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以来俄罗斯两度发生金融危机,特别是1998年8月,先后发生了以股市、汇市与银行的“三重危机”交织并发为特点的金融危机。那么,俄罗斯缘何再次爆发金融危机呢?我们认为,这场危机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既有短期的直接触发因素,更有俄罗斯在发展战略,宏观管理以及制度方面的深层原因。从短期的直接触发因素看,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导致国际性的金融恐慌,造成外国投资者将资本从俄罗斯撤出,危机还使国际市场石油等原材料价格下跌,对俄罗斯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导致出口下降,外汇储备不足。其实这只不过是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其内部的深层原因才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俄罗斯长期以来的生产效率低下,结构严重失衡。是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
落后、粗放、低效率、浪费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始终未能改变。60年代末苏联实行以追求速度为目标的粗放经济,走的是粗放发展的道路,是一种拼消耗的经济。70年代初提出了“国民经济集约化”方针,在科技投入等方面确实下了大工本,但未取得相应成果,社会生产效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进一步下降,各种效率指标更加恶化。80年代为改变这种状况,前苏联实行了缓慢的改革,但收效甚微。90年代,俄罗斯实行了以“休克疗法”为特点的激进式改革,放开价格和对外贸易,紧缩财政和银根,实行私有化,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改革,但是非但没有解决俄罗斯长期以来的生产效率低下和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反而因激进改革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和失控而越发严重,国民经济几近崩溃的边缘。于是从1992年起,频繁爆发以卢布贬值为特点的金融危机。
二、财政危机为金融危机深埋隐患
俄罗斯的税收法典迟迟不能通过。原有的税法因为品目繁多、条件苛刻吓跑了潜在的投资者。据1998年统计,全国40%的经济活动存在着偷税、漏税、抗税。1997年俄税收仅占GDP的10.8%,而支出占18.3%。叶利钦批评说:“预算改革我们迟搞了好几年……1998年应当通过预算法典,否则就不能使预算工作井然有序。1999年我们不能再有一个卢布的预算拖欠款”。可见,叶利钦也承认预算危机已经造成了灾难性的危害。
同时,俄罗斯的债务危机日趋严重,对俄罗斯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越来越大。1995年俄罗斯债务总额与出口收入之比(即当年负债率)为150%,而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为100%。其债务总额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为35%,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为5~8%。因此,俄的债务危机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从1991年俄就开始难以如期偿还债务,原有可靠债务国的声誉一落千丈。为以后再向国际货币组织贷款增加了难度。1998年7月,在从国际货币基金引进融资的谈判中,俄罗斯政府不得不允诺强化税收,削减政府开支,停发短期国债的苛刻条件。因为短期国债停止发行将切断国内银行利润来源,而强化税收招致国内各大企业及财团的不满,政府与银行、财阀的矛盾越来越激化。7月中旬,俄罗斯国内大财阀以及主要外汇势力对叶利钦公开表示不满。8月21日,俄罗斯国家杜马特别会议分别通过对政府不满意和要求总统“自愿辞职”两项决议。杜马对叶利钦的公开弹劾,迫使当时“强行”任命的基里延科政府在8月23日解散。这次政府危机极大地打击了国民的信心,加剧了金融恐慌心理,致使国民纷纷到银行提取现金,抛售股票,造成银行危机,货币贬值,股市形同崩盘的惨重局面。
三、俄罗斯的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管理混乱,致使融资渠道不畅,加重了金融风险
俄罗斯与前苏联一样,基本上是一种粗放型经济,要摆脱经济倒退,使经济稳步回升,很大程度上要靠投资来驱动。但政府投资额逐年递减,出现了投资少,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经济增长不稳定和无效的状况,特别是以经济发展成为主要推动的高科技部门几乎完全没有投资。这与俄罗斯融资渠道不畅直接相关。
为了吸引投资,俄罗斯把重点放在国内银行特别是大银行身上,这个思路是对的,但对目前的俄罗斯来说很难做到。因为银行的资金是根据收益来决定其投向的。从1994年起,俄罗斯政府改变了弥补预算赤字的办法,即停止向央行贷款,而改为财政部发行为期3个月和6个月的短期国家债券,在国内市场筹集资金,并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当短期债券陆续到期,俄政府不得不以新还旧。为了新的债券能推销出去,必须将收益率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这样,商业银行必然把资金投向收益高又有政府作保的短期债券上,不会用于生产性投资。即使政府采取措施压低短期债券利率,但在俄罗斯大量企业效益低、亏损企业增加的情况下,银行也不愿把资金贷给企业。因为,一旦把资金投放给企业,成为呆账的可能性很大。目前俄罗斯商业银行的呆账约为50%。这些因素决定,现俄罗斯银行的经营活动是进行货币交易即金融投机,而不把资金投向生产领域。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和股份化的推行,俄罗斯的金融市场开始培育和发展,资金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迅速形成。但总地来说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国库的集资作用远远强于对企业的融资作用而且投机性较强,在相当大程度上成了投机家和银行家的乐园。由于证券市场的管理很不完善,曾发生了轰动全国、引起股市动荡的“MMM”公司骗局。“MMM”公司有预谋地故意提高本公司股息,并在电视广告中以诱人的利息率进行欺骗宣传,骗取广大股民购买其股票,使其股票的交易额占证券市场股票交易总额的66%。后来公司负责人将全部资金卷走,投资者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一股票风波严重地冲击了俄罗斯幼稚的股票市场,暴露了俄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不规范,以及政府监管职能的薄弱。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俄罗斯的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职能不分,出现了银行从简单的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的过程,通过与工业资本的相互“参与”,形成了具有垄断性质的“金融工业集团”和作为金融资本人格化的金融寡头。
金融集团与政府有着密切的私人联系,这些关系成为集团迅速发展的特殊条件。因此,金融工业集团不仅是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形成的垄断资本,而且是垄断资本与政治权力结合形成的官僚垄断资本,金融工业集团在1996年俄罗斯总统大选中起了重要作用,大选后两名代表进入内阁班子。今后,它们仍将对政府政策产生影响,并随着经济力量的发展而要求与之相应的政治地位。这种局面极大地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打击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增加了金融风险和政治风险,使国际资本望而却步。而短期的投机性极强的流动资本,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即逃脱,使俄罗斯金融市场岌岌可危。
四、俄罗斯政局不稳定,宏观管理失控,丧失了对危机的预警和释放功能,使金融危机的爆发成为必然
俄罗斯在改革中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直接调控职能。“休克疗法”主张,要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国家通过经济方法,如价格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间接引导,放弃对企业、地区、部门的经营活动的直接影响。不利用经济方法,继续国家干预只会导致营私舞弊。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在一定强度的国家调节下才有可能完成向市场经济过渡,国家建立市场结构的纲领应当是过渡的重要部分。国家必须通过执行结构政策和工业政策来干预市场关系。丧失对经济的管理是通货膨胀成为脱缰野马的主要原因。
综合分析,此次俄罗斯金融危机,虽有外部直接因素的触发作用,但实际上是多年积累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