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财政承担资源供给和调配的职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用好有限的财政资金,按照既定的发展目标和思路,聚焦重点领域,精准施策,对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苏州财政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
加大财政投入打造科技创新高地。财政加大科技资金安排,实施“雏鹰计划”“瞪羚计划”“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加大对研究开发和科技转化中做出主要贡献的科研人员奖励,通过奖补鼓励企业承担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建设,形成企业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科技人才建设的科技创新财政支持体系。
整合专项资金推动工业经济转型。苏州财政整合打造了规模约5亿元的工业经济升级版专项资金,重点从制造强市、节能(循环经济)、去产能三个方面,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产业,鼓励大企业与领军企业设立先进技术研究院,稳步推进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设,塑造转型升级新动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统筹资金安排构筑苏州人才高地。财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财政承担资源供给和调配的职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用好有限的财政资金,按照既定的发展目标和思路,聚焦重点领域,精准施策,对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苏州财政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
加大财政投入打造科技创新高地。财政加大科技资金安排,实施“雏鹰计划”“瞪羚计划”“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加大对研究开发和科技转化中做出主要贡献的科研人员奖励,通过奖补鼓励企业承担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建设,形成企业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科技人才建设的科技创新财政支持体系。
整合专项资金推动工业经济转型。苏州财政整合打造了规模约5亿元的工业经济升级版专项资金,重点从制造强市、节能(循环经济)、去产能三个方面,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产业,鼓励大企业与领军企业设立先进技术研究院,稳步推进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设,塑造转型升级新动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统筹资金安排构筑苏州人才高地。财政统筹优化人才专项资金安排,给予紧缺高层次人才科研、生活、服务等方面补助,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111资助计划”“优秀青年技能提升计划”,鼓励本土人才培育,搭建人才交流平台支持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对构筑苏州人才高地发挥了积极作用。
搭建互动平台优化融资支持机制。加强与金融的互动,通过财政支持政策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意愿。建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银企高效对接,减少中介环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信用保证基金,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由基金、银行、担保公司共担风险,提升银行支持中小微融资的积极性;市场化运作创新产业引导基金,引入专业管理人团队,帮助本地创新企业获得融资支持。
财政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结合地区产业特点,找准科技创新支持重点、精准施策。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财政资金不能面面俱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进一步明晰发展方向,区分科技研发的基础项目和应用研究项目,着重培育区域科技创新土壤。按照科技型企业不同成长阶段,集聚有限的资金政策精准支持,利用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财税、土地、融资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鼓励风投资金、天使投资基金投入本地科技型企业,通过财政资金阶段性参股、风险补偿等方式提升引导力度。注重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围绕可能产生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进行战略布局,突出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本地高校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研发中心的作用,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深度研究与本地产业和环境相适应的人才政策。推动人才政策跟本地区产业政策紧密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企业和平台培养人才,支持引进和建设行业龙头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院所等创新平台,培养、吸引、凝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形成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在人才引进方面,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引进培育一批能服务本地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业项目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提升本地产业的发展质量。同时,人才政策要充分考虑本地社会生活环境,不断加大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提升城市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不断丰富工业经济转型的新内涵。着眼于苏州产业结构和特点,整合优化财政专项资金,紧盯当今制造业发展的国际潮流,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标杆,推动重点领域有效突破。依托在苏州落地的大院大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以及重点龙头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做好科研成果转化。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方式,重点加大对大数据、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高新产业扶持,夯实经济发展后劲。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一批产业技术联盟,积极推动融合创新。积极盘活存量资源要素,持续开展以“亩均”论英雄的工业企业土地集约利用绩效评价,奖优罚劣,倒逼转型和腾笼换鸟。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意愿和能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优化区域金融环境,着力推动建设普惠金融体系。继续深化“政银合作”,发挥政策性贷款支持作用,进一步充实信用保证基金,优化完善地方企业征信系统,加强信息数据的时效性和全面性,着力缓解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升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积极性。加大政府产业基金的投资运作,坚持市场化运作模式,进一步发挥政府产业基金的杠杆效应和合作投资机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共同服务实体经济企业。搭建苏州股权融资服务平台,通过股权投资机构库、企业项目资源库、金融咨询专家库三位一体的“互联网+”模式,深挖优质创新创业企业项目,多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完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财政鼓励政策,对企业赴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或赴场外股权交易市场挂牌,借助资本市场实施并购重组的,在前期费用、管理程序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发挥政策性担保机构作用,为符合产业导向的企业提供增信服务,根据政策性担保机构业务开展情况,加大奖补力度。
创新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方式。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不断扩大财政资金绩效评价范围,推动绩效评价重点向财政政策和支出转移。一是将绩效管理嵌入预算编制全过程,对新增资金项目、到期继续申请资金项目和申请调增额度的资金项目全部实施绩效前评价;二是完善绩效评价能力建设,分行业、分领域、有针对性地研究设立绩效目标和指标体系,完成中长期阶段性重点评价和整体性财政政策绩效评价,提升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信力;三是突出绩效管理的全过程跟踪,逐步扩大项目全过程管理覆盖面,通过财政信息管理系统,加强项目绩效跟踪监控,及时纠正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四是加大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在本级主要媒体公开项目绩效目标和评价结果,实现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的结合,将评价结果作为项目入库、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责任编辑 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