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一年。国家将继续实行积极的宏观政策,支持农业等重点产业;将更坚决地推行金融和企业改革;在追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更注重内在质量的提高;经济重点放在扩大内需;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建国50周年和21世纪的到来,欢迎澳门的回归。预计改革、繁荣、稳定将成为1999年的主旋律,股市总体将保持宽幅震荡。
股市基本面
一、主体结构
1999年的证券市场主体将会发生变化,随着新的投资基金的建立,信托公司的退出,在严格管理下一批大型证券公司的产生,证券市场将更加趋于理性。
二、资金面
(一)有利因素
1.降息后储蓄存款向股市的分流。
2.新股发行方式由现在的按统一的市盈率定价发行改为定价灵活的招股发行(中国证监会宣布A股新股的订价将改由证券公司与上市公司自行决定,证监会将不再干预;国务院通知停止发行公司职工股)。估计新的发行方式会缩小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价差,从而大大降低一级市场的认购利润,预计会使长期在一级市场坐享无风险利润的约2500亿资金部分地流入二级市场。对于许多上市公司来说,中国证监会日前的新规定可能是一个大利好;但证券公司却担心新规定会加剧业内竞争。
3.保费收入、社会保障基金入市。按照国际惯例,保险公司收入以及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是养老金)除了可以投资于国债、企业债券之外,还可以在一定比例的限制下,进入股市,投资于蓝筹股和其他稳健型股票。在国内,出于分业经营和安全性的考虑,保险、社保基金一直不得进入股市。随着几次降息,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渠道,日前国家已允许保险公司进入同业拆借市场,而且允许券商在同业拆借市场融通承销所需资金。因此,从理论上,存在着国家允许保费收入和社保基金入市的可能。
4.券商融资问题。给予券商合法的融资渠道显得尤其重要,今年将允许券商改制上市以筹措资金。
(二)不利因素
1.扩容压力。新股的发行与上市将从股市上抽走大量资金。
2.证券法出台将会涉及券商分级、券商的融资渠道、客户保证金管理等问题,使违规资金离场。长期看,证券法可以规范股市,无疑属于长期利好。但短期内对机构属于利空,因为一旦违法,将受法律严惩,例如近期处理的“红光实业”。
3.证券业将加强整顿。将证券公司分为纯经纪公司和综合公司(自营兼经纪),使证券公司间的竞争、兼并更加激烈,将会产生一些资金规模大、实力雄厚的大型证券公司。这是股市专业化、规范化方面的改革,也应属于长期利好。但目前几乎所有券商都在大搞自营,一旦整顿,势必造成部分券商的撤资,使股市失血。
4.保证金制度改革。保证金帐户将单独分立,帐户仍然由券商设立,只是将其自有资金和代理委托的资金在商业银行分别立户,以加强资金管理,杜绝券商挪用客户保证金的现象。
5.股市结构性问题仍难解决。股权被人为分割为国家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内部职工股以及A股、B股,同股不同权、同权不同利、同股不同价的问题仍很难解决,从而影响了部分资金入市的热情。
6.有消息称“信托法”即将出台,将限制信托公司从事证券业务;同时,预计将对信托公司关、停、并、转,由现在的240家减少到40家。信托业将按照“信托为本、分业经营、规模经营、严格管理”的原则进行改革。规范后的信托业必须坚持“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经营原则,实行信托业务和证券业务分离,提高规模经营水平,实行严格监管管理,通过整顿,实现信托业规范健康发展。而目前的情况是,几乎所有信托公司都在从事证券投资业务,是二级市场的超级主力。信托资金的淡出,短期内将造成股市失血。
资金是股市的血液,是股市得以活跃的基础。总体上看,1999年我国股市的资金可能将捉襟见肘,但因为国家政策的回旋余地较大,可以通过控制政策实施的时间表来影响资金面,因此,1999年的股市变数很多。
股市行情展望
1999年股市基调是:大盘宽幅震荡,个股演绎独立行情,选股注重题材因素。
一、大盘不具备大幅上扬或下挫的条件
