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15 作者:本刊记者|★张敏★ 特约通讯员|★何菲 成培渊★
[大]
[中]
[小]
摘要:
县域强则全省兴。对于拥有121个县(市)的河北来说,县域经济可谓是全省经济态势的晴雨表。然而,多年来,河北一直面临着县(市)财源结构不合理、财政收入规模小、财政自给能力弱的窘境。2018年,为充分发挥财政引导作用,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河北财政精准“把脉”、对症施策,对各县(市)经济、税收、外贸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模拟测算,出台了《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财政政策(试行)》。
《十条政策》因内容贴合实际,政策导向清晰,指标设置科学,奖励资金优厚,实施后受到广泛欢迎,各县(市)对财源建设更加重视,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县级财源规模和质量实现了“双提升”。截至今年4月,河北省财政厅已全部兑现2018年高质量发展奖励资金14.74亿元。其中,税收增长奖励9.3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奖励1.36亿元,军民融合企业奖励810万元,开放型经济奖励2亿元,省对设区市奖励1.9亿元。
精准“把脉”县域经济难点
《十条政策》于2018年10月正式公布实施,主要内容包括:实施税收增长激励,促进经济发展质量提升;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实施军民融合企业奖补,引导军民融合加快发展;支持承...
县域强则全省兴。对于拥有121个县(市)的河北来说,县域经济可谓是全省经济态势的晴雨表。然而,多年来,河北一直面临着县(市)财源结构不合理、财政收入规模小、财政自给能力弱的窘境。2018年,为充分发挥财政引导作用,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河北财政精准“把脉”、对症施策,对各县(市)经济、税收、外贸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模拟测算,出台了《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财政政策(试行)》。
《十条政策》因内容贴合实际,政策导向清晰,指标设置科学,奖励资金优厚,实施后受到广泛欢迎,各县(市)对财源建设更加重视,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县级财源规模和质量实现了“双提升”。截至今年4月,河北省财政厅已全部兑现2018年高质量发展奖励资金14.74亿元。其中,税收增长奖励9.3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奖励1.36亿元,军民融合企业奖励810万元,开放型经济奖励2亿元,省对设区市奖励1.9亿元。
精准“把脉”县域经济难点
《十条政策》于2018年10月正式公布实施,主要内容包括:实施税收增长激励,促进经济发展质量提升;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实施军民融合企业奖补,引导军民融合加快发展;支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激励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总部机构落户;支持县域经济产业升级,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创新开发区财政支持政策,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增长极;建立省对市奖补制度,引导设区市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建立困难县补助(救助)退坡机制,倒逼县级财政自立提升;调整收入划分体制,引导县域经济加快转型升级。
记者细读政策发现,文件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是关键词,“增加、增幅、增量”是高频词,“退坡机制、设区市奖励”是创新点。
“之所以选择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就是考虑到这两个是地方的主体税种,更能反映经济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河北选这两个税种作为制定十条政策的切入点、测算依据,是真正瞄准、盯住了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河北省财政厅市县财政处处长杨慧卿解释说。
“增加、增幅、增量”等关键词,对县(市)来说就是看得见的“真金白银”。根据政策规定,税收增长奖励比例为省级分享“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增量的15%,对贫困县奖励幅度再增加10%;对高新技术产业、军民融合企业和京津产业转移的相关税收奖励比例为25%;对于招商引资吸引总部企业的奖励比例第一年更是高达100%。另外,省财政厅完全赋予县级使用奖励资金的自主权,不指定用途,既可以用于保民生,也可以支持促进发展,只要保障资金使用依法合规、注重提高使用绩效就可以。杨慧卿说:“这项规定大大激发了县(市)的积极性,自主使用权使奖励资金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可用财力。”
为促进县域经济一盘棋协调发展,河北省在奖励进步较大的县市同时,还建立了困难县补助(救助)退坡机制,倒逼县级财政自立提升。具体来说,就是对统筹自有财力和上级转移支付补助不能满足“三保”支出基本需要的财政缺口县,从2018年起省级财政再补助(救助)3年,补助(救助)资金每年退坡三分之一,3年全部实现财政自立。“这是为了打消部分困难县过度依赖上级转移支付的懒汉思维,增强财政自立的紧迫感。”省财政厅市县财政处副处长任斌说:“我们在执行退坡政策的同时,还实施困难县尽早自立的激励措施,困难县自立越早,奖励力度越大,补助资金越多。”
