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各级财政在支持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近几年来,无论是中央财政还是地方财政,都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不同程度地受到财政赤字的困扰。就地方财政而言,每年都有50%以上的省份出现赤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福建省却独树一帜,连续十年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难道福建有什么秘诀吗?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福建省财政厅副厅长陈荣凯,他向我们介绍了福建财政连续十年无赤字的历程。
给点阳光我就能遍地灿烂
陈荣凯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福建一直是处于对台的前沿,国家对福建几乎没有什么投资,所以福建长期处于基础设施非常落后的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两岸关系逐步改善,中央决定给福建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从财政上说,就是对福建实行财政大包干制,也就是实行增收全留,并给一定补贴的政策。我们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政策机遇,努力用好、用活、用足中央给我们的政策,因地制宜安排好省对地市县的财政体制。对于沿海开发地区、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闽南经济三角区、厦门特区,实行增收全留或定额递增上缴的财政体制,对贫困地区、老区如闽东、闽西,采取增收全留、定额补助的财政体制。这些包干体制的实行,充分调动了各地当家理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加上其他一些帮扶措施,各地财政收入增长很快。正是有了中央的政策“阳光”,才使福建有了休养生息、发展自己的机会,才使我们能从困难中走出来,实现经济发展的“遍地灿烂”。改革开放16年来,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平均递增13.8%,至1994年达到1.145亿元。与此同时,福建财政总体实力不断壮大,1994年,全省预算内总收入149.66亿元,为1978年的9.89倍,年均递增15.4%;财政支出137.83亿元,为1978年的9.1倍,年均递增14.8%;财政收入占全国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18位上升为1993年的第13位;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福建地方财政收入已占到全国的第10位,至此福建财政由1980年大包干体制以来一直吃补贴,变为向中央作贡献的省份。
唯有源头活才有渠水清
陈荣凯说,福建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长快,靠的是大力发展经济。“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财源的茂盛,就没有今天的收入增长。十几年来,我们牢固树立服务经济的思想,积极支持工农业生产,大力培育财源。无论是资金的安排,政策的制定,还是工作的部署,我们都把能否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根据经济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
先说支持农业。福建是个农业省,但农业又很落后,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财政每年安排的农业投入增长比例,都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1979至1994年,全省预算内支农支出累计70亿元,如加上基建、科技、扶贫、支农周转金等,用于农业的各项资金可达100亿元以上。1995年全省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援农业生产及事业支出1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18%,高于财政支出预算7.7%的增长幅度,省级财政今年预算安排直接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达6亿元,占省级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一。这些投入一是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福建粮食不够吃,每年都要调入40亿斤的粮食,为此我们建立了粮食发展基金、粮食补贴基金,以鼓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是建设农业防御体系。如闽江加固,海滩、海堤加固,以提高农业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围海造田。福建耕地少,为增加耕地面积,沿海有的县围了几万亩的地,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四是支持科学种植、科学养殖,提高单产,增加效益。农业发展了,财政也得到了增收,福建财政来自农业特产税的收入,从全国来说都是数一数二的。
再说支持国有企业。尽管近几年福建非国有经济发展很快,但国有企业仍是福建经济的支柱,目前福建的财政收入有一半来自国有企业,因此这几年我们在支持国有企业方面花了很大力气,投入了不少资金。一是给企业以宽松的政策环境,主要是扩大企业的自主财权,让企业自我发展、自我改造。我们估算了一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3年的15年间,留给企业的收入占其实现利润的74%;二是支持企业技术改造,15年来我们通过多种渠道筹集了200亿元资金,安排了12500个技改项目,新增固定资产138亿元;三是对企业进行改制、改组、改造、改善,对那些技术力量比较薄弱、我们没有能力改造的企业,就大胆引进外资进行嫁接改造;对哪些效益好,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对一些效益不佳的小企业,进行出租、出卖、转让等处理。通过这些措施,这几年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全省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由1990年的26.4%下降到1994年的14.3%,亏损额从1990年的2.26亿元下降到1994年的1亿元,连续四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扭亏目标任务,受到财政部和国家经贸委的表扬。
在加强县城经济发展方面,我们主要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一方面通过建立扶贫开发基金、提前使用补贴费、照顾财政基数,与23个县签字“扭赤协定”等办法扶持贫困县、补贴县、赤字县摆脱财政困难;另一方面,帮助收入重点县加快发展,从1989年起,省重点扶持了收入超过3000万元的县市,制定收入3年奋斗目标责任制。1993年由省财政厅牵头,促成了9个财政收入亿元县与9个2000万元以下贫困县结成帮促伙伴,在资源、资金、技术、项目、人才、信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1994年进一步扩大到16个亿元县与低收入县结对子。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县级财源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1994年全省9个地(市)的财政收入达136.1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收33.9亿元,增长33.17%;全省17个贫困县1993年就有5个摘掉了贫困帽子,其中有两个县市当年迈入亿元县行列;1994年共有26个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当年新增10个亿元县;全省63个县中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有49个,比上年增加9个。
桃子熟了还要想办法摘下来
陈荣凯说,经济发展了,财源茂盛了,不能就这样满足了,重要的是要大力组织各项收入。这好比桃子熟了,光看着它不行,还要想办法把它摘下来。这几年我们在加强税收征管方面,主要是推行了主动申报纳税和征管查三分离的征管模式;大力推行中介机构税务代理制;分税制以后,还不定期召开财政、国税、地税三家联席会议,研究和协调税收征管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共同做好税收的征管工作。
在征收的重点上,我们一是抓了个人收入和非国有经济收入的税收,这部分收入零星分散,很不容易征收,因此,近几年我们针对福建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不断强化征管手段,从而堵住了各种漏洞;二是抓了农业特产税的征管,主要是加强源头征管,同时采取查税的形式。查税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我们的乡财干部,为了征十几元、几十元的税,常常要踏遍千山万水,还要费尽千言万语。
由于收入抓得很彻底,有人说我们是“刮地皮”,我们认为这只是做到了依法征收,应收尽收,而不该收的我们一分也没收。
在增收的基础上,还要合理安排支出,要坚持积极平衡的原则。所谓积极平衡,就是在支出安排上,尽最大努力,挖掘最大潜力,支持生产建设和社会事业的进步,在这个前提下做到收支平衡,否则,死抠支出,该支持的没有支持,该发展的没有发展,这样得到的平衡是一种消极平衡,没任何意义,因为它影响了经济和事业的发展。我们坚持收支平衡,就是要在增收的前提下增支,在增支前提下平衡。
财政能安排的资金是有限的,为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我们的做法是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如为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1979年至1994年全省共安排基本建设支出103.96亿元,占同期财政支出的13.08%,同时我们还重点支持了农业、科技、教育、环保等,在此前提下,才考虑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吃饭和事业发展需要。
财政支出要兼顾好各方面的比例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们坚持民主理财,广泛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阶层的意见,增加理财的透明度,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当好家、理好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