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12 作者:本刊记者 ★雷艳★ 通讯员 ★刁鸿锦 肖鹏 戴笑慧★
[大]
[中]
[小]
摘要:
2013年,对江西省崇义县过埠镇村田心组村民张昆铭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这个在陡水湖漂泊了大半辈子,常年以打鱼为生的“天吊户”,第一次拥有了岸上的家。
半个世纪前,为支持国家开发赣南钨矿,才二十出头的张昆铭就搬离故土,靠着仅剩的一点田地,守着一方水库过着艰苦的捕鱼生活,住的是渔船,喝的是江水,一年捕捞收入不足万元。“一条船、一家人、一辈子”,是他过去生活的写照。2013年,靠着政府补助4万元,张昆铭自掏6万元在“水上家园”小区购置了一套89平米的商品房,终于有了一个安定的家。眼下,他在过埠镇工业园区红杉炭业公司上班,每月工资2000元左右。
发生在张昆铭身上的变化,只是2013年江西省赣州市财政支持789户“渔民上岸”工程中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央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真实写照。
永恒不变的民生主题
赣南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创建的最大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
2013年,对江西省崇义县过埠镇村田心组村民张昆铭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这个在陡水湖漂泊了大半辈子,常年以打鱼为生的“天吊户”,第一次拥有了岸上的家。
半个世纪前,为支持国家开发赣南钨矿,才二十出头的张昆铭就搬离故土,靠着仅剩的一点田地,守着一方水库过着艰苦的捕鱼生活,住的是渔船,喝的是江水,一年捕捞收入不足万元。“一条船、一家人、一辈子”,是他过去生活的写照。2013年,靠着政府补助4万元,张昆铭自掏6万元在“水上家园”小区购置了一套89平米的商品房,终于有了一个安定的家。眼下,他在过埠镇工业园区红杉炭业公司上班,每月工资2000元左右。
发生在张昆铭身上的变化,只是2013年江西省赣州市财政支持789户“渔民上岸”工程中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央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真实写照。
永恒不变的民生主题
赣南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创建的最大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长期以来,由于基础差、家底薄,战争创伤留下的后遗症和历史包袱一直制约着赣南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后发展的现状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为帮助赣南苏区加快发展,2012年6月28日,中央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系统绘制了赣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路线图,成为赣州发展史上重要里程碑。
借助上级财政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东风,2013年,赣州积极应对和努力克服经济放缓等不利因素影响,财政总收入完成280.2亿元,同比增收49.4亿元,增长21.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84.37亿元,同比增收43.09亿元,增长30.5%,均创历史新高。在财政收入节节攀升的同时,财政支出也呈现加速增长态势,特别是在民生领域投入比重越来越大。2013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480.42亿元,其中民生支出271.6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56.5%,同比增支3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1%,体现出鲜明的保增长、惠民生特色。
“民生大于天。要优先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首要的是保证困难群众喝上干净的水,住上安全的房子,能够得到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同时,要分步骤、有针对性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发挥本地比较优势来培育产业基础,研究整体性、系统化的扶持政策。”赣州市财政局局长陈水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了赣州财政在助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民生思路。
民生百事,枝叶关情。细看赣州财政这份沉甸甸的“民生账单”,直指苏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折射了浓浓的民生情怀。2013年,赣州财政直接用于民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资金中,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村土坯房等住房保障住房支出等领域支出分别达到101.4亿元、41.7亿元、68.3亿元、43.3亿元,特别是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等住房保障支出增幅达到21.4%,远远高于全省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增幅。2013年,在改造10万户危旧土坯房的基础上,全市新增30万户改造户。目前,全市规划农村危旧土坯房集中改造点近千个,900个已动工兴建,拆除空心房近13万户。在改造的过程中,通过资金扶持、协助贷款、政策优惠等方式,对特殊困难群众,则实行政府统一建房、统一安置,真正普惠于民。为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全市大力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2013年,新建城市保障性住房2万余套,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1万余户。
