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30 作者:邓炎辉
[大]
[中]
[小]
摘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要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缓解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需求和吸引外资等方面带来的压力,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化解企业改革和农村技术进步过程中出现的待业人员增多的问题,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开拓市场、扩大内需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需要计划、生产、流通、金融、税收等各个方面联起手来,形成合力,共同挖掘潜力,才能真正发挥好作用。财政部门作为国家收入分配的主要渠道,担负着国家财政分配和再分配的任务,财政政策的取向对于消费和投资需求的规模、结构具有引导和刺激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为确保扩大内需,财政部门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通过深化各项改革来促进扩大内需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几项重要改革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个人等各个方面的投入,因此实施好这些改革会对扩大内需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财政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好这些政策措施,切实按照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求,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积极落实房改政策,努力创造条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要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缓解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需求和吸引外资等方面带来的压力,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化解企业改革和农村技术进步过程中出现的待业人员增多的问题,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开拓市场、扩大内需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需要计划、生产、流通、金融、税收等各个方面联起手来,形成合力,共同挖掘潜力,才能真正发挥好作用。财政部门作为国家收入分配的主要渠道,担负着国家财政分配和再分配的任务,财政政策的取向对于消费和投资需求的规模、结构具有引导和刺激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为确保扩大内需,财政部门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通过深化各项改革来促进扩大内需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几项重要改革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个人等各个方面的投入,因此实施好这些改革会对扩大内需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财政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好这些政策措施,切实按照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求,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积极落实房改政策,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城镇居民购置商品房;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努力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并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千方百计保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以上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实施,一方面通过增加政府投资或引导居民消费扩大了社会需求,另一方面稳定了居民基本收入保护了居民的消费能力,都会对扩大内需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通过加大支农投入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来扩大内需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面对当前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进一步加强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购买力,有利于扩大内需,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增加我国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回旋余地。在充分利用国外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点。
宁夏是一个农业地区,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的72%,农村市场是一个十分广阔的市场。影响农村消费的因素很多,有消费政策、农民收入水平、市场流通等各个方面,但从根本上看,影响农村消费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农民收入水平比较低。近几年虽然全区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城镇人均收入增长水平,但这种增长是低基数的增长,农民收入的绝对增加额仍比较小,而且由于农业基础薄弱,致使农民的预期收入不稳定。二是许多企业一味追求满足城市市场的高档消费,忽视了农村需要的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农民难以买到适合自己需要的产品。为了增强农村消费水平,财政部门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不但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还可以起到稳定农业基础地位的作用。财政部门要认真贯彻《农业法》的各项规定,积极安排支农支出预算,确保每年本级本地区预算内支农支出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二是切实减轻农民、乡镇企业的非税负担,相应增加其有支付能力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三是支持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提高农业投入的经济效益。近几年,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技对农业贡献率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今后,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继续延伸和强化近年来与自治区农业厅、林业厅、乡镇企业局实施的“两杏一果”、“兴果富民”、“强乡富民”等工程,积极支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业服务部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配套服务,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努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创收能力。
三、通过挖掘城镇居民的需求潜力来扩大内需
积极挖掘城镇居民消费潜力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结合宁夏的实际,要挖掘城镇居民需求潜力,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工作。近几年,宁夏经济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结构升级迟缓。当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为结构矛盾,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供给方转为需求方的时候,结构调整没有对经济增长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要扩大内需,首先要加快结构调整和实现产业升级。宁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整体技术装备不高,产品能耗、物耗高,性能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技术相对密集的产业发展滞后,影响着企业开发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能力的提高,制约了产业链条的延伸,使经济增长缺乏后劲。为此,财政部门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进一步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和调整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支出力度等措施,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鼓励企业加快技改步伐,促进产业不断升级,积极引导企业根据居民消费动向,生产出更多的适销对路的产品,通过增加市场有效供给来扩大内需。二是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社会保障制度是消除居民消费心理障碍,引导居民正常消费的一个主要方面。根据中央的部署,目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宁夏已经不同程度地推开,去年银川市和石嘴山市已作为试点城市率先实施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今年这一制度将在全区市县级城镇全面推开,财政部门将与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切实实施好这一制度,通过增加政府投入和引导居民正常消费来扩大内需。
四、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来扩大内需
当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重点主要是调整范围、突出重点、强化支出的效益约束。调整范围,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财权事权的划分,严格规范和界定支出范围,特别是努力从过去那种大包大揽、惯于插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通过调整,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和项目、削减部分财政支出,以加强那些应该加强的政府投资。具体讲,一是配合政府机构改革,大力整顿和压缩近年来增长过速、膨胀过度的行政管理经费。二是随着国企改革和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改善,逐步减少巨额的企业经营性亏损补贴和价格补贴。三是尽快退出国家财政在竞争性加工工业、一般性商业服务领域的相关支出。通过以上途径,尽快使国家财政从职能“越位”与“缺位”并存的矛盾与困境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城镇下岗职工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突出重点,就是要根据宁夏现有财力状况,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以及轻重缓急的先后次序来安排财政支出,改变过去那种撒胡椒面的办法。强化支出的效益约束,就是要把效益作为财政支出的出发点及其归宿,坚持用必有效,有效方用的原则,增强以政府投资扩大需求的有效性。
五、通过刺激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来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非公有制经济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但能缓解城乡居民就业压力,增加居民收入,而且可以直接增加社会投资总量,从而起到扩大内需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近年来发展速度十分迅猛,现在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有力支撑点。纵向地看,宁夏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但与沿海省区相比还有较大距离。我们应该把加快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来抓。只要社会各方面紧密配合,共同为区内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将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在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应该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吸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参与政府公共投资,这样不仅有利于在公共投资领域内建立起竞争机制,而且有利于拓宽公共投资来源和提高项目本身的运行效率。为了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宁夏在税收等方面制定了不少优惠政策。前不久,财政厅与计委、经贸委等有关部门又深入企业进行了调研,通过对16户民营科技企业的调查了解,初步制定了扶持民营经济的基本政策。今后,财政部门将努力做好服务工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六、通过实施政府采购制度来扩大内需
实施政府采购制度,节约财政资金是扩大内需的一条有效途径。国际上公认,实行公开的政府采购制度,平均可节约采购费用10%以上。近年来,我国上海、重庆、深圳等地陆续推行政府采购制度,都收到了明显效果。宁夏自1996年以来,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锅炉等重要物资采购方面试行了公开招标办法。据统计,1996年至1998年期间,自治区财政试行政府采购的金额达2 000多万元,节约资金500多万元,节约率在25%以上。今后,要在全区范围内推行政府采购制度。这样,各级财政可以节约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各项基础设施,以扩大区内需求。
(作者为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厅厅长)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