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是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通货膨胀会使整个社会的产出量在价值上发生变化,并产生强大的再分配效应,因此,我们在制定“九五”财政改革与发展战略时,必须考虑通货膨胀可能造成的社会产出量的价值变化及转移趋向,在此基础上把握通货膨胀对国家财政的影响。惟此,才能科学地制定财政改革和发展战略,提高战略目标的质量,并为国家全面治理通货膨胀,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提供必要依据。
通货膨胀掩盖了财政收入和支出虚假增长的实质
长期以来,币值不变一直是财政收支增长核算的基本假定。然而,随着通货膨胀的产生和加剧,币值不变的核算原则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特别是在连续通货膨胀期间,币值不断发生变化,使各年度之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财政收支增长的对比,与现实相去甚远,经济意义大大降低。
1994年国家财政收入5181.75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1993年增长19.2%,增幅可谓不低。但是,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按扣除1994年全社会商品零售物价上涨率(21.7%)计算,1994年国家财政收入实际上是负增长(-2.5%),从而使国家财政的实际支付能力降低。由此可见,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名义财政收入增长率掩盖了财政收入实际上是负增长的实质。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财政支出增长率,由于没有扣除财政支出购买货物价格变动因素的指数,也妨碍了我们估计实际财政支出增长是否确如名义财政支出增幅所揭示的那么大。1994年国家财政支出5819.76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5.4%,表面看来,增幅很高。但如剔除通货膨胀因素,1994年国家财政支出实际上只增长5.9%。
综合以上分析,从实际增幅来看,1994年国家财政收入呈现-2.5%的负增长是不正常的,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相去甚远。这就充分说明,“九五”时期要实现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的目标任重道远。1994年国家财政支出只增长5.9%,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对比,财政支出的增幅是正常的,特别是在改革全面推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财政支出的增幅不可能再低了。这又充分说明,“九五”期间财政“节流”的回旋空间非常有限,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通货膨胀加剧了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下降
我国财政收入(不包括内外债务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79年曾达到26.71%,到1988年降至16.81%。此后,这个比率持续下降,直至1992年为14.5%,这种趋势在通货膨胀时期进一步加剧,1994年降至9.1%。正如美国俄亥俄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温·沙雷所说:“通货膨胀加剧了中国政府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的下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政府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与通货膨胀率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t值为-2.9”(《统计研究》1994年第4期第69页)。这种新的分析结果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通货膨胀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无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我国传统观点均认为,通货膨长无异于政府征税,可使财政分配在价值量上增加,进而财政会变得宽裕这种观点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适用的,因为其政府可以通过征收累进税来增加政府的实际收入,同时减轻政府债务的实际负担。而在我国,情况则恰恰相反,之所以如此,在某种程度上可归因于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非累进税收入,同时我国国债利率比同期银行存款利率高,并实行保值贴补,因而政府债务的实际负担并未减轻。
具体而言,通货膨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剧了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下降。
一是在通货膨胀收益直接转化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同时,加大了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进而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据统计,生产资料涨价会使生产生产资料的企业利税增加,但其增加额的90%会被使用生产资料企业的利税减少而冲抵。国家统计局计算了税收利润对工业总产值的比率,而“这一比率数列与零售价格指数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t值为-3.8)。从总体上看,这一比率1952年为18.7%,1992年为11.4%,年平均下降1.2%(《统计研究》1994年第4期第70页)。在通货膨胀时期,这种比率下降幅度更大,1985—1989年,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年均增长超过12%,而该比率每年下降9%。可见,通货膨胀给企业利润带来负影响,减少了国家财政可分配的量,进而加剧了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下降。
二是我国的税收结构决定了通货膨胀会加剧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下降。主要表现在,我国的税收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非累进税,如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按累进税率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在我国税收收入中占的比重极小,这样一种税收结构必然决定国家财政不能累进地获得通货膨胀收益。具体而言,增值税、营业税虽因通货膨胀因素可相应扩大征税的税基,但企业所得税的税基会相应地缩小,且缩小的幅度随通货膨胀的加剧而进一步扩大。同时,由于这几种税采用比例税率征收,并未价格指数化,因而通货膨胀并未给国家税收带来多少好处。另外,在通货膨胀时期,个人所得增长尤其快,而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尚不完善,造成应征未征的现象相当普遍。同时,我国尚未对虚拟资本交易所得征税。这些因素在通货膨胀时期共同加剧了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下降。
三是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是国家有意识的行为,只会使农民相对受益,国家财政收入增加有限,这是因为我国农业税主要是从量计征的,与物价涨幅不呈正相关。
四是就通货膨胀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转移收入而言,我国并不像其他国家那样给财政带来好处。因为相对其他邻国(新加坡除外)而言,我国年度国债收入和赤字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例并不算高,1994年两者之和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另外,我国国债利率比银行存款利率高,且保值贴补。这些因素决定了国家财政在通货膨胀中获益不多。
综合以上分析,通货膨胀加剧了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下降。为此,我们在制定“九五”财政规划时,必须考虑这一因素。按照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测算,1994年国家财政收入(包括国债收入)的增长率(按当年价格计算)应该达到39.6%,据此,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可达16.2%。1995年在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到8%—9%,通货膨胀率控制在15%的情况下,国家财政收入名义增长率至少应达到30%以上,才能稳定并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通货膨胀增大了国家财政支出的压力,弱化了财政宏观调控的能力
通货膨胀在加剧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下降的同时,也促使国家财政支出急剧扩大。具体来说,通货膨胀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迫使国家财政增加开支:一是通货膨胀提高了财政各项支出的标准,直接导致国家财政各项开支费用水平的提高,最突出的表现是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和社会集团消费开支增加。与前年比较,因通货膨胀增长率水平的攀升,1994年各项开支费用多支了近500亿元。二是由于通货膨胀造成企业利润的下降甚至不少企业亏损,间接迫使国家财政增加了生产性企业的亏损补贴。如果1994年通货膨胀增长率保持1993年的水平,国家财政对生产性企业亏损补贴至少可以减少36.48亿元(实际执行中比预算增补的额度)。三是国家在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同时,要稳住农产品市场销价,从而造成国家财政对农产品购销价差补贴的增加。同时,由于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国家还要增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等等。由此可见,通货膨胀迫使国家财政增加支出的各个方面都是刚性的,不可能缩减的,从而使国家财政处于被动地位,弱化了国家财政对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的调控能力。
(责任编辑 吴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