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史海钩沉】
初,突厥铁勒部内附,即其地为瀚海都护府,诏素立领之。于是,阙泥熟别部数梗边,素立以不足用兵,遣使谕降,夷人感其惠,率马牛以献,素立止受酒一杯,归其余。乃开屯田,立署次,虏益畏威。
——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二
【品读】
李素立(具体生卒年不详),唐朝初期赵州高邑人(今河北省高邑县)。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李义深曾在北齐时任梁州刺史,其父李政藻在隋朝担任水部郎中。唐高祖初年,步入仕途,后升任监察御史,之后历任侍御史、扬州大都督府司马、瀚海都护府都护、刺史等职。其一生历经唐初三代帝王,因刚直不阿、为官清廉而颇受重用。
“止受杯酒”的故事发生在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旧唐书》和《新唐书》中皆有记载。618年,唐朝建立,北方的突厥游牧民族趁唐朝国力还未强盛之机常常南下侵扰。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这种状况才发生转变,唐军屡次大败突厥,当时的铁勒部落归附唐朝。为此,唐太宗在当地设置了瀚海都护府,任命李素立为都护。然而,漠北地区的阙泥熟别部还仍旧不时地侵扰边境,李素立深入了解情况后,认为不必动用武力,派遣使者前去招降,使他们归附了唐朝。北方地区的...
【史海钩沉】
初,突厥铁勒部内附,即其地为瀚海都护府,诏素立领之。于是,阙泥熟别部数梗边,素立以不足用兵,遣使谕降,夷人感其惠,率马牛以献,素立止受酒一杯,归其余。乃开屯田,立署次,虏益畏威。
——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二
【品读】
李素立(具体生卒年不详),唐朝初期赵州高邑人(今河北省高邑县)。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李义深曾在北齐时任梁州刺史,其父李政藻在隋朝担任水部郎中。唐高祖初年,步入仕途,后升任监察御史,之后历任侍御史、扬州大都督府司马、瀚海都护府都护、刺史等职。其一生历经唐初三代帝王,因刚直不阿、为官清廉而颇受重用。
“止受杯酒”的故事发生在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旧唐书》和《新唐书》中皆有记载。618年,唐朝建立,北方的突厥游牧民族趁唐朝国力还未强盛之机常常南下侵扰。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这种状况才发生转变,唐军屡次大败突厥,当时的铁勒部落归附唐朝。为此,唐太宗在当地设置了瀚海都护府,任命李素立为都护。然而,漠北地区的阙泥熟别部还仍旧不时地侵扰边境,李素立深入了解情况后,认为不必动用武力,派遣使者前去招降,使他们归附了唐朝。北方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十分感激李素立给他们带来的恩惠,纷纷赶着牛马要赠送给他,李素立只饮了一杯酒,以谢众人,而将牛马一律奉还。在任都护期间,李素立还十分重视边疆的生产建设,积极推行屯田,发展生产,设置衙署进行管理,各族人民都十分感激他,对其愈发钦佩畏服。
细细品读这个历史故事,不难看出李素立清廉的高尚品德和超群的政治智慧。作为御守边疆的一方大员,可以创造很多机会为自己谋私利,但是李素立却没有丝毫贪念,而是以国家的长治久安为重。他根据实际情况,以安抚谕降的方式化干戈为玉帛,不费一兵一卒,边境即得到安宁。正如《孙子兵法》所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李素立的政治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如此,李素立更以“止受酒一杯”的清廉行为赢得边境各族的尊重和钦服,同时积极发展生产,消融各族之间的隔阂,为大唐“贞观之治”做出一份贡献。
李素立所处时代正是大唐建立初期,在经历了隋末的动荡不安,唐初百业待兴,法规新立,正是奠定开国基业的重要时期。唐高祖武德(618—626年)初年,李素立担任监察御史,负责掌管监察百官、纠正刑狱、整肃朝仪等事务。当时有一个人犯了法,按照唐初的法律,他的罪行还达不到判处死刑的地步,但是唐高祖李渊却特别下旨要把他杀掉。李素立没有遵奉这道旨意,而是立即进宫面谏。李素立谏言:“三尺之法,与天下共之,法一动摇,则人无所措手足。”也就是说,国家制订的法律是与全国的人共同遵守的,法律一有动摇,大家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因此,李素立强调自己的职责在于执行法律,所以不敢遵奉这一旨意。唐高祖听了这番话后,认为李素立说得非常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谏言,而且自此以后对他十分器重。后来,李素立遭母丧丁忧,依制应去职回乡守制二十七个月,但是高祖对其倚重,启用了“夺情”之制,在其守制日期未满便要求主管部门授予他一个重要的七品官职。开始时拟授雍州司户参军,高祖说:“这个官职重要但不清贵。”后来又拟授秘书郎,高祖说:“这个官职清贵却不重要。”最后拟授侍御史,高祖说:“这个官职清贵且又重要。”于是,李素立擢升为七品清要之官。

唐高宗永徽(650—655年)初年,李素立调任蒲州(今山西运城一带)刺史。赴任时,他把自己剩余的粮食及其他物品,统统交给地方官保管处置,只带着自己的书籍离开。遗憾的是他在赴任途中,不幸病逝。唐高宗特别为他休朝一日,以示悼念,并赐谥号“平”。古代谥法规定,“治而无眚”,“执事有制”,“布纲治纪”,皆为“平”。一个“平”字,正是李素立一生为官清廉公平、有法必依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 张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