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批准黑龙江省启动实施的松嫩、三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不仅在于推动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更在于为全国农业体制机制创新探索路径。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涉农资金整合,制定并出台了《涉农资金整合方案》和《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管理办法》,将中央和省级财政共77项涉农专项资金,按照三个不同类别全部纳入整合范围。面对涉农资金整合大势所趋,黑龙江省农发办审时度势,认真分析农业综合开发面对的挑战和机遇,迎难而上,努力打造农业综合开发升级版。
一、认真谋划,在农业综合开发总体思路上升级
黑龙江省农发办于2013年5月初开始,组织全办精锐骨干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一系列调研,重点总结了农发投向的基本经验,形成了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战略升级的总体构想。即紧紧围绕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按照省政府关于“钱随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平台,集中资金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吸引社会和金融资本,整合其他有关资金合作共建,做大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示范区投入规模,大幅度提升示范区规模化、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产业化、合作化水平,打造农业综合开发升级版。目前已按照现代农业水田、现代农业旱田、现代规模化养殖、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四大示范区类别,编制2014年资金使用计划,下一步将与具体项目对接。
二、抓住关键,在解决农业发展突出矛盾上升级
一是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突出农田水利,装备先进农机。在水田区大力实施“旱改水”和水田节水改造,在干旱地区集中实施节水增粮,因地制宜选择灌溉方式,配套先进农业机械。规划到2020年旱田改水田607万亩、老水田改造610万亩、旱田综合治理1231万亩,支持组建大型农机合作社143个,确保完成国家下达黑龙江省的244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二是围绕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拉长产业链条,扶持绿色食品产业。将全国“大粮仓”思路转变为全国绿色“大厨房”战略,将高标准农田与绿色食品产业有机结合。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整合龙江特色品牌,延伸绿色食品产业链条,建立企业与种养基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联合体。2014年计划安排扶持优势产业资金7亿元,扶持水稻、玉米、蔬菜、马铃薯、奶牛、肉牛、生猪等优势产业。三是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突出示范新技术,提升科技含量。计划投入科技措施资金2.4亿元,结合农发各类项目全面示范推广新技术、新模式,推行信息化数控管理新技术。
三、集中资金,在打造重点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上升级
注重用工业化理念设计农发现代农业示范区,按照“建设一处高标准农田,配套一个农机合作社,引进一两个龙头企业,打造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设想,依托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安排资金,打造一批在全省有重大影响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发挥项目区粮食生产、规模养殖、产业培育、技术示范、信息集散、生态涵养、美丽乡村、旅游观光等八大功能作用。重点示范区计划投入资金高于普通开发县1—3倍,初步规划所有开发县均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申报,目前省级重点示范区已提前启动15个。一是制定方案。省农发办制定总体实施方案,各示范区编制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了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的总体布局、目标任务、建设标准、资金来源、经营机制和推进措施,做到有章可循。二是设定标准。要求达到国内先进、省内一流,做到“四有”:一有高标准农田和农机合作社,能够集中展示农业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现代农业水平;二有龙头企业入驻,将各类种、养殖项目建设成企业原料基地和第一生产车间,实现种植养殖、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市场营销有机结合;三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组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建立经济共同体;四有信息化数控或物联网技术,做到项目区管理精准化,优质农产品网上直销。三是责任到人。建立班子成员和处室负责人分工包建责任制,每个项目区确定一名处级干部全程跟踪指导,一包到底。定期对示范项目区建设情况检查评比,对市、县与资金分配挂钩,对包建责任人与干部使用奖励挂钩。

四、统筹兼顾,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升级
在抓好示范区建设的同时,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允许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建设和管护各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一是重点扶持农机合作社。吸引农民以土地承包权入股,并将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折算成股本,调动农民带地入股积极性,实现项目区土地规模化经营。2014年计划安排农机合作社项目58个,集约化规模经营土地100万亩。二是积极扶持各类特色专业合作社。完善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合作社带动农民规模经营的能力,增强带领农民闯市场的能力,引导项目区农民走合作化、市场化之路。三是支持合作社入驻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通过项目资金扶持,引导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建立利益共同体,实现项目区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联手推进,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五、改革创新,在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水平上升级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黑龙江省农发办积极探索新的科学管理机制。一是创新农发资金使用政策。实行有保有退,保产粮大县投入,对大兴安岭等生态保护区县份和多数市辖区暂时退出或减少投入。2014年计划在四类示范区安排项目227个,比过去减少近300多个,最小的项目都在200万元以上。同时,改革某些不适应的立项条件和资金比例限制,较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投入。采取财政补助政策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做大农发投入规模。二是健全农发管理制度。规范权力运行,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改进和完善项目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和政府采购等管理方式。继续坚持农发资金县级报账制、国库集中支付制、定期审计制和同步监督制等制度。2014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全部进行国库集中支付,逐步取消农发专户。三是改革下放农发管理权限。改革不适应的管理方式,省级农发办重点强化项目评审、计划管理、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等职能,把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项下放。将项目竣工验收主体责任下放到市地级,将物资设备采购、工程监理下放到县级。实行县级农发办重点管项目,财政局重点管资金,做到责权分明,互相制约。
责任编辑 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