与“民生账单”相对应的是一组让赣南苏区人民倍感温暖的数据。这一年,84.5万老区人民喝上了“放心水”,用上了“安全水”;71.6万名义务教育在校学生吃上了免费营养餐;17.34万户村民告别了农村危旧土坯房;7.03万户低收入家庭搬进了崭新的保障房;4.3万被征地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3.79万烈士子女、1.5万名年满60周岁的农村籍退役士兵享受了国家定期生活补助……
数字无言,却最有力。中央的巨资输血,犹如雪中送炭,为饱受财政贫寒的赣南苏区带来了温暖和生机。2013年的每一天里,始终都有温暖的阳光伴随着赣南苏区人民。
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
赣南苏区发展相对滞后,还受到交通条件闭塞、开放程度和水平不高等综合因素的制约,所以完善基础设施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中显得尤为迫切。
37公里,是兴国县城到茶园乡的距离,但即便是熟练的司机开车,也要花1个多小时才能走完那条盘山路,严重阻碍了茶园乡发展。路不好走,运输就贵。县城每方35元的建筑砂石,运到茶园要115元左右。更严重的是,外面的投资进不来,里面的资源又出不去,发展就进入了死胡同。多年来,茶园乡人均收入只有赣州平均水平的一半。
《若干意见》出台后,中央扶贫资金如期而至,赣州市财政想方设法配套资金,筹足6000万元资金投入到茶园乡的各类基础建设中,打通了阻碍发展的道路、电力、教育等瓶颈。“现在一年的投入,超过了过去几十年投入的总和!”茶园乡乡长娄向南对记者说道。
《若干意见》出台后,财政部、发改委等38个部委出台43个具体实施意见或支持政策,明确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中央财政对赣州转移支付执行西部补助标准,赣州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从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以来,赣州市财政迅速行动,及时梳理出48项中西部中央补助标准差异政策,并全力跟踪对接。据统计,2013年赣州市共获得上级公共财政补助资金321.7亿元,增长18%。
迈入振兴发展新征程的赣南苏区如今已不再徘徊于崇山峻岭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像茶园乡这样“春天的故事”,正以不同的版本在赣州各地上演。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赣南苏区建设不仅需要“输血”脱贫,更需要“造血”致富。“从《若干意见》出台第一天起,我们便明确了目的不止于‘输血’,更要利用好财政资金提升赣南苏区的‘造血’功能。”赣州市财政局局长陈水连一语道出财政在助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中的定位。
在助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过程中,赣州市财政不仅仅满足于完善赣南的硬件,建好中小学、医院、民居等基础设施,让老百姓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还为当地群众解决长远的发展问题,借助产业建设,让赣州插上腾飞的翅膀。
赣州素有“稀土王国”和“世界钨都”的美称,黑钨、离子性稀土储量全国居首,分别约占全国储量的70%和40%。近两年,稀土、钨深加工企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赣州经济增长和税收增收。虽然受有色金属业“寒潮”影响,赣州主导产业面临发展困境,但是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的执行为处于寒冬中的赣州有色金属业发展带来了春风。
江西金力永磁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高性能钕铁硼钢生产和永磁发电机、节能电机制造,是目前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受惠最大的企业。董事长蔡报贵告诉记者,“公司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9亿元,申报企业所得税5709万元,经过汇算清缴,实际缴纳3425.4万元,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红利2283.6万元。我们准备把这笔钱用在刀刃上,增加企业积累,吸引更多人才。”
从2012年1月1日起,赣州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其中“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直接惠及赣州20多个产业、1120多个子产业。2013年,赣州全市共为389户符合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减免税收3.4亿元。
2013年,赣州市主要经济指标一路飘红。1—11月,赣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突破200亿元大关,达203.44亿元。
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财政收支来源于经济,也服务于经济。2013年,赣州市财政总收入280.2亿元,增长21.4%,列全省第二位;财政支出480.42亿元,增长18.9%,总量位列全省第一位;税收收入完成239.17亿元,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85.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保持全省第二位。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财政支出均实现“三年翻番”。
“锦绣赣南开画卷,梧桐树下凤来栖”
“2013年10月,我们在财政的支持下,一次性获得了500万元银行贷款,购买了环保设施,更新了技术设备,订单数量也大大增加了。现在,我们正组织一切资源,加班加点生产,还是赶不上订单增长速度。”南康市蓝天木业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刘学春谈到财政支持带给他们的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也透出了他们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强烈信心。
