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PPP发展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在政府的公共治理方面,公共服务、公共设施的供给方面,还是在公共服务的效率提升方面等等,包括社会资本、优秀投资运营商的培育方面,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值得我们关注,笔者从专业服务机构的角度,谈几点看法。
第一,PPP各相关主体,要客观地看待PPP的作用,辩证看待规范和发展的关系。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市场上有一个现象叫“谈P色变”,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从PPP市场参与主体包括学界来讲,要共同努力去营造一个比较良好、客观的舆论氛围。PPP不能包治百病,但是也不能把它妖魔化,它的应用范围和作用要正确地看待。同时,对于PPP的规范和发展也要辩证地去看待。规范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发展,不能以“PPP的规范”为理由而叫停PPP。
第二,健全PPP政策制度体系,重视制度衔接、制度兼容。一个PPP项目从投资决策到采购招标、工程建设、项目运营等各阶段,以及与PPP项目相关的财政、发改、国土、税务、住建、审计等各主管部门条线等,有不少制度衔接和制度兼容的问题,值得所有相关主体,特别是政府、政策制定部门去思考,制度衔接和制度兼容方面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第三,...
PPP发展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在政府的公共治理方面,公共服务、公共设施的供给方面,还是在公共服务的效率提升方面等等,包括社会资本、优秀投资运营商的培育方面,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值得我们关注,笔者从专业服务机构的角度,谈几点看法。
第一,PPP各相关主体,要客观地看待PPP的作用,辩证看待规范和发展的关系。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市场上有一个现象叫“谈P色变”,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从PPP市场参与主体包括学界来讲,要共同努力去营造一个比较良好、客观的舆论氛围。PPP不能包治百病,但是也不能把它妖魔化,它的应用范围和作用要正确地看待。同时,对于PPP的规范和发展也要辩证地去看待。规范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发展,不能以“PPP的规范”为理由而叫停PPP。
第二,健全PPP政策制度体系,重视制度衔接、制度兼容。一个PPP项目从投资决策到采购招标、工程建设、项目运营等各阶段,以及与PPP项目相关的财政、发改、国土、税务、住建、审计等各主管部门条线等,有不少制度衔接和制度兼容的问题,值得所有相关主体,特别是政府、政策制定部门去思考,制度衔接和制度兼容方面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第三,完善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红线的约束机制。现在是按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0%作为红线约束,在实际的操作当中,是否可以做一些完善:一是能否探索建立区域性的财政承受空间的统筹。是不是可以在省级行政区域内去统筹财承总体的空间,然后结合现在的专项债和PPP,把应该做的项目有效的做好。另外一个就是做综合开发、片区开发的项目也会遇到财承红线这样的问题。对于能够达到项目自平衡的综合开发、片区开发、园区开发等类型的项目,如果不新增地方财政支付的,是否可以去探索在财承红线的约束机制方面做些优化。
第四,完善公益性项目市场价值价格机制。在环境治理、文化旅游等领域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财政自付的比重也比较高。能否设立一些市场化的机制,把一些公益性项目的外部性定量化,让受益者付费,或者设计出来特定使用者付费,而不是财政直接去付费。类似于生态环境领域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的建立,让市场去检验,让市场来支付。
第五,引入符合PPP特征的金融工具,正视融资难问题。融资的问题可能也不是出在金融机构的身上,因为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也是一个市场化的主体,他们也有自己的考核,都是很市场化的。金融监管部门的一些思路非常重要,这不是金融机构能解决的。
第六,做好PPP全生命周期履约管理工作。现在地方做项目的时候谈绩效评价比较多,但是笔者认为如果履约监管的范围更加广,则涵盖了绩效评价。对于政府来讲,对于项目公司来讲,对于社会资本来讲,可能签约之后整个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履约管理工作是PPP真正核心的工作,融资阶段的融资不到位、建设阶段的投资额增减变化、后续的股东变化、提标改造、提前终止等等,不仅仅是绩效的评价。履约监管体系的建立,对于政府的公共治理能力,特别是对于政府相关部门提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和要求。
第七,探索PPP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应用。在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特别提到了“新基建”,要求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现在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就需要新型的基础设施,和“铁公基”为代表的传统基础设施不矛盾。新型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的共同点,就是作为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都有一定的外部性,投资比较大,周期比较长,甚至很多没有直接的回报路径,包括有的地方在探索大数据的基础设施、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基础设施等,这些对于城市智能化管理、国家信息安全、产业转型升级会提供基础性的支撑。所以在整个PPP的领域里,建议在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两者并重推进。运用好PPP的模式,引入优秀的社会资本,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责任编辑 廖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