1.经济形势决定调整市道。我国经济在1998年陷入需求疲软和通货紧缩的困境,内在原因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我们目前所经历的结构调整是广泛的、深刻的、长期的,今年仍是处于调整阶段的一年。股市运行离不开经济调整的大背景,会表现出调整市道的特点。
2.政策市的特征促使市场平稳。从中国股市走过的历程看,政治、政策影响市场的例子不胜枚举,如1996-1997年度的行情就是很好的例证。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主力与政府都注重政策对市场的影响,股市方向在政府和主力的互动中形成。政府国企改革需要利用股市融资,为避免金融风险又要压制投机过热,媒体的基调是稳定。今年是建国50周年大庆,澳门回归,针对目前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股市稳定成为首选。
3.市场没有动力大幅运动。股市持续上行或下行需要动力。股票本身的资本性和虚拟性决定了动力因素包括股票内在价值和市场环境。
内在价值分析:1998年11月下旬的统计资料显示,沪深两市平均市盈率在40倍左右。行业市盈率统计显示,沪市的公共事业类平均市盈率最低,为28倍;深市地产类平均市盈率最高,为46倍。考虑到股票公开发行的市盈率为15-18倍,上市后涨幅把市盈率推到30-36倍左右的情况,目前市场股价定位不高,所以市场缺乏大幅下跌的动力。1998年中期报表显示,宏观经济低迷导致上市公司业绩普遍下滑。财政政策的实施使宏观经济处于低谷后的回升阶段,经济局面不会有大改观,上市公司业绩将维持现状,因此市场也缺乏上升动力。
市场环境分析:市场环境主要指市场规则和参与市场的资金情况。从国家近期推行的股市政策来看,整顿将使市场环境趋于规范化、明确化。市场因此具有平稳运行的条件。
4.市场运行限制大盘形成箱体。沪市自1996下半年以来一直运行于1000点以上(深市同时也维持相应的高位区运行),两年左右的市场积累效果使得目前投资者手中的筹码成本均在1000点以上,大盘下破1000点的可能很小。沪市1500点是股市形成以来的历史高位,其作用维持了八年之久,没有宏观经济质的飞跃,股市难以逾越该关口。
二、大盘存在宽幅震荡的条件
1.追逐利润是市场活跃的动因。我们的市场不存在信用交易和做空机制,最终只有股票上涨才能创造赚钱机会,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和滞留于市场的资金才能达到生存和追逐利润的目的。这种生存需求使证券市场存在炒做欲望,因而市场在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一定会有行情。
2.主力的驻留推动行情震荡。增量资金入市有限,使存量资金的持仓结构难以调整,市场结构转换需要较长时间,在结构转换完成之前,市场将持续原先的运行规律。去年两市累积涨幅超过50%的个股比例为25%,8月18日以后累积涨幅超过30%的亦为数不少,这种上涨的个股中许多有主力介入。而9月份以来,沪深两市普遍存在谨慎心态,成交量未能有效放大,增量资金入市不积极,投资者追高不踊跃,许多主力难以兑现帐面盈利,不难推断主力仍在局中。市场主力未能退出,大盘就要在1000点之上进行箱体运动,这种运动需要一定的空间,对于沪市言200-300点左右将不为过。
三、个股选择注重题材
1.市场主力缩容操作。1998年市场供求关系逆转,资金有限而扩容压力沉重,使得市场难以再现大盘劲升、个股普涨的情况。基于此点,主力集中资金优势在局部活动,个股行情摆脱大盘独立演绎,热点板块交替轮换炒做,这就是主力“自我缩容”的操作方法。
2.缩容操作带来个股分化。1998年股市个股分化严重,沪深两市共有25%的个股涨幅大于50%,个别股票上涨超过300%以上,25%的个股持续下跌,其余50%个股呈牛皮态势。
3.题材左右选股方向。1998年活跃个股具有“借题发挥、涨幅较大”的特点,主力挖掘的题材主要是资产重组和行业优势,市场主力利用对重组消息、利润变化等重大事件的“先知先觉”提前介入,再在消息公开后择机派发。为寻找可发挥的题材,市场主力将更加注重对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研究。资产重组股、农业板块、科技板块、新股、次新股等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