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山东省蓬莱市位于胶东半岛最北端,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素以“八仙过海”的美丽传说和“海市蜃楼”的千古奇观享誉海内外,有“人间仙境”之美称。改革开放20年来,蓬莱经济和财政工作得到迅猛发展。199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10159万元(老口径,下同),一举迈入全国亿元县行列,1998年全市共完成财政总收入28176万元,较1993年年均增长22.63%。近几年来,蓬莱财政部门不断强化生财、聚财、理财措施,积极推进各项改革,逐步提高财政运行质量,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
稳定、高效的财源是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实施分税制以来,蓬莱地方财政收入每年以23.7%的速度增长。但是,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影响,财政困难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经济建设中暴露出的财源结构、区域分布级次构成不尽合理等问题日益突出,致使财政发展的动力和后劲明显不足。为此,必须结合区域特点和优势,狠抓财源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高贡献率的产业、行业和企业,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梯次分明、布局均衡、有充足发展后劲的高效财源体系。
1.巩固和稳定第一产业,强化基础财源地位。蓬莱财政部门坚持把支持农业发展放在财源建设首要位置上,不断加大农...
山东省蓬莱市位于胶东半岛最北端,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素以“八仙过海”的美丽传说和“海市蜃楼”的千古奇观享誉海内外,有“人间仙境”之美称。改革开放20年来,蓬莱经济和财政工作得到迅猛发展。199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10159万元(老口径,下同),一举迈入全国亿元县行列,1998年全市共完成财政总收入28176万元,较1993年年均增长22.63%。近几年来,蓬莱财政部门不断强化生财、聚财、理财措施,积极推进各项改革,逐步提高财政运行质量,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
稳定、高效的财源是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实施分税制以来,蓬莱地方财政收入每年以23.7%的速度增长。但是,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影响,财政困难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经济建设中暴露出的财源结构、区域分布级次构成不尽合理等问题日益突出,致使财政发展的动力和后劲明显不足。为此,必须结合区域特点和优势,狠抓财源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高贡献率的产业、行业和企业,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梯次分明、布局均衡、有充足发展后劲的高效财源体系。
1.巩固和稳定第一产业,强化基础财源地位。蓬莱财政部门坚持把支持农业发展放在财源建设首要位置上,不断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保障、以效益为核心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广优质高效农业。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利用地区优势,瞄准国际市场,积极发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果园种植和水产养殖业,实行种、养、加一条龙经营和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几年来,农业提供的财政收入以年均14.5%的速度递增。
在具体项目上,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着重建设了北部沿海地区以发展优系苹果为主,适当发展大樱桃;东南部地区以大樱桃为主,适当发展苹果和梨;西南部地区以大梨为主,适当发展苹果和大樱桃三条大的经济林基地,全面实施了“三位一体”综合开发。为进一步提高果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蓬莱狠抓了果品高档化生产和发展特色果业,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资金建立果业特产税税源培植基金,用于果树优系化建设。从1996年到现在,市财政共投入200多万元对17万亩苹果树进行了改接换头和品种改造,红富士苹果优系化普及率达75%。同时,引进先进的科技技术和科技手段,实现苹果套袋6亿个,铺反光膜1万亩,使苹果产量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蓬莱在城区东部建设了大型北方水果批发市场,辅之以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蓬莱苹果远销东南亚、俄罗斯、中东及非洲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农业增产,财政增收。全市果园种植面积已达36万亩,果品总产量22万吨,年创产值4亿元,提供特产税收入940多万元。
蓬莱北面临海,为黄、渤海交界处,海岸线长达86.3公里,有着广阔丰富的海洋资源。根据山东省提出的“海上山东”建设要求,蓬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海上蓬莱”建设计划,大力发展水产品养殖和进行沿海开发。近几年,蓬莱财政先后共利用世行贷款1亿多元,重点用于以海参、鲍鱼为主的海珍品养殖和进行浅海岩礁区开发,扶持育苗厂、鱼类养殖试验厂发展,逐步发展形成了大季家、解宋营、马格庄、登州、北沟等乡镇为代表的大型海珍品养殖基地。通过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杂交选苗,提纯复壮,扇贝、鲍鱼更新换代取得了重大突破。全市水产品养殖总面积已达5万亩,岩礁区、滩涂精养达6000亩,并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大菱鲆养殖基地,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38万吨,出口1.5万吨以上,水产品总产值29亿元,每年为财政提供450多万元的特产税收入。
2.扶持第二产业发展,巩固、壮大主导财源。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蓬莱的工业经济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逐步形成了黄金、机械、五金、酿酒等几大优势产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原有的经济结构矛盾日益显露,为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蓬莱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加快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资本重组、挂靠联合、租赁和出售经营等多种形式对市、乡、村三级企业进行了改制,企业改制面达95%。改制转换了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优化了经济结构,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全市共有10.5亿存量资产得到活化,70多家停产1年以上的企业重新启动,改制后60%的企业第二年实现了扭亏为盈。其中采取重组合并形式组成的蓬莱黄金集团总公司,目前资产超过6个亿,1998年黄金产量达12.4万两,列全国十大产金县第5位,实现利税1.36亿元,居全国同行业之首。
蓬莱历史上有几个品牌过硬、知名度较高的产品和企业,但由于资金实力不足,没能搞大搞好。为把这些企业尽快搞上去,蓬莱采取挂靠外地知名大企业、大集团的形式,扩大企业规模,多家企业同古井、二汽、小鸭、王朝、中粮、大鑫、龙丰等企业集团进行了成功挂靠,不仅推进了资产重组,而且吸纳了上亿的资金,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机制,实现了资本、管理、技术、市场以及劳动岗位增量和贡献增量。在企业发展和改制过程中,蓬莱财政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为企业融通资金,盘活资产,通过向主要骨干企业派驻财务总监,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扶持和帮助企业发展、壮大。全市共有8家企业年利税额达1千万元以上,1家企业利税超亿元,工业这一主导财源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3.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蓬莱是中外有名的旅游胜地。除了有优美的自然风景外,还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和众多人文景观。蓬莱水城、蓬莱阁和戚继光牌坊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戚继光祠堂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蓬莱把发展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作为带动经济腾飞的龙头,财政每年筹集大量资金用于旅游景点开发。如戚继光故里旅游区开发,水城城墙修复,田横山工程建设,海上旅游及西庄海滨旅游项目的规划和建设,使旅游景点由前几年的3个发展到20多个,旅游面积由0.8平方公里扩大到5.8平方公里。为进一步优化城市旅游环境,提高城市载体功能,蓬莱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1998年,市财政共筹集1亿多元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其中投资4000多万元拓宽改造城区道路,进一步构建起现代化海滨风景旅游城市的道路框架;投资5000多万元进行了海滨观光大道建设,并全面开展了全民绿化、美化工程,进行了基干公园、特色公园、大型绿化广场建设。投资580多万元,完成了平山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道新的亮丽的风景线。加上四通八达的海陆交通,蓬莱已经建设成为集旅游、观光、度假、疗养、娱乐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了200多万中外游人前来观光旅游,旅游业每年为蓬莱创收5亿元,提供直接收入4000多万元,并带动了商贸、饮食服务和海陆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蓬莱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升达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