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12 作者:西藏自治区财政厅
[大]
[中]
[小]
摘要:
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旧西藏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只有牧业和少量农业、手工业。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国家开始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给予特殊帮助和大力支持,全区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共同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2014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比50年前增长281倍,地方财政收入比50年前增长734.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78年的38.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78年的42倍……这一组组数据讲述着西藏50年来的励精图治,展现着西藏50年来的沧桑巨变。如今,西藏财政经济发展进入历史最好时期,展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在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和经济总量上均实现了重大飞跃,正向现代市场经济迈进。
50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西藏的投资力度,在不同时期,根据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安排了一大批关系重大、影响深远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使西藏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1965—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6046.48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6.9%左右。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进一步加大了投资力度,1994—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790.7亿元,年均...
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旧西藏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只有牧业和少量农业、手工业。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国家开始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给予特殊帮助和大力支持,全区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共同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2014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比50年前增长281倍,地方财政收入比50年前增长734.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78年的38.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78年的42倍……这一组组数据讲述着西藏50年来的励精图治,展现着西藏50年来的沧桑巨变。如今,西藏财政经济发展进入历史最好时期,展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在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和经济总量上均实现了重大飞跃,正向现代市场经济迈进。
50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西藏的投资力度,在不同时期,根据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安排了一大批关系重大、影响深远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使西藏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1965—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6046.48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6.9%左右。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进一步加大了投资力度,1994—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790.7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3.1%,特别是2012—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748.2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5.6%,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50年来,中央财政对西藏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地方财力持续快速增长。1965—2014年,中央对西藏的财政补助累计近6500亿元。1988年以前,西藏地方财政收入均处于负增长状态,从1988年起实现正增长,2004年地方财政收入总量突破10亿元大关,2014年突破100亿元,达到164.7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89年的0.6%提高到2014年17.9%,从2011年开始比重达到两位数,2012年以来均保持13%以上。
50年来,西藏农牧业实现了全面持续发展。自治区成立后,实行了农牧区“三个长期不变”政策,即“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草场公有,承包到户,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加快推进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升。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65年的2.3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91.57亿元,年均增长7.6%;2012年首次超过80亿元,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粮食产量由1965年的29.07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97.97万吨;年末牲畜存栏数由1965年的1701万头(只、匹)增加到2014年的1861万头(只、匹)。
50年来,西藏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现代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逐步发展起来。工业总产值从1965年的0.0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50亿元,初步形成了以优势矿产业、建筑建材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为支柱的富有西藏特色的工业体系。
50年来,西藏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幸福。2014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3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359元,增长12.3%,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连续12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26元,每年增加近2000元。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7317元,消费结构开始多样化,冰箱、彩电、电脑、洗衣机、摩托车、手机等消费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50年来,随着全区财力和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西藏对内对外消费能力明显增强,内外贸易迅猛发展。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78年的2.45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24.3亿元,年均增长14.1%。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近300亿元,对全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逐年增强。2012年,全区进出口总额达到34.2亿美元,为西藏历史上最高值,是1965年的1425倍,年均增长15.6%。