发展靠民力,活力在民营。为扶持更多的小微企业发展,增强民营企业发展信心,2013年,赣州市财政局在向江西省财政厅积极争取了8个“财园信贷通”试点园区的基础上,又通过盘活市本级财政存量资金7000万元,在全市推开“小微信贷通”,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全市将有980多户小微企业通过“小微信贷通”方式获得7.7亿元银行低息无担保无抵押贷款。
在分享中央“输血”政策温暖的同时,赣州并没有简单停留在“输血”式的“救穷”上,而是用足用好用活《若干意见》的支持政策,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谋发展做文章,通过加速推进重大项目,做强优势产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能力等多途径建立全面的“造血”体系。
“造血”,需要项目做支撑。500千伏等12个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营;赣崇高速和大广高速龙杨段建成通车;投资100亿元的赣州综合物流园区、中国汽车零部件(赣州)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2013年,赣州全市193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已开工共184个,累计完成投资572.01亿元。
“造血”,也需要全方位的产业体系。整合财政性资金近亿元完成造林69.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争取3413万元支持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发放6.9亿元种粮补贴,202万亩耕地列入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争取中央3100万元建设7.2万亩标准化示范果园,赣南脐橙冷藏库和采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能否取得持续成效,关键在于用好国家政策支持,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赣州依托钨、稀土等资源优势,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提升产业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据了解,2013年,赣州市财政通过安排工业发展、开放型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等财政专项资金共4.28亿元,撬动、引导社会资金扶持和加快现代服务业、开放型经济等产业发展。
“锦绣赣南开画卷,梧桐树下凤来栖。”一年多来,赣州招大引强成效显著。成功举办赣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大会,签约项目22个、签约资金15.58亿元;举办“光彩事业赣州行”活动,签约项目113个、签约资金1040.9亿元;举办央企入赣洽谈会,签约项目40个,签约金额1306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
《若干意见》提出“支持赣州新型电子产业建设”,作为电子产业为主导产业之一的信丰县积极出台了鼓励投资的若干政策,瞄准国际国内科技前沿,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的配套和延伸,不断壮大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2013年以来,成功引进了数十亿重大项目投资落户电子器件产业基地,为其基地产业集群发展奠定基础。赣县矿产资源丰富,为扎实推进有色金属加工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出台政策扶持企业自主创新,鼓励企业利用废气、废水、废渣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企业内部循环、产业之间循环的模式。上饶县结合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规划,找准工业发展切入点,加快结构调整,着力打造玻纤及新型复合材料和模具机械制造两大产业集群。2014年1月,江西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三个一百”保障开工重大项目之一,总投资5亿元的龙归风电项目正式开工,标志着崇义县新能源产业的快速腾飞……
为了让县(市、区)形成百舸争流、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赣州市财政通过设置“财源建设考评奖”等奖项,每年安排县域经济发展奖励资金6400万元,引导各地培育改善市场环境,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2013年,赣州全市县级财政收入完成217.8亿元,同比增长20.6%,占全市财政收入比重达77.7%。其中财政总收入增速超20%的县(市、区)有12个。所有县(市、区)财政收入均超过5亿元,其中财政总收入超10亿的有9个,超20亿的2个。
“下一步,赣州市财政将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引领,立足实际加大对实体经济扶持的力度,支持总部经济加快发展,兑现落实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海内外总部企业或区域总部入驻我市;支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现代服务业发展,从点到面形成立体式的‘造血’体系,全力助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陈水连告诉记者。
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是关乎927万老区人民的大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逗号,没有句号。感恩奋进,砥砺前行,赣州市财政依然在路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