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如何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和更明显的降费,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如何做到“两加大”“一提高”,使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助力经济稳增长?如何增强基层财政“三保”能力,确保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如何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两会期间,针对这些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本刊特邀财政系统全国人大代表立足当地发展大局,结合财政工作实际,畅谈具体发展思路与落实举措。本专题将分两期刊发,敬请关注。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天津跨越负重前行、滚石上山的战略性调整阶段至关重要的一年。天津财政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要求为元为纲,增强“四个意识”,树牢“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扎实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天津的实施。
优化营商环境 正确处理舍与得的关系
减税降费,创造让企业休养生息、健康发展的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2018年,天津财政坚决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主动作为,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在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清理取消3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基础上,继续降低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税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扩大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范围,实行地方涉企行政事业性“零收费”,延长阶段性降低部分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缴费水平的政策期限,全面落实降成本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尽管财政收入有所减少,但是反映了收入分配结构的优化,从2016年至2018年税收占财政收入比例分别为59.6%、69.5%和77.2%,两年间提高了17.6个百分点,收入结构越来越稳固。
我们要正确处理“舍与得”的关系,今天的“舍”,就是明天的“得”,税费的减法,就是总量的加法,今天的减量,就是明天的增量。凡是中央和天津市明确的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政策,我们必须不折不扣落细落实。全面落实财政部、税务总局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地方权限内税费按照法定税率最低水平执行,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按照50%上限标准,顶格减征“六税两附加”。深入贯彻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意见,清理减免水利建设基金(防洪工程维护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收费基金项目,天津力争成为收费水平最低的地区之一。坚决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该减的一定要减到位,该收的一定要收上来,切实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
保障改善民生 正确处理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
近年来,财政部门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按照中央有关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每年将财政总支出的75%以上用于民生领域,实实在在投入真金白银,努力解决老百姓最急最忧最怨的现实利益问题。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民生支出365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7%。全面落实20项民心工程,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12所,完成300所义务教育学校第三轮现代化标准建设。落实17项增收措施,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和门急诊报销限额,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以补齐“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民生短板为着力点,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确保民生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和财力水平相适应。要大力支持民心工程建设,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居民基础养老金,支持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运营,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支持建立市、区、幼儿园三级安全监控系统,新增幼儿园学位4万个。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力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支持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加快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财政支出精准度。加快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积极实施京津冀东部生态屏障工程,大力修复保护湿地生态,把“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落到实处,让天津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宜居,生态更美好。
深化体制改革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长期以来,天津财政一直将深化改革作为提升工作水平的重要抓手。2018年,针对刚性支出加大、收支矛盾突出问题,严格实行零基预算,彻底打破基数加增长的预算分配固化格局,大幅度压减项目支出,推进社会事业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坚决不搞扩张性“寅吃卯粮”工程。同时,制定出台了加强市级财政管理硬化预算约束有关意见,严格预算追加审批程序,完善资金筹措机制,强化债务风险源头管控,切实增强了政府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发挥财政资金“精准滴灌”式引导作用,以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产业扶持政策试点为突破口,将原有的普惠性财政扶持,调整为区域和产业政策并举的支持方式,区域产业集聚态势越来越好。
我们要进一步打开脑袋上的“津门”,上好“市场大学”,学会利用社会资本办事,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对于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层“三保”等政府职责范围内的事项,要集中财力予以保障。对于有一定经济效益和外溢效应比较明显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项目,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助推海河产业基金、智能制造财政专项资金、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基金等各类产业基金做大做强,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等智能科技产业集聚。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路网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大力推进轨道交通、绿色建筑、城市照明、地下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将就业、培训、养老等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全面清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资源资产,通过出售、转让、拍卖、合作等方式,千方百计盘活激活用活闲置资产、沉睡资源,将财政投资股权按照法治化、市场化原则适时有偿变现并及时纳入预算,确保财政健康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 喻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