雪域高原“天堑变通途”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自治区成立以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西藏交通运输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公路、铁路、航空、管道为主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与内地和世界的联系往来更加通达便利。
公路建设方面,青藏、川藏公路的通车,结束了西藏无公路的历史;拉贡(拉萨——贡嘎)机场专用公路建成通车,填补了西藏无高等级公路的空白;墨脱公路全线贯通,结束了全国最后一个县不通公路的历史;拉林(拉萨——林芝)高速公路通车在望,将进一步破解西藏交通运输瓶颈。此外,全区93%的县通了油路,99.7%的乡镇和99.14%的建制村通了公路。自治区政府全面推进农村公路、通县油路、边防公路、进藏公路、主要经济干线、边境口岸公路建设,至2014年底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5万公里,已初步形成“三横、四纵、四枢纽、七通道”的交通网络格局,东联四川、云南,西接新疆,北连青海,南通印度、尼泊尔,地市相通、县乡连接的公路交通网络,公路技术等级和行车条件不断提高改善。
铁路建设方面,作为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于2006年7月全线通车,结束了西藏无铁路的历史;新藏铁路(拉萨——日喀则段)作为青藏铁路的首条延伸线于2014年8月正式通车运营,拉萨到珠峰实现了一日通达;川藏铁路(拉萨——林芝段)现已开工建设,预计“十三五”建成运营。此外,日喀则——吉隆(樟木)、亚东口岸铁路已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航空建设方面,1967年拉萨贡嘎机场建成运营,开辟了拉萨至北京的航线,架起了一座连接西藏和首都的空中桥梁。随着航空事业的发展,组建了西藏航空公司,区内通航机场5个,8家航空公司在藏运营,开通国内外航线48条,通航城市达33个,形成了以拉萨贡嘎机场为中心,昌都邦达、林芝米林、阿里昆莎和日喀则机场为支线的五大民用机场网络。
能源利用发展迅速
能源安全是西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西藏能源资源较为丰富,但分布不均,加之受地广人稀和高山大川等特殊自然条件所限,开发难度很大,中央历次西藏工作会议都将能源建设项目确定为投资重点。经过50多年的努力,目前以水电为主,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全面建设。
“十二五”以来,西藏先后建成了昌都金河、拉萨直孔、阿里狮泉河、林芝雪卡、林芝老虎嘴、拉萨旁多等水电站;拉萨东嘎应急电源、过渡电源和燃机电站,阿里和昌都应急电源等火电机组;藏中、阿里大型并网光伏电站等新能源项目和一批农村小水电、分散光伏系统。2014年,全区电力装机规模达到169.7万千瓦,全年发电量达到32.1亿千瓦时,基本保障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对电力的需求。
拉萨环网工程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输变电工程青藏直流联网工程,以及川藏电网联网工程建成投入运行,结束了西藏电网孤网运行的历史,对缓解缺电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4月,昌都电网与四川电网实现电力电量互济,藏中电网夏季盈余电量首次通过青藏直流工程集中外送西北电网。
2014年11月,总投资96亿元的藏木水电站投产发电,成为区内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51万千瓦,是西藏电力发展史上由10万千瓦级到50万千瓦级的标志性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藏中电网的供电难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藏相继实施了“科技之光计划”、“光明工程”、“阿里光电计划”、“送电到乡”、“金太阳”示范工程等太阳能光伏工程,大力推广太阳能发电。目前,国家已累计投入资金40多亿元,在西藏实施了总装机容量达到近200兆瓦的光伏项目,有效解决了无电或缺电地区60万以上人口的用电难题。2009年中央财政支持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以来,已累计投入资金13.88亿元,总装机52.82兆瓦,解决无电人口52万人,改善了79.37万人用电质量问题。
西藏山南光伏发电助推地区发展
民生设施“旧貌换新颜”
自治区成立以来,既得到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也得到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住房、通讯、水利等民生设施极大改善,彻底改变了西藏封闭落后的面貌。
在旧西藏,90%以上的人居无定所,颠沛流离。而如今,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居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周转房、公租房建设加快推进。拉萨市城关区实现了天然气集中供暖,结束了祖祖辈辈烧牛粪取暖的历史。以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广大农牧民群众,2006—2014年累计投资310余亿元,将昔日低矮、阴暗、人畜混居的土坯房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二层小楼,全区52万户、250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宽敞明亮的新房子。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2.8平方米,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5平方米。
在旧西藏,人们生活封闭,信息滞后。而如今,广播、电视、通信、互联网等现代信息传递手段,与全国乃至世界同步发展,已经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自治区着力推进通信服务的全面普及和深化应用,目前以光缆、卫星、网络为主的现代通讯网络体系已逐步建立健全,高原地区进入了信息新时代,与内地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入。通过固定电话增量扩容,移动、联通、电信基站延伸,3G电话普及,全区累计实现670个乡镇通光缆,通达率为98%,基本实现乡乡通视频会议系统,基本完成行政村移动信号盲区覆盖。全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7%,农牧区移动互联网覆盖率达到65%以上。三网融合方面,西藏电信IPTV平台已建成,具备支持100路标清和15路高清频道及5000小时标清节目点播能力;西藏移动无线城市平台和西藏联通手机电视分发业务平台都已建成,可提供近百项民生应用和城市信息化应用,手机电视用户4万多户,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
西藏是我国乃至南亚、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江河源,2011—2014年,财政累计投入113.63亿元,着力推进西藏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利自我发展和水资源保护能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以旁多水利枢纽为标志的一大批水利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满拉、墨达、雅砻三大灌区及配套设施建成,投资近50亿元的拉洛水利枢纽2014年正式开工建设,雅砻、恰央等重点水库和尼洋河综合治理工程开工建设,大型灌区体系基本形成。“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年楚河和拉萨河)流域综合开发深入推进,已成为西藏的商品粮、畜产蔬菜副食品、民族手工业、科技示范推广“四大基地”。主要江河治理和城市防洪工程得到加强,7地市所在地和有防洪任务的县城防洪工程基本建成。牧区水利加快实施,草场灌溉条件不断改善。
城镇道路骨架基本形成,西藏第一座城市立交桥——拉萨柳梧大桥于2007年4月建成通车,青藏铁路配套设施和一批城镇道路也已建成。拉萨市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54.8平方公里增加到如今的62.9平方公里,以拉萨为中心,六地区和县城所在地市镇为区域中心的城镇空间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城镇服务功能不断提升,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加强,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19.8%提高到25.8%。
水、电、路、讯、气、广播电视、邮政等农村综合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农牧民的安全饮水问题基本解决,行政村通电率达到100%,乡镇和行政村基本都通了公路,实现了村村通电话、乡乡通宽带,2014年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4.8%和95.9%,行政村通邮率达到92%,完成4500个行政村人居环境建设,近24万户农牧民用上了清洁的沼气能源,农牧区碘盐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村居民的日子过得更加安适舒心。
责任编辑 韩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