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这一要求,财政部先后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措施,形成“两加大”“一提高”的政策体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明显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随着政策落地,必将大大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微观市场主体活力,是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
宁夏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和推动。中央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宁夏来说更是一场“及时雨”,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宁夏财政将紧紧围绕中央部署和自治区工作要求,认真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主动聚焦“两加大”“一提高”,保持定力、聚焦关键、精细滴灌、坚守底线,坚定不移促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提高站位,保持思想政治定力。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中央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更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宁夏各级财政将旗帜鲜明讲政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认识加力提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大意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战略思维,严格按照中央战略部署和财政部的工作要求,聚焦自治区重点工作,加强政策研究、科学谋划推进、紧跟督促落实,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实打实、硬碰硬,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和支出力度,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新形势新动向新问题,不断完善政策、硬化措施、及时纠偏,确保中央各项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是聚焦关键,激发经济内生动力。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主要目的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发展后劲。宁夏财政将按照中央“六稳”要求,突出自治区提出的稳投资、稳企业“两个关键”,聚焦短板,靶向施策,强化逆周期调节,在激发内生动力上精准发力。
大力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坚持普惠性减税和结构性减税相结合,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各项政策,充分运用中央给予地方的主动权,按50%幅度“顶格”减征地方征收的六税两费,重点减轻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负,给企业最大幅度的优惠。明显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落实适度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继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加快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改革等政策,稳定现行征缴方式,加大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健全乱收费投诉举报查处机制,让政策红利彻彻底底惠及企业。用好金融工具,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激发民营企业和微观主体活力。
紧盯短板弱项,支持高质量投资。准确把握中央政策导向,坚持投速投向投效并重,紧盯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聚焦5G商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重点投向,支持培育一批新的投资热点,加大投入力度和规模,促进自治区投资恢复性增长。用活用好地方性政府债券,特别是科学安排专项债券项目,重点支持扶贫、交通、水利、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自治区基础设施短板。
注重综合施策,促进转型升级。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创新完善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和科研成果转化。完善开发区财政制度,支持重点开发区整合升级和创新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打造企业聚合发展主阵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工业对标“十大行动”,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
三是精细滴灌,提升财政保障能力。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不是“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要突出“精细滴灌”。在加大支出力度的同时,宁夏财政将更加注重在提升效益上下功夫。
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让老百姓过“好日子”,全区预算压缩“三公”经费6%以上,一般性支出压缩15%以上,坚决取消无效低效支出,集中财力做好“三大攻坚战”、自治区“三大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和民生建设等资金保障,防止财政资金“碎片化”。
加强预算执行约束。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确保财政资金早安排、早下达、早支出,早发挥作用。建立预算执行和监督问责机制,严控预算追加,严格暂存暂付款管理,加大存量资金盘活力度,将沉淀2年以上资金一律收回,重新安排使用。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开展教育、科技、农业、扶贫、环保等重点领域项目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等挂钩。
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采取竞争性评审、落实奖补政策等多种方式分配财政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推进财政金融融合,规范利用股权投资、融资担保、风险补偿、PPP等政府投资基金,大力撬动社会资本,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
四是坚守底线,增强防控风险合力。落实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不可避免会给当期财政收支平衡带来较大压力,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尤为重要。宁夏财政将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形势研判,聚焦主要风险,打好主动战、联合战和有准备之战,着力防范各类风险连锁联动。
未雨绸缪,防范财政运行风险。加强财政收入管控和形势分析研判,及时有效应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确保财政收入在合理区间,注重各月度间均衡。做好基本运行支出预算安排,完善对下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基层财力保障力度。建立财政运行动态监控机制,做好预算执行分析,特别是加强“三保”支出监控分析,坚决杜绝“三保”预算甩口子和挤占挪用“三保”资金现象,确保地方财政平稳运行。
突出重点,防范政府债务风险。按时足额还本付息,确保法定债券不出任何风险。完善风险预警和奖惩机制,把隐性债务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动态监管,坚决遏制增量,积极探索用市场化手段化解隐性债务存量。更好地发挥专项债对稳投资促消费的重要作用,为重点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优先用于解决在建项目“半拉子”工程、存量隐性债务项目政府拖欠工程款等问题,防范“处置风险的风险”。
联合作战,防范社会稳定风险。主动出击,寻求联动,紧盯风险点、抓住关键点、找准切入点,积极有效防控财政金融风险、社保基金风险和其他领域风险出现共振,坚守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责任编辑 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