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14 作者:牛犁 邹蕴涵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大]
[中]
[小]
摘要:
2019年,在外部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和内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逆周期调节,国内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全年GDP增长6.1%,顺利实现预期调控目标。展望2020年,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特别是实体经济不振引发全球经济减速、金融风险上升。我国调控政策仍有一定空间,扩大金融等领域对外开放增强发展新活力,深化结构改革增加发展新动能,创新驱动拓展发展新空间。预计2020年我国GDP增长6.0%左右。
2019年宏观经济保持总体平稳态势
(一)服务业支撑能力增强,制造业生产减速明显
服务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近六成。2019年,服务业生产增长6.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4%,比第二产业高出22.6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稳定器。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7%、8.7%、7.2%和7.1%,增速分别快于第三产业11.8、1.8、0.3和0.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呈放缓态势,制造业下滑明显。工业生产增长5.7%,较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从月度运行看,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速在季度末的月份增速均出现反...
2019年,在外部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和内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逆周期调节,国内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全年GDP增长6.1%,顺利实现预期调控目标。展望2020年,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特别是实体经济不振引发全球经济减速、金融风险上升。我国调控政策仍有一定空间,扩大金融等领域对外开放增强发展新活力,深化结构改革增加发展新动能,创新驱动拓展发展新空间。预计2020年我国GDP增长6.0%左右。
2019年宏观经济保持总体平稳态势
(一)服务业支撑能力增强,制造业生产减速明显
服务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近六成。2019年,服务业生产增长6.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4%,比第二产业高出22.6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稳定器。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7%、8.7%、7.2%和7.1%,增速分别快于第三产业11.8、1.8、0.3和0.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呈放缓态势,制造业下滑明显。工业生产增长5.7%,较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从月度运行看,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速在季度末的月份增速均出现反弹回升。制造业面临内外需求不足、效益不佳、投资低迷等问题,制造业生产增长5.7%,回落0.5个百分点。
(二)消费需求仍是最重要引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增加
消费需求的基础性作用较强。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7.8%,仍然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引擎。特别是在外需走弱的情况下,居民消费发挥着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作用。人均居民消费支出名义增长8.3%,高于7.9%的GDP名义增速。投资需求仍较疲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4%,回落0.5个百分点。尤其是制造业和基建投资仅增长3.1%和3.8%。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我国外贸出口增长0.5%,放缓9.4个百分点,进口下降2.8%,放缓18.6个百分点,因而货物贸易顺差大涨20.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1%,拉动GDP增长0.7个百分点。
(三)肉价助推消费价格逐月回升,原材料下拉工业品价格
居民消费价格逐月回升。2019年,CPI累计上涨2.9%,涨幅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呈逐月走高态势,11月、12月涨幅均达到4.5%,创2012年1月以来新高。猪肉价格是助推CPI的最重要因素,全年猪肉价格累计同比上涨42.5%,拉动CPI上涨约1.0个百分点,贡献了CPI涨幅的35.2%。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社会总供求关系较宽松,核心CPI由1月份的1.9%逐月回落至12月份的1.4%,全年累计上涨1.6%,较上年放缓0.3个百分点。工业品价格持续走低。PPI累计下跌0.3%,同比回落3.8个百分点。
(四)重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新动能持续显著成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2019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累计为76.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1.2%和80.0%,分别比上年提高2.9和2.0个百分点。12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比上年末减少2593万平方米,下降4.9%;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9%,较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全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投资分别增长37.2%、33.4%,分别快于全部投资31.8、28.0个百分点。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7.3%,较上年加快2.4个百分点,高于全部投资11.9个百分点。
(五)减税降费取得良好成效,社会融资规模有所改善
2019年,累计新增减税降费约2.3万亿元,拉动GDP增长约0.8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超过2%,所有行业税负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制造业新增减税力度较大。同时,减税降费普惠性特征明显,深化增值税改革、社保降费、个人所得税减税等措施惠及所有行业、所有工薪阶层。2019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相当于2018年的两倍以上,减税降费取得积极成效。社会融资规模保持适度增长,2019年1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5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4个百分点。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5.58万亿元,比上年多增3.08万亿元。
