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37岁的向仕才出任通江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财政局局长。上任伊始,穷财政积累下来的矛盾和困难齐刷刷地摆在他的面前:1399万元的滚存赤字,14480名财政供养人员,5000多名亟待抚恤的救济对象……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年轻的向局长没有退缩,勇敢地接受了挑战。
风风雨雨聚财路
1994年冬,向仕才顶风冒雪,深入基层走访了全县1/3的乡镇和600多家农户,掌握了全县经济发展状况的第一手材料。针对通江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基础脆弱的现状,他提出了“农业调整结构——调整粮经比例,工业小步快跑——滚动发展,商贸搞活流通——扩大市场份额”的整体思路,确定了“开发布局区域化,项目经营规模化、管理手段市场化”的财源建设目标和方向。在全县大力提倡“围绕财源抓经济,搞活经济促财源”的财源建设意识。
为加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财源建设步伐,他把目光瞄准了“通江银耳”,提出了“科技提质量,规模增效益,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思路。近几年来,县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渠道累计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引进了福建古田、浙江庆元等地的技术和人才,普及了银耳栽培实用技术,使全县90%的区镇走上了大面积种耳的路子。同时还开发了银耳化妆品、银耳饮料、银耳罐头、银耳羹、银耳酒、银耳滋补膏等银耳系列产品,并在成都、重庆、上海等2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外销窗口。1998年底,全县银耳系列食用菌及银耳系列产品实现产值3500万元,创税360万元,银耳系列食用菌逐渐成为通江的龙头产业和特色支柱产业。
在培植农村财源的过程中,向仕才特别关注农民的利益,提出了“先找钱,后找税”的思路,先后通过落实小额信贷等方式,积极帮助农民筹措资金,帮助制订发展规划,确定发展项目。在边远的文胜乡调查时,他主动帮助贫困户赵勇一家筹措资金5000元,办起了小型加工厂。在高寒的临江乡,贫困户杜春林一家三代人同睡一张床的穷困处境深深地刺痛了向仕才,他随即帮助杜家制订了养殖业规划,并协助解决1000元资金,修建了50平方米的圈舍,购回四头仔猪,之后又三次到杜家督促、了解情况,终于使杜家摆脱了贫困。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空山万亩干果基地、至诚万亩茶叶基地、平溪万亩杜仲林基地、涪阳万亩低产耳林改造等“万字号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财政系统内部实施的“三个一工程”即每个财政所抓一个财源项目,包一个村社脱贫致富,增创税收1万元,年可为财政提供税收80万元。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由1994年的3067万元提高到1998年的5800万元。
财政管理改革“三板斧”
在抓好财源建设的同时,他丝毫没有放松财政管理。先后对乡镇财政管理、预算外资金管理和人、车、会、话、接待费管理动了大“手术”,被行家称为厉害的“三板斧”。
一是乡镇财政管理,坚持“稳步推进体制改革,增强乡镇实体地位”的原则。为适应分税制改革,1995年县对乡镇实行了“核定基数,收支包干,超收全留,短收自负”的财政体制和分级包干制相结合的双轨运行机制,之后又逐步完善,实行了“核定基数,总额分成,分级负担,自求平衡”的管理办法,到1998年,县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全面改革,确定了“划分收支,确定基数,定额上解,补助递减,分级负担,自求平衡”一定三年不变的预算管理体制,使全县72个乡镇彻底从县财政的“大锅饭”中分离出来,走上了自我发展、自求平衡的新路子。
二是为打破预算外资金“部门化”格局,他首先采取源泉控管的办法,用制度规范了票据管理和财政专户储存力度。同时将预算外资金与预算内资金捆绑使用,实现了预算内外综合平衡预算。1998年,全县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储存额达5000多万元,预算外用来弥补预算内的资金达1500多万元,创历史最好纪录。
三是顶着冷嘲热讽,冲破各种阻力,征得县纪委、县监察局和县国资局的支持和帮助,改革了人、车、会、话、接待费管理办法。共清除各种不应由财政负担的人员300余人,清理、处置超规定公费购置大哥大44部,住宅电话220部,超编车3辆,回收现金27万元。同时花大力气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和集团消费,制订落实了《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管理十条措施》、《四大家经费包干使用办法》等节支办法和措施,年可为财政节俭支出200余万元。
重要的是对人民负责
向仕才对工作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他常说:拿了国家的工资,就要好好办事,干上了财政工作,就要对人民负责。在世行扶贫贷款资金的项目实施上,通江县产生过两种倾向:一部分人认为,世行项目资金管理程序复杂,检查严格,风险性大,不能用;另一部分人认为,世行项目资金还款期有17年,偿债是下一届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可随意用。这一现象立刻引起了向仕才的警觉,他先后通过设置专门机构、落实专人、制订管理办法等方式严格加强了世行贷款资金管理,并提出了通过十种渠道建立偿债资金的思路和办法。有人劝他:“你能当一辈子财政局长?到了偿债的时候自然有人料理,你操这么多心干啥?”他回答得很干脆:“在不在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人民负责”。多年来,这份对党对人民最朴素最诚挚的感情一直伴随着他的生活和工作。
1997年11月下旬,他患重感冒和肺炎,住进了医院。人在病床上,心里却在为尚未兑现的职工工资而牵肠挂肚。第二天一大早,他便揣上开好的药,悄然“逃”出了医院,只身带病踏上了去上级借钱的旅程。工资问题解决了,他仍然顾不上休息,又换了一剂处方,带上一大包药,连续走了20多个收入进度缓慢的乡镇,同区乡领导一起找问题,添措施,直至一个星期之后,病情加重,实在无法坚持,才不得不重新住进医院。
功夫不负有心人。向仕才在担任通江县财政局局长短短四年时间内,凭着一股不服穷的拼劲,克服重重困难,使通江这个国定贫困县连续三年累计消化财政赤字2790万元,获得四川省“促平消赤”以奖代补资金2432万元一举摘掉了“赤字”帽子。他所在的单位先后被地区行署授予“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称号。向仕才连续四年被地委、行署、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1998年荣获“全省财政系统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