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大潮冲破了农村小农经济的束缚,也打破了农民思想的禁锢,农民思想活跃了。如何引导他们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力,大丰市委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时,在全市29个乡镇367个村,普遍推行了“村务公开、村民议事”制度,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应有的权益,也密切了干群关系,增强了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满足参政议政的愿望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村级组织在“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体制面前,“统”的功能显得越来越脆弱,为农民服务的实力也日渐削弱。有一些村干部为农民服务不够积极,却用村财政上的钱乱支滥用,大吃大喝。农民对这些现象不满,开始提出疑问,并且表现了强烈的参政议政愿望。
大丰市委带着这个问题于1995年到方强乡大明村进行试点。大明村过去干群关系比较紧张,群众对干部不放心,支书有好多“对头星”。村委会1994年投资20多万元,为村民安装自来水。工程才开工,群众就议论纷纷,来信来访,有反映干部受贿的,有说支书贪污的。乡纪委非常重视,组织力量内查外调,结果查无实据。尽管向有关人员做了解释工作,但猜疑、隔阂未能消除。试点工作开始后,群众自己选举产生了村民议事代表,会计把自来水安装工程的一笔笔开支报出来,群众代表经过细致的评议认为:干部没有问题。搁置半年多的工程继续进行。自来水很快通到家家户户。乡村干部十分感慨地说,“和尚”是否念歪了经,只有让群众知情才能说明白。大明村的实践证明,在农民群众奔小康的大道上,还要开辟一条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富有浓郁乡土特色的参政议政之路。
乘风借势更添“柴禾”
大丰市委在取得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乘风借势迅速在全市推开了“村务公开、村民议事”制度。刚推行的时候,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有的认为,村务公开了,事事都让群众知道,让群众抓住辫子怎么办?也有的认为,村民议事,件件都由群众决策,还要基层组织干什么?还有的认为,项项都要群众监督,我们干部怎么做人?针对这些问题,大丰市委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统一了乡村领导干部的思想,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村务公开、村民议事”是党在农村的一项民心工程,是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体现。从而牢固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把维护农民权益作为推行“村务公开、村民议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农民群众有了知情权。大丰市将村民们普遍关心的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经济发展指标、干部任期责任目标、村组集体财务、定购提留、计划生育指标、宅基地安排、计划农用物资分配、各项服务收费、“三户”评比等热点,做到“十公开”。村村建起了“村务公开、村民议事”栏,群众称之为“民主墙”。每年年初将21万份《控减农民负担监督卡》发到农户手中,把每个农户当年与集体发生的经济往来、“两工”结算等内容,书面公布到农户家中。村里通过会议、广播、使各项村务家喻户晓。许多农民高兴地说,过去应该负担多少,心里没数,全由干部说了算,现在一卡在手,咱们辛苦的钱,干部不敢乱收。
村村成立了村民代表议事会。村务公开,只是让群众享有了知情权,村民要参政议政,成为参与村务管理和决策的主体,还必须有一个代表绝大多数村民意志的权力机构——村民代表议事会。大丰市按村的规模大小不同,一般10-20户确定1个代表名额,条件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有一定的参政议政能力、公道正派、享有威信的农民群众,由村民小组、全体村民会议或户代表会议选出了11000多名村民代表,颁发了《村民代表议事证书》,组成了367个村民代表议事会,任期与村民委员会相同。
议事会成了村民心目中的“村人大”。村民代表议事会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会议,通过一听、二议、三决策,代表全体村民的意志参与村务管理,行使民主权利。听,就是听取村负责人公布当期各项主要村务活动,重大村务逐项公布,其他村务分类公布,对群众反映呼声较大的项目明细公布;议,就是对本期公布和各项村务进行评议并提出建议和批评;决策,凡重大村务必须有2/3以上的村民代表通过后才能施行。潘撇镇塔东村一组的农庄在河的北边,农户的责任田大部分在河的南边,下地干活要往返3公里路。村干部下决心要造座桥,预算1万多元,但在村民代表议事会上就是没通过。代表们说,把沟沟坎坎的闲置桥板、桥桩收起来用,就能少花钱。结果只买了2000块砖,连同建筑费用只花了3400元。村支书站在新建的水泥桥面上,信服地说:“过去不怪群众有意见,只怪我们不尊重群众的意见,现在村民办村务、群众用心,干部也舒心。”
怎样才能使“村务公开、村民议事”制度落在实处,抓出成效?大丰市还专门制定了百分考核办法,每季考核一次,年终进行一次总结评比,实行“一票否决”。通过近两年时间的实践,全市95%以上的村严格规范了“村务公开、村民议事”的内容、程序、时间和阵地,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
消除隔阂 心心相印
大丰市全面推行“村务公开、村民议事”制度,虽然时间不长,却发生了令人可喜、催人奋进的变化。
——村级吃喝招待费从每年的100多万元下降为“0”。大丰市全面执行“资金村有乡管”,取消村级招待费制度。村村建立了民主理财小组,监督财务收支。村干部们自觉地管住了自己的一张嘴。市乡机关干部们下乡进村抗旱排涝、义务劳动,自带干粮、凉水,在田头、在沟旁用餐,农民群众不无感慨的说“当年的老八路作风又回来了。”
——村级集体积累从多年徘徊到逐年剧增。村民代表议事制度的施行,使得重要村务不再是由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头头们说了算,必须由村民代表议事会表决通过,才能拍板实施,从而有效的避免了盲目投资、超前消费图享受的现象。刘庄镇竞赛村前几年是市里整顿帮扶的经济薄弱村,实行村民议事后,通过民主决策,利用204国道优势,兴办了摩托车配件厂和停车场,年收益10多万元,现在变成了经济发展快的小康村。1996年,大丰市村级集体积累扭转了多年徘徊的趋势,净增了1108万元;1997年又猛增了3936万元,村平净增10.72万元;村组总积累2.1亿元,村平达到5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12元;村村项项全面达到了小康标准;92%的村党支部达到“五好”目标。
——农民“两上交”,由干部催交变成了群众自愿交付。村组财务公开了,农户一年一度的上交款,在《控减农民负担监督卡》上写得清清楚楚,在“民主墙”上公布得明明白白,干部出以公心,农民群众放心。大丰市1997年收到农民“两上交”款1.6亿元,不仅全面完成了当年上交任务,而且收回1299万元往年陈欠上交款。万盈乡陡沟村干部过去最头疼的就是收“两上交”,现在这个村的农民不再要村干部上门催收,而是主动跑到村部送上应交款。
——干群心相印,党群心相连。在大丰市农村,村组干部为农民群众办事,农民群众为村组干部分忧,不再是什么新鲜事。龙堤乡永昌村1996年8月实行村组干部交叉兼职、竞争上岗以后,30名干部减去一半,只剩下15人,但他们为群众办实事的热情和工作效率没有减。村党支部15天内筹资21万元,3个月内就完成了自来水管道的铺设和安装任务,家家户户用上了安全卫生水。村民代表们说:“吃水难的问题,过去没人问,想不到村组干部少了,村民代表议事会成立了,咱们反映3年多的问题,3个月就解决了。”大龙乡马港村创办麦仁厂缺资金,党支部在村民大会上一动员,3天内就筹集到资金20万元。南团乡九总村党支部利用村办养鸡场的示范作用,从技术、资金、销售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服务,全村1997年养鸡量达70万羽,仅此一项,人平增收1200元。农民们高兴地说:“要致富,还是跟着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