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部门注重发挥职能优势,开展了以农发项目搭平台、统筹资金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农发支持现代农业的新路子,有效放大了农发“四个效应”。
一、放大农发示范效应,围绕大局主动作为
20多年来,农业综合开发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自身的弱势也日益显现,如资金总量偏小、项目类型单一、项目分布较散,进一步提高农发地位、扩大农发影响、增强农发效益,关键还在于改革。农发必须突破自身束缚,在服从服务大局中求作为。2005年,安徽省在望江县合成圩率先开展农发支持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试点,取得明显成效。2008年,进一步研究了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2009年初,省农发局在全省选择6个点,开展了新一轮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工作,探索农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和模式。示范区建设得到广泛响应,目前已发展到44个,其中6个发展成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23个发展成为省级农业示范区。示范区的带动效应和成效,得到了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肯定,已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经验交流和理念传播的平台。

二、放大农发综合效应,打造平台聚合资源
为放大农发综合效应,将现代农业诸多元素融合进示范区建设,省农发局确定了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切入点、以机制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的总体思路,并制定了将示范区打造成为现代农业展示园区、新农村建设窗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平台、农民安居乐业家园、体制机制创新试验田、财政支持农村发展新亮点的总体目标。围绕总体思路和目标,着力构建“五个体系”:一是标准化农业设施体系。按照“政府投入为主、多方支持为辅”的原则,采取统一规划、集中投入的方式,积极整合相关支农项目资金、有效撬动社会资本,建设了100多万亩设施配套完善、适宜现代农业发展的高标准农田,为各种现代农业元素聚集示范区发展搭建平台。二是规模化农业经营体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农业企业领衔流转、大户承包规模经营、合作社组织土地入股集约化生产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50多万亩,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化经营,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农业综合效益。三是科技化农业支撑体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要求,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建设一批产学研基地、示范推广一批新技术和新品种、培育一批新型农民,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四是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按照“培育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的思路,依托示范区资源优势,采取项目支持、贷款贴息、政策引导等方法,引进培育3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农副产品种植、深加工和销售的“一条龙”式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效益,促进了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夯实了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五是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按照“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发展方向,从服务场所、服务手段、服务机制上入手,扶持建立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152个,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全程、便捷、高效的服务。“五个体系”的建立,打通了多种生产要素和资源向农业农村流动的通道,带动了企业、资金、科技、人才等各种资源向现代农业建设流动。

三、放大农发惠民效应,以民为本强农富民
农业综合开发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民生工程。示范区建设始终坚持把农民利益摆在第一位,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放大了农发惠民效应。一是加强基础建设,增加农民土地经营收入。通过集中农发资金、整合涉农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立科技化支撑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民自己耕种亩均节本增效300多元,流转土地亩均租金增加300多元。在示范区建设中还探索建立了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合作经营机制,农民既能获得土地固定租金收入,又能参与合作社收益分红,还能在合作社就业赚取工资性收入。二是发展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就业工资收入。通过项目资金扶持、招商引资等,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培育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种养基地、实施规模化经营、推进产业化发展,安排了一大批农民就业,人均年工资收入2万多元。三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民创业收入。通过政策支持、项目扶持,鼓励引导企业、合作社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带动农民发展创业、增收致富。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积极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大局,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依据各地资源、产业和民风民俗,通过科学规划、有效整合资源,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点65个。
四、放大农发撬动效应,加强协调多方联动
示范区建设内容多、涉及面宽、资金需求量大。为高效推进、实现预期目标,省农发局注重放大农发撬动效应,协调各方力量和资源推进示范区建设。统筹整合资金采取三种方式:一是集中农发资金搭平台。集中20多亿元农发资金,建设10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实施113个农业科技项目、构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各种资源的聚集搭建平台。二是整合涉农资金提绩效。加强与省直涉农部门沟通协调,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安排涉农项目资金支持示范区建设;采取“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各计其功”的方式,大力推进以县为主的涉农资金整合,累计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30多亿元。三是吸引社会资金促发展。采取筑巢引凤、项目带动、政策引导等方式,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撬动社会资本向示范区聚集,共引进357家企业投资150多亿元。据测算,每1元农发资金聚集政府支农资金和社会资本8.57元,放大了近9倍的效应。为进一步加强管理,省农发局探索建立了“六统、五分、五不变”的运作模式。“六统”即:各方力量实行统一领导,各类项目实行统一规划,各种资金实行统一安排,建设质量实行统一标准,竣工验收实行统一时间,工作成效实行统一考评。“五分”即:目标任务实行分部门负责,建设内容实行分项目实施,各种资金实行分账户运行,各类项目实行分渠道管理,建设成果实行分成效记功。“五不变”即:统筹整合的各类项目资金管理主体不变,建设目标不变,资金投向不变,申报和批复的路径不变,管理约束不变。
责任编辑 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