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30 作者:周维莲
[大]
[中]
[小]
摘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20年。在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四川省社会经济发展赢得了历史上少有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各级财政部门始终坚持在支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上谋求自身发展,在深化自身改革的基础上支持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较好地完成了财政体制由统收统支到分税制财政的改革,实现了理财观念、理财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财政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一、“蛋糕”越做越大,是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20年,四川省在国民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财政收支规模一年一个台阶,财政整体实力不断增强。1997年,四川省财政收入(含“两税”)达到279亿元,比1978年财政收入增长11.14倍,其中“七五”期间年均递增15.19%,“八五”期间年均递增20.79%,呈加快发展的趋势;在财政收入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支出规模相应扩大,为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提供了日益增长的财力保证。1997年全省财政支出达275亿元,比1978年财政支出增长9.73倍。
在财政预算内收支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预算外资金也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1997年全省预算外资金(含基金)收入达182.79亿元,相当于同期财政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20年。在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四川省社会经济发展赢得了历史上少有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各级财政部门始终坚持在支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上谋求自身发展,在深化自身改革的基础上支持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较好地完成了财政体制由统收统支到分税制财政的改革,实现了理财观念、理财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财政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一、“蛋糕”越做越大,是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20年,四川省在国民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财政收支规模一年一个台阶,财政整体实力不断增强。1997年,四川省财政收入(含“两税”)达到279亿元,比1978年财政收入增长11.14倍,其中“七五”期间年均递增15.19%,“八五”期间年均递增20.79%,呈加快发展的趋势;在财政收入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支出规模相应扩大,为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提供了日益增长的财力保证。1997年全省财政支出达275亿元,比1978年财政支出增长9.73倍。
在财政预算内收支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预算外资金也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1997年全省预算外资金(含基金)收入达182.79亿元,相当于同期财政收入的65.52%,与预算外资金发展初期1975年的11.92亿元相比,资金规模扩大14倍,年均递增13.22%。
二、切实发挥财政职能,大力支持经济发展
(一)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缓解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四川省始终按照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作为财政基建工作的两大主题,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和提高工程质量,加强了水利、交通、通讯、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1978年到1997年的20年间,全省财政预算内用于基本建设的支出累计超过225亿元,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全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为根本缓解四川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确保支农支出增长,夯实农业基础。1978年以来的20年间,四川省努力拓展农业投入渠道,增加支农投入总量。1978年四川省支农支出为6.4亿元,1997年达到了35.73亿元,增长了4.58倍。特别是近年来,各级财政严格按照《农业法》的要求,确保双10%(即当年支农支出比上年增长10%以上、当年增加的农业投入要占本级财政新增财力10%以上)的增长,保证了农业的基本投入。在资金投向上,各级财政坚持把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抓好农业产业化作为财政投入的三大重点,把农业综合开发和粮食自给工程作为财政支持的两项重要工作。投入总量的增加和投入结构的优化,有力地支持了农村集体经济、乡镇企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四川地广人多,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省财政针对各地实际,实行分类指导,配合各级财政部门,对成都平原、盆中丘陵、盆周山区及川西北高寒区分别实施不同的扶持政策,取得显著成效。“八五”期间,省财政通过调增成都平原、“一条线”的县级资金留解比例,重点使用有偿资金,大力扶持符合产业政策、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发展项目,“一条线”22个县(市、区)经济发展保持良好的势头,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八五”期间各县财政收入年均实现24.8%的增长,明显高于全省平均增长速度;对盆地中部以农业为主的丘陵大县,省财政通过集中一部分财政信用资金并粘合各家银行贷款,以及国际金融组织资金和社会资金,累计投入30多亿元,扶持盆中丘陵大县经济发展,培植骨干和后续财源,使这些县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1991年开始对部分财政补贴县实施“扭补”工程,投入资金2.1亿元,扶持了110个扭补项目,已有30个县按期实现了扭补目标,财力状况得到一定改善。
(四)适应形势需要,推进和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一是推进企业分配制度改革。1978年10月,四川省决定在省内6户企业中率先进行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试点,从1979年起,将扩权试点扩大至100户。自1980年2月至1985年间,四川省对所属国营企业先后进行了第一步和第二步“利改税”改革,国营企业应上缴的财政收入按国家规定的税种交税,税后利润归企业自主安排使用。自1986年起,在利改税的基础上,先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税利分流改革试点,为理顺国家与企业利润分配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二是在资金和政策上支持企业发展。从1995年开始,各级财政积极支持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抓大放小”改革战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省内37户大中型企业为基础,以资产为纽带,积极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对小型国有企业实施“改、转、租、卖、并”改革,搞活了一大批小企业。1978年到1997年间,全省累计投入工业技改资金10亿元,并导向引入大量的银行资金,对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十年来,各级财政还通过各种财税优惠政策,包括各种形式的利润留成、承包利润返还以及近年来的所得税返还等政策,有力地支持了工、商企业的蓬勃发展。仅1995年开始的“优化资本结构”改革试点,各级财政返还企业税收就达0.82亿元。同时,积极筹措和投放财政周转金,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据统计,自1985年建立财政周转金以来,全省累计投入工业、商贸周转金近10亿元,极大地缓解了企业资金短缺的矛盾,支持了企业的发展。