2020年我国经济将增长6.0%左右
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问题多点交织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要坚定做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发展的韧性、潜力和创新活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我国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初步预计,2020年我国经济将增长6.0%左右。
(一)生产侧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工业生产波动下行。在总需求难有明显好转、企业效益不佳、经营成本较高等因素影响下,工业生产将延续波动下行态势。当然,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动能有望继续快速成长。预计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3%左右。
服务业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关于新时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将在支持传统服务行业改造升级,大力培育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外商直接投资呈现较快增长态势,特别是对金融业投资意愿较强,为服务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初步预计,2020年服务业生产增长6.8%左右。
(二)需求疲弱态势有所缓解
投资增速将温和回落,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一是在连续多年减税降费政策逐步显效、营商环境大幅改善、企业融资环境转向宽松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制造业投资增长状况有望回暖,但增长脆弱性仍然较强。二是房地产市场面临调整压力,开发商融资渠道收窄,企业到位资金趋势性下行,房地产企业拿地和建设更趋谨慎,房地产投资增速将趋缓。三是基建投资有望进一步回升。在政策支撑下基建投资已经开始出现积极变化,新增专项债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领域以及置换债务、允许专项债作为项目资本金、下调部分项目资本金比例、扩大适用项目范围等举措有利于扭转专项债难以进入公共民生项目的状况。预计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5.0%左右。
消费平稳增长,超预期下拉因素有所缓解。在促消费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就业和收入形势总体稳定、消费短板加速补齐等有利因素支撑下,消费需求将保持总体平稳运行。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退坡的影响逐步消除,各地衔接政策进一步明确将缓解国五国六标准转换带来的观望情绪,汽车消费将边际企稳,在低基数的作用下,对消费的下拉作用趋弱。此外,商品零售价格涨幅将较2019年有所提高,支撑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但是,就业承压、高负债对消费的挤出效应仍然存在、消费供给短板尚不能满足新需求、服务消费发展不规范等问题给消费平稳增长提出较大挑战。预计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0%左右。
出口压力较大,贸易摩擦影响依然存在。全球经济仍将延续下行态势,外部需求不旺,特别是贸易摩擦的后续影响逐步显现,我国出口依然面临较大压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进口需求难以明显改善,考虑到中美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未来两年内增加自美国进口商品和服务总额不低于2000亿美元,我国外贸进口将会有所回升。预计2020年美元计价外贸出口将下跌3.0%,进口将下跌2.0%左右。
(三)物价水平延续分化格局
肉价继续推动消费价格,核心通胀呈趋弱态势。一是社会总供求关系依然宽松、货币流动性不会大水漫灌,居民消费价格缺乏大幅上涨的基础,核心CPI存在进一步走弱态势。二是粮价保持基本稳定。粮食产量连续丰收以及库存较高等因素抑制粮价上涨,粮价是百价之基,粮价稳定有助于消费价格稳定。三是全球经济面临疲软态势,石油等大宗初级产品价格难以大幅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大。四是生猪市场供需矛盾将会持续,2020年上半年供给冲击造成的猪肉价格上涨压力依然较大,到下半年后将有望逐步缓解。综合来看,居民消费价格将温和回升,初步预计2020年CPI上涨3.5%左右。
工业品价格将延续下滑走势。内外需仍面临下行压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维持稳中趋降运行态势,企业家通胀预期有所回落,钢铁和建材价格缺乏坚实增长基础,工业品价格尚不具备反弹的支撑条件,综合考虑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的影响,预计2020年PPI将下跌0.5%左右。
(四)经济运行正在积累更多积极因素
深化对外开放创造更强全球吸引力。2019年以来,我国深化对外开放迈出坚实步伐,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缩减,金融、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和文化等领域服务业进一步加大开放步伐,汽车、船舶和飞机等制造业也基本放开,允许外商独资经营的领域越来越多。《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与《外商投资法》《外商投资法司法解释》等多部重要法律法规于2020年1月1日同步实施,共同构成我国法制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支撑。原12家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已超22万家,以不到全国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外商投资的14.4%、进出口总额的12.5%,新设山东、江苏等6个自贸试验区也蓬勃发展,为稳外贸、稳外资做出了积极贡献。
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有效对冲外部冲击。参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大约有4亿人。据波士顿咨询的《中国私人银行2018》报告,我国家庭可投资资产值在100万美元到500万美元,以及500万美元到2000万美元这两个区间的家庭数量增长最快,可支配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中产群体及高收入群体将带动消费增量的70%以上。可以说,我国已是全世界最大的成长性市场,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成为有效应对严峻复杂外部环境冲击的坚实基础。
稳字当头,决胜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字当头,全面做好各项经济工作;理念先行,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稳扎稳打,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政策协同,宏观调控政策形成合力,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
(一)稳字当头,全面做好各项经济工作