县(市)经济的发展与设区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制定《十条政策》时,省财政厅独辟蹊径,对设区市使用自有财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普惠性支持政策进行奖补。一方面,对11个设区市使用自有财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省级按其补助所辖县(市)资金的20%给予奖励,比上年增量部分,奖励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对支持科技创新类项目建设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按其补助资金的25%给予奖补,比上年增量部分,奖励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沧州市财政局注重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以及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支持,县级实力明显增强,新兴产业蓄势发力。北京现代和北汽威旺黄骅基地新能源汽车,带动了一批国内外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落户,建成汽车及零部件项目200余个,形成9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据沧州市财政局副局长周儒青介绍,此次省对沧州市本级的奖励资金为5692万元,沧州市所辖14个县市共获得奖励资金7211万元,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十条政策》真金白银的奖励促使河北各县(市)积极行动,谋高质量发展,促产业转型。迁安、平山、乐亭、平乡、清河等县(市)发展速度、发展质量、转型态势都十分可喜,成为县域高质量发展的佼佼者。
迁安是一座依矿而起、因钢而兴的典型资源型城市,谈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调整”的话题。但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并不是要彻底抛弃旧产业,而是在优势产业上做出新文章。迁安钢铁业秉持“依托钢、延伸钢、不唯钢”的理念,大力淘汰钢铁落后产能,投资生产冷轧硅钢等高端精品钢材,实现了企业由大到强、产品由粗到精的蜕变。目前,迁安已成为北方最大的硅钢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单体线材生产基地,在压减钢铁产能1000万吨基础上,2018年钢铁业税收比2012年净增了59.9亿元,实现了“量减值增”。“迁安共获得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奖励资金16949万元,其中,税收增长奖励13832万元,高新技术产业奖励3111万元,军民融合奖励6万元。我们真正尝到了高质量发展的甜头。”迁安市财政局局长孔祥会说:“下一步,奖励资金计划安排支持企业转型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资金13000万元,安排积极承接京津转移产业及招商引资资金2390万元,用于建设全域旅游发展资金2200万元。我们会严把奖励资金使用绩效,更好支持迁安经济高质量发展。”
平山县在2018年正式出列贫困县后,集中财力支持开发区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打造科技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示范区。泽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1月签约入驻平山县西柏坡开发区,得到“政策一对一帮扶”的全方位服务。据公司董事长柳新宏介绍,2018年公司获得落实到位的河北省战略新兴产业资金扶持1000万元,申请县财政支持产业发展资金500万元,高新企业税收优惠15%,双软企业税收奖励返还软件部分的11%等多项财政支持,有效加快了公司流动资金的生产、研发投入,使产品能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开发区高新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带动了平山经济。2018年,平山县财政收入同比增长68.23%,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达到86%,在全省范围内排名前列。县财政局局长焦彦虎说:“平山共获得奖励资金9752万元,其中:税收增长奖励9545万元,高新技术产业奖励7万元,支持开放型经济奖励200万元。资金将统筹用于民生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乐亭县结合本县实际,将吸引京津产业转移作为工作重点。从主要经济部门中选派驻京挂职招商人员,分区域成立了北京、天津等招商小组。对接北京重点疏解地区,召开乐亭投资环境专题说明会,锁定目标企业,逐一攻关。“2019年以来,共实施亿元以上京津合作项目18个,涉及总投资58.27亿元,完成投资6.2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4.59亿元。”县财政局局长付兴介绍说。其中:北京环卫新能源环卫电动汽车、康港大型隧道桥梁液压爬升大型钢构及特种模板等4个项目建成投产;河北乐亭区域能源中心、康峻钢结构制品及特种模板等14个项目正在建设。2018年,乐亭县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增幅超过全省各县的平均增幅且县级税收占比提高了5.6个百分点,获得税收增长奖励2479万元,高新技术产业奖励1438万元,两项合计3917万元。
