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政府在财力十分薄弱的条件下,举办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然而,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形成了资金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尖锐矛盾。为扭转这种局面,辽宁省根据本省师范教育的实际状况,及时地提出了改革本省师范教育的整改计划和实施步骤。省财政厅积极参与全省师范教育改革,运用财政政策,促进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一、辽宁省师范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
近几年辽宁省师范教育走过了一个相对发展较快的时期,几年间,全省迅速形成了学科齐全的师范教育体系,且在校学生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随着大量师范学生加入教师队伍,师资需求相对减少,加上近几年人口出生率下降、中小学入学高峰减缓等因素,现有师范教育的培养规模相对过大。针对这种情况,辽宁省财政厅结合本省实际情况,与教育部门一起,认真查找本省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布局分散,设点过多,力量分散,宏观和微观效益处于低水平状态运行。辽宁省共有人口4000万,有14个地级市。按照教育部师范教育布局的要求,全省应有培养高中教师的师范大学1所,培养初中教师的师院或师专7所,培养小学、幼儿教师的中师20所,各类师范学校合计28所。而辽宁省的实际状况是:师范大学1所,师范院校5所,师范专科学校10所,中师29所,合计45所,不符合教育部师范教育布局的要求,且部分中师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设置规模和标准。
(2)总体培养能力过剩,出现了师范毕业生难分配的现象。目前辽宁省师范院校的培养规模,形成于80年代中期。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师资匮乏,急需培养大量的各类教师。按当时测算,年均需要培养小学教师8000人,初中教师7000人,高中教师2000人,共计17000人左右。这样的培养规模基本满足了师资的需求。经过多年的发展,师资缺口得到迅速弥补,许多学校甚至出现了教师超编,师范毕业生分配难。针对这些新的情况,辽宁省对“九五”期间师资需求量逐校进行测算,并考虑另加30%的流失余地,年均需要各类教师9900人。这样,培养能力超过了实际需要7100人左右。
(3)高师专科院校单体规模小,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发挥效率。因为布点多,学校单体规模就上不去。国家规定本科院校规模3500人,专科学校规模2000人,辽宁省6所本科院校中只有2所达到,10所师专中仅1所达到,有3所师专甚至不足一般农村初中的规模。而学校都需要一整套的党政领导班子、教师队伍、管理人员等,都要有一系列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工作、生活场所,由于招收的学生少,不能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效能,形成了极大的浪费。
(4)由于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专业重复设置过多,进而造成教育资源的结构性浪费。师专实行由各市自己管理,初中教师的培养基本上是靠“自给自足”。因此,师专的特点是专业设置重复,布点过多,专业结构失调,形成教育资源的结构性浪费。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改革成效
辽宁省针对本省师范教育面临的问题,财政厅与教育部门认真研究对策,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主要措施有:
(1)重新规划全省师范教育布局。根据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结合本省师范教育的实际状况,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对全省师范教育重新进行了规划,并提出了新的布局规划方案。新布局规划总的要求是:本、专科师范院校全部予以保留;一部分中师撤消,一部分中师与师院和师专合并。
(2)实行按实际需求招收师范学生和培养中小学教师政策。辽宁省在对全省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每个学校的《中小学教职工数据库》、《2000年前中小学发展数据库》和《在校师范生源分布数据库》,预测了自然减员和其他减员情况,确定了每所学校应配备的教职工人数,制定了全省“九五”期间分年度的中小学师资补充计划和招生总规模。
(3)逐步提高初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辽宁省在师范院校调整中,充分考虑了今后教师需求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两个调高”,即今后增加的初中教师由省属师范本科院校培养,小学教师由市属师范专科培养。根据辽宁省“九五”规划,到本世纪末小学教师专科学历达到15%,初中教师本科学历达到20%,除培训一部分在职骨干教师外,主要通过培养新的合格教师来更新。初中本科教师的培养由6所本科高师承担,小学专科教师的培养由市属师专承担。
(4)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作为经济综合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实施师范教育布局调整中,财政厅就向各级财政部门提出要求,对于列入调整范围的师范学校,各级财政不得减少经费投入,以保证学校调整工作顺利完成;对于增加师范专业招生数量的学校,各级财政要相应增加经费投入;对于调整工作进展快、效果比较明显的地区,省财政厅拨出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奖励。
在调整工作中,财政部门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改革成效已初见端倪。改革后的师范院校布局是:培养中学教师的本科师范院校6所,专科学校2所;主要培养小学教师的专科学校7所,中师学校和附设的中师部11所。调整后的在校生平均规模为:省属本科师范院校达到3000人以上,市属师专达到2000人以上。对合并学校的资产,重新进行配置,统筹调配。抚顺、丹东、铁岭等8个地区较快地完成了师专与中师的合并工作。
三、辽宁省师范教育改革的启示
辽宁省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对全省师范教育布局进行了建设性调整。通过合理布局,优化师范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了现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取得了明显效益。这些做法值得各地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借鉴。
启示之一:充分发挥财政部门作为经济综合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运用财政政策,积极参与教育体制改革。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财政部门比较保守,不能锐意改革,这既对各项事业发展不利,也使我们的工作显得被动。近年来,辽宁省财政部门改变工作作风,在师范教育改革中,主动出击,督促教育部门认真研究全省师范教育面临的问题,并与教育部门一起共同研究改革思路,提出解决问题办法,收到了明显成效。
启示之二:调整师范学校布局,不仅没有削弱师范教育,反而使师范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师范教育资源得到了更有效地利用。改革之初,有些人担心,调整布局,减少学校数量,会不会削弱师范教育,给整个教育事业带来不利影响。面对这样的问题,辽宁省财政厅在抓师范教育布局调整中,十分注重做好配套工作,并提出了具体措施,防止调整工作出现偏差。通过三年来财政、教育部门以及学校的共同努力,全省师范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学校的教学育人环境进一步改善,整个师范教育上了一个新台阶。
启示之三:调整师范教育布局,走内涵发展的路子,向管理要效益,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是解决教育经费供需矛盾的重要措施。多年来,社会各界许多有识之士不仅呼吁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而且指出了我国教育经费使用管理中存在的效益低下问题。近年来,虽说有关部门也做了一些工作,但收效甚微。辽宁省正是充分认识了抓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抓住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从师范教育布局调整入手,敢于碰硬,有效地解决了本省师范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明显提高。
启示之四:调整师范教育布局,也是促进学校搞好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辽宁省通过抓师范教育布局调整,不仅使全省师范学校布局更加合理,集中有限财力,更好地兴办师范教育,而且优化了教职工队伍,增强了在职教师努力教学的热情,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