税主抓、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信息交流和协作配合,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抓好财源建设。整合财政资金,设立企业周转基金,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发放奖励和生产调度资金,做大做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积极支持企业发展,帮助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政策性银行融资、经营性项目融资、回收再贷、发行企业债券融资等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同时,充分履行财政职能,全面清理规范收费项目和标准,大力支持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刘浩)
四川巴中:设立五大基金支持产业发展
近日,四川省巴中市积极改革和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出台了《进一步转变财政支持产业发展方式的意见》,采取资金变基金、资金变资本、无偿变有偿、短期变长期和市场化运作方式,推动设立五大基金支持产业发展。一是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财政连续3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2015年首期资金3000万元,并适当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实行滚动运营;安排资金3000万元设立中小企业贷款应急转贷基金,用于支持企业续贷业务中短期资金需求。二是农业担保基金。市、县(区)政府连续3年通过资本金注入、优质资产注入和吸收涉农经营主体资金等方式,共同设立、充实农业担保基金。2015年首期筹集资本金1亿元注入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用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供资金支持。三是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2015年至2020年,市、县(区)政府每年分别按2500万元、1000万元分级建立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金融机构按不低于1:5的比例发放扶贫贷款,支持区域内建卡贫困户发展家庭种养业等创收项目。四是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基金。市、县(区)政府共安排资金2500万元,分级建立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基金,用于支持相关金融机构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的风险补偿。五是补充创业再就业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市财政将从2016年起,连续3年每年预算安排小额贷款担保基金1000万元,以充实注册资本金等方式注入巴中市创业再就业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及下岗职工再就业、大学生创业等提供融资支持。
(孙辉 张锐)
贵州安龙:扶持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今年6月,贵州省安龙县争取年度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167万元,并创新扶贫资金管理方式,对种养农户、农场实行“科技与智力”相结合进行扶持,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着力推进财政扶贫资金与现代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年,安龙县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三农”工作的一个重点,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着力打造“短、平、快”经济,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在栖凤街道办种植精品蔬菜,在招堤街道办种植食用菌、绿壳蛋鸡养殖、花卉种植等,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发展,并为种养农户提供技术服务、组织产品收购、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免除农户的后顾之忧,使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安龙县积极引导和多方帮助组建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种养业发展模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产业的“生态品牌”、“特色品牌”和“原产地品牌”。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公司+基地+农户”的市场运作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示范带动、政策扶持、技术指导等措施,把农村家庭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模式联合组成“联合舰队”,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强扶贫资金监管,规范报账程序,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的原则,以不同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开展扶贫攻坚,释放扶贫项目效应,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拓展农民脱贫致富增收渠道。建立扶贫资金专户,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
(吴古昌)
云南大姚:强化财政监督推进依法行政
云南省大姚县财政局切实加强财政监督机制,形成财政监督围绕各个业务股室共同参与、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责任明确的财政大监督工作格局。一是强化监督意识、执法意识、服务意识。要求各业务股室严肃财经纪律,加强权力监督,加大廉政风险防控力度,做到监督与管理并重。严格贯彻执行《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坚持依法理财、依法监督。强化服务意识,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和解决办法,预防和阻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二是抓住“三个环节”。制定年度监督检查计划,明确本年度的检查对象、检查重点和检查要求。落实监督责任,根据各股室职能职责,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建立检查人员、股室负责人、分管领导三级责任制,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整体效能。强化信息统计,根据财政监督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编发财政监督简报。通过开展财政监督检查,改进和强化财政管理手段,促进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以及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
(余天杨)
甘肃金塔:农业产业助力精准扶贫
今年以来,甘肃省金塔县把实施旱作农业项目作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举措,严格项目管理,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把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作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提高粮食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据统计,该县对全县五个整村推进村实行旱作农业项目建设全覆盖,使整村推进村和建档立卡户的覆盖面达到100%,今年全县推广以玉米全膜垄作栽培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6.1万亩,高效农田节水技术10.25万亩,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到23.7万亩,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产业扶贫效益大幅提升。
(王新春 王君 方有福)
青海扎麻什:以小财力办大民生
青海省祁连县扎麻什乡把有限的财力更多用在保障基本民生上,切实办好民生实事,努力增进群众福祉,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群众享受到了发展的实惠。今年上半年,扎麻什乡对农村低保对象共369户374人进行了重新审核,对全乡24户五保户对象进行了重新审核,共发放五保户供养资金10.39万元,对全乡贫困户等救助对象发放米2吨、面粉20吨,为残疾人发放轮椅、办理电话卡,为山体滑坡受灾群众补发帐篷等。落实了河西奶牛养殖小区扩建资金10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实现75户贫困户236人每年分红8万元。落实了河东村、河西村旅游扶贫开发项目,项目建成后可带动两村137户贫困户410人实现脱贫。落实了鸽子洞村养殖小区扩建资金100万元,项目实施后,72户贫困户216人可实现分红。同时,抓住夏塘村“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吸收本地富余劳动力700余人,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和增收,协调落实了涉及基层组织建设、水务、养殖小区扩建各类项目8项,总投资974.4万元,通过项目拉动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
(本刊通讯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