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重大命题上承担着“双重使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健全完善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财税政策和制度体系,推动经济跨越关口,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全面加强财政管理,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实现财政自身的高质量发展。财政高质量发展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反过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也会产生巨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当前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财政工作面临许多新矛盾、新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综合作用,有的甚至陷于“两难”。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妥善处理好当前财政工作中的五对关系,推动财政迈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实现财政经济良性互动。

在服务发展上,要处理好“稳”与“防”的关系
稳就是稳增长,稳经济增速;防就是防风险,对于财政来说主要就是防控政府性债务风险。从逻辑关系看,稳增长是从基础上防风险,防风险是从根本上稳增长,两者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要正确把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做到科学协调、松紧适度,按照中央“堵后门”更严、“开前门”更大的要求,在守住债务风险底线的同时,确保实现稳增长各项目标任务。一方面,稳要稳得住。强化政府债务预算管理,统筹算好发展账、民生账、债务账,做到积极稳妥、留有余地。合理扩大专项债券规模,科学安排投向结构,避免重大项目和在建项目资金断裂。加快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支持其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提高造血功能。规范有序运用PPP、政府投资基金等政策工具,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另一方面,防要防得住。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强化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没有资金来源的政府性投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不得开工建设,严禁负债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统筹利用各类金融资源,优化债务结构,拉长债务期限。建立奖惩机制,激励督促高风险地区尽快压减隐性债务规模,降低债务风险等级。
在财政政策上,要处理好“进”与“退”的关系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并不是说财政政策要“包打天下”。要科学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有进有退、有保有压、有所为有所不为,把财政资源配置到关键环节和急需领域。一方面,进的方向要明。在宏观调控上要“进”,发挥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和社会稳定器作用,更好地服务“三大攻坚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落地实施;在保障重点支出上要“进”,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优先保障重大政策、重要改革和重点项目资金需求,不能平均用力、遍地开花;在支持补短板上要“进”,保持较高财政投资强度,精准滴灌,靶向发力,重点支持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另一方面,退的领域要清。在微观领域要“退”,市场机制能发挥作用的尽量交给市场,企业应该自行承担的尽量交给企业,防止财政越俎代庖、大包大揽;在竞争性领域要“退”,逐步减少对竞争性产业和一般性企业的无偿投入,更多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带动民间资本投入;在资金低效领域要“退”,全面加强财政资金绩效评估,逐步压减直至取消效益低下的专项;在承诺过高的民生领域要“退”,开展民生政策财政承受能力评估,逐步把那些不切实际的民生支出降下来、取消掉。
在收入组织上,要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
收入增速和收入质量都很重要,二者不可偏废。收入增速停滞不前,再高的质量也毫无意义;不顾质量一味追求高增长,再大的规模也是空架子。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既要保增速,又要保质量,平衡的尺度更难拿捏。一方面,要确保一定收入增幅。财政收入是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收入稳住了,“六稳”的根基才更牢靠。财政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强化税源动态分析,科学制定收入目标,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过于保守。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衔接,规范收入征管,做到颗粒归仓、应收尽收。下大力气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涵养新兴财源,提升财政增收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要稳步提升收入质量。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采取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的方式,渐进式地挤压过去虚增的收入水分,确保钱袋子装的都是“真金白银”。规范收入入库管理,坚决防止虚增收入行为。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收入质量与转移支付直接挂钩,让“注水者”受损,让“实干家”获利。
在库款管理上,要处理好“盈”与“亏”的关系
“盈”就是满,引申为多出、有余;“亏”就是短少、欠缺。库款保障水平是预算执行的集中反映,应控制在合理区间(财政部认定合理区间为0.4至0.8),过高意味着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使用效益不足,过低则意味着保障水平低,支付风险较大。要加强监测,均衡调度,确保库款保障水平处于合理区间。一方面,要避免库款盈余闲置。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盘活存量资金,加大结余结转资金统筹力度,避免资金趴在账上睡大觉。认真做好专项债券项目管理前期工作,先有项目,再发债券。加快债券资金出库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另一方面,要堵塞库款亏空漏洞。严禁新增对外借款和赤字挂账,谁签字,谁负责,终身追责,倒查责任。加大对外借款清收力度,逐步消化到位。严格库款拨付程序,财政资金优先用于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有余力再用于其他支出。严守国库管理底线,无预算不拨付,无指标不支付。
在财税改革上,要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劲动力。要聚焦当前财政工作新矛盾,破立结合,革故鼎新,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一方面,要敢于“破”。逐步打破“四本预算”支出边界,增强财政统筹能力;破除部门利益藩篱,推进专项资金深度整合;打破项目支出只增不减的固化格局,根据实际需求和绩效结果确定资金规模;打破金融企业原有监管体制,依法对金融资本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等等。总之,要大胆打破制约财政高质量发展的条条框框,破除思维定势、路径依赖和行为惯性,加速释放改革红利。另一方面,要善于“立”。找准当前财政工作的“短板”,建机制、立规矩、明举措,确保政策跟上形势变化,工作跟上时代要求。当前,部分县级财政存在预算缺乏刚性、支出不分次序、库款管理随性、风险意识淡薄等问题,要在加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确定县级财政在收入组织、预算执行、库款保障、债务管控等方面的原则、规矩和底线,严格执行预算法,坚决杜绝数据失真、管理失范、风险失控,确保财政平稳高效运行。
责任编辑 喻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