首先,工作总基调继续坚持稳中求进。保持稳经济、稳社会、稳政策、稳预期,在稳的基础上,持续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扩大开放,推动经济结构优化、提质增效。
其次,全面做好“六稳”工作。从稳就业看,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多措并举保持就业形势稳定,不仅要稳定就业总量完成既定目标,更要通过改善就业结构,精准施策推动就业质量的提升,发挥出我国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优势。突出抓好大学应届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特别是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从稳金融看,既要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也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健全退出机制,稳步推进创业板和新三板改革,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引导保险公司回归保障功能。从稳外贸看,面对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复杂严峻外部环境,引导企业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推动对外贸易稳中提质显得尤为重要。从稳外资看,要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继续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推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稳定增长。从稳投资看,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切实增加有效投资,稳定基建投资,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从稳预期看,既要做好预期管理,持续提振市场信心,调动投资者、消费者的生产、生活的积极性,也要全面落实好各项政策举措,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真正稳定市场预期。此外,还要稳房地产、稳物价、稳杠杆、稳步提质等。房地产调控新增“三稳”要求,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全面落实因城施策,建立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020年,因猪肉价格引致的结构性物价上涨压力将有所上升,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做到保供稳价,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金融风险有所缓释,我国金融体系总体健康,“去杠杆”逐步转向了“稳杠杆”。在处理经济增速和质量的关系上,要保持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二)理念先行,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时代抓发展,必须更加突出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9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超过14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16.6%左右。但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进程尚未完成,人均GDP尚不到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提升潜力。发展仍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仍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高质量发展是在保持适度增长基础之上,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做好2020年经济工作的关键,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收官之年,各地区各部门应当更加深刻地理解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和要求,克服“本领恐慌”,摆脱“路径依赖”,努力找到做好经济工作的抓手和关键,比如,要崇尚创新,切实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创新驱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又如,要厚植开放,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地区,都要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广阔的格局来筹划部署经济工作。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内外部风险挑战,一方面,要解决好发展问题、实现量的合理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另一方面,不能为了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不能放松对生态环保等方面的要求,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折,只有科学落实、统筹推进,才能让新发展理念真正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稳扎稳打,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
收官之年,要将脱贫攻坚提到三大攻坚战之首。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政策、资金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落实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措施,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巩固脱贫成果。建立机制,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在防治污染攻坚战方面,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重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善相关治理机制,抓好源头防控。在防控金融风险方面,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压实各方责任。
(四)政策协同,宏观调控政策形成合力
面对当前政府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凸显的情况,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好重点领域保障,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在战略性和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通信网络、自然灾害防治重大工程、市政管网、城市停车场、冷链物流以及农村公路、信息、水利等设施建设方面,仍有较大投资空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力度,充分发挥大银行先天的客户存款多、资金成本低等优势,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同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
责任编辑 李艳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