三、发挥公共需要职能,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各级财政部门切实履行政府公共职能,规范支出范围,调整支出结构。坚持“有保有压、集中资金保重点”的原则,在财政、财务管理模式和提高保障水平两个方面做好文章,推动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一是积极推进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从政策上赋予事业发展的动力和压力,从体制上拓展事业发展的空间。从1979年开始,四川省对一部分农林事业单位进行了经费包干的试点,随后扩大到所有事业单位的“预算包干”,“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定员定额管理;对医疗卫生机构和文艺表演团体、体育事业单位实行了经营管理办法,在执行国家政策前提下,鼓励面向社会,为社会服务;对科研单位采取了“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办法,对部分应用性的科研单位提供条件,促使其科研成果的转化,参与市场竞争;对基础性科研单位则加大投入的力度。近年来,针对财政供求和各项事业发展的新情况,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贯彻执行了《行政事业财务规则》,对单位预算实行收支统管;并从推行“全额向差额、差额向自收自支、自收自支向企业化管理过渡”改革,到目前的“定项定额补助”,这些改革在发挥财政公共保障职能、确保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是各级财政部门确保投入稳定增长,积极支持文教卫生科学事业的发展。二十年来,各项事业费的年均支出增长幅度达15.33%,高于同期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了各项事业发展。
——教育事业费由1978年的4.75亿元增加到1997年的57.06亿元,增长12倍,充分体现了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全省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取得成效,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步伐加快,高等教育为地方培养更多的人才。
——科学事业费由1978年的0.12亿元增加到1997年的2.5亿元,增长22倍;科研机构由1982年的261个发展到1997年的646个。科研单位的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科研成果和应用成果进一步增多,科研单位自身发展能力增强,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成效显著,已成为全省经济建设中一支强大的社会力量。1997年,四川省科研单位共实现事业收入3.7亿元,一批亿元产值的“小巨人”科研院所已逐步进入市场,有力地壮大了科研单位的经济实力。
——政法经费支出由1981年的0.84亿元增加到1997年的16.14亿元,增长19倍,大大高于财政收入、支出增长水平,有力地保障了政法部门的支出,支持了政权建设。政法部门的办公、办案、执法、装备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对保持社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四、积极完善财政自身改革,发挥财政体制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20年来,四川省财政体制经历了从“统收统支”体制到“分灶吃饭”包干制、从包干制到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两次大的飞跃。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充分调动各级财政增收节支的积极性,真正挖掘和体现财政体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导向。
1980年以来,四川省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行财政“分灶吃饭”的包干体制。为了做到活而不乱,省上采取了从点到面、逐步推开的积极稳妥的办法,先在部分区县试点,1983年在全省全面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体制,实现了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由于包干制的逐步推行,对全省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的进步,显示出积极的促进作用。1982年起,全面扭转了财政收入连续三年下滑的局面,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当年收支平衡并略有节余。
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是我国财政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改革。四川省在贯彻实施分税制过程中,为了调动各级政府发展经济、开辟财源和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保证分税制顺利实施和平稳过渡,对各地实行了原体制和分税制同时并行的双轨运行体制,省财政在体制变动中没有再次分税,集中地县财力。这一体制的实施,在维护各地既得利益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了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基本框架,为实现全省财政收入连续几年的高增长打下了良好的体制基础。1994年,全省(不含重庆)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8.71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7.98%,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89.75亿元,增长11.74%,不仅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还消化历年赤字1437万元。1995年全省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地方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0.86%,上划中央“两税”增长4.29%。
五、财政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20年来,四川省各级财政在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财政管理方面不断探索,增收节支、自主理财、科学兴财的积极性明显增强,自谋发展、自求平衡的约束机制基本形成,财政管理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是收入管理上大力倡导和实施依法治税,依法组织财政收入,加强财税征管的综合治理,实现了征管方式多样化。20年来,各级财税部门不断探索,改进财税征管手段,严格执行各项税收政策,强化财税协同,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如财、税、银、企联席会议制、收入目标管理责任制、清收欠税目标管理责任等制度的全面推广,使全省财政工作的整体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二是在支出管理上逐步探索“结构合理、效益最高、监督有力”的财政支出管理机制。20年来,在支出预算的安排上,各级财政部门始终围绕省委、省政府全局工作,立足省情确保重点需要;与此同时,严格控制行政经费支出,重点在“人、车、会、话、奖”等各项非生产性支出的管理上做文章。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预算法》的全面贯彻实施,为了彻底打破“财政支出能上不能下、能增不能减”的被动局面,全省许多地方都推行了“零基预算”,对行政单位实行了“下管一级”的经费定额考核管理,部分条件成熟的地方还对行政单位实行了“预算外收入抵顶预算拨款”的管理办法,有力地加强了财政支出控制。
(作者为四川省财政厅厅长)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