有“童车之都”称号的平乡县,近年来不断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形成了自行车童车、婴童玩具、装备制造、精印包装、塑料制品、电子商务等产业格局。自2014年以来,平乡已成功举办十一届国际自行车、童车(玩具)博览会,吸引了来自美国、德国、墨西哥、波兰等近30个国家的700多家企业、2万多名采购商、经销商前来参展,总交易额385亿元,形成了会展经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我们还定期邀请知名专家,举办科技专题培训、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等一系列培训会,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平乡县县长贾芳告诉记者。目前,平乡有欧耐模具、丰维机械、金天塑胶等9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38家。2019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1家,申报高新技术企业5家,正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家。
为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积极培育对外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清河县引导鼓励骨干企业积极开拓市场,引进先进设备,加快升级转型,全力推动外贸大县向外贸强县转变。据副县长樊英俊介绍,目前全县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595家,其中,进出口实绩企业144家。2018年全县进出口总额为3.4亿美元,同比增长27.0%,其中出口2.6亿美元,同比增长27.0%。2018年共申报出口退税14989.9万元,比上年增加3872.1万元,同比增长34.8%。
河北县域经济整体向好
《十条政策》制定之初,确立的核心是“多增多奖励、高质更受益、激励壮财源、约束促自立”,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调控作用,激发县级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县级财源规模和质量双提升,推动做大做强财政收入蛋糕。目前来看,《十条政策》的正向激励引导效果已经显现。
县域经济发展稳中向好。2018年,河北省121个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31亿元,增长6.6%,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6%;县域经济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17年的13∶46∶41变为2018年的13∶42∶45,第三产业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其中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066亿元,占全省服务业比重为54.4%,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2%;有86个县(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超过了全省平均增幅(5%),占县(市)总数的71%,其中有32个县(市)增速超过了10%;有83个县(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5.7%),占县(市)总数的68.6%,其中有28个县(市)增幅超过了10%。
县级财政收入规模质量“双提升”。2018年,121个县(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21亿元、增长16.1%,增幅同比提高10.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其中增幅超过30%的10个,增幅在20%—30%的13个,最高的迁安市达到50.6%。《十条政策》对贫困县的倾斜支持,体现了财政政策助力脱贫攻坚的政策导向,58个贫困县(不含崇礼、宣化、万全、肥乡等区)中,有近一半贫困县“两税”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收入质量进一步提升,县级税收增幅(20.1%)分别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非税收入增幅4个和13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71.6%,比去年提高2.4个百分点,有40个县(市)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其中12个超过10个百分点。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快积聚。县域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8年达20.7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59个县(市)投入增幅达到30%以上,37个县(市)超过50%。各县(市)积极指导和帮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快增长,2018年达到1981家,同比增加806家、增长41%,高于全省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缴纳增值税134.5亿元、同比增长32%,高于全省15.8个百分点。
县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18年,县级出口总规模达138亿美元,同比增长11.9%,高于全省平均增幅6.4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由上年39%提高到42%;有54个县(市)出口增幅超20%,其中21个县(市)超50%;出口规模超1亿美元的43个,其中枣强县超9亿美元,超5亿美元的有3个。同时,出口货物结构明显优化,由原来依赖钢材、纺织、农产品,转向以高精尖产品出口为主,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分别为33.7%和8.4%,提高3.2个和1.5个百分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