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分税制财政体制对中央和地方利益关系做了重大调整,给地方经济发展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为适应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尽快缓解地方财政困难,湖北省天门市各级政府要紧紧抓住体制转换的机遇,着力增加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效益,狠抓财源建设,强化征管,大力组织收入,严格控制支出,实现地方财政收支的良性循环。
一、围绕“亿元工程”建设,树立大财源发展思想,着力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分税制下,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以1993年财政决算数为基数,已经考虑了地方的既得利益;另一方面地方也有责任确保中央收入的稳定增长,不然要相应扣减地方税收返还数额。因此县市政府要改变包干制下中央财源与地方财源划分明确,地方对中央财源增加没有责任的旧思想,树立大财源发展思想,将中央财源与地方财源一起纳入财源发展的总体战略,促进中央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的共同增长。我们认为天门市应主要围绕创建工农业年产值百亿强市,十亿乡(镇),亿元村(企业)的发展目标,县市财源建设的重点应主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眼睛向内,在提高现有32家重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上下功夫,加速“亿元企业”的建设。分税制把企业所得税这一块留...
分税制财政体制对中央和地方利益关系做了重大调整,给地方经济发展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为适应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尽快缓解地方财政困难,湖北省天门市各级政府要紧紧抓住体制转换的机遇,着力增加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效益,狠抓财源建设,强化征管,大力组织收入,严格控制支出,实现地方财政收支的良性循环。
一、围绕“亿元工程”建设,树立大财源发展思想,着力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分税制下,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以1993年财政决算数为基数,已经考虑了地方的既得利益;另一方面地方也有责任确保中央收入的稳定增长,不然要相应扣减地方税收返还数额。因此县市政府要改变包干制下中央财源与地方财源划分明确,地方对中央财源增加没有责任的旧思想,树立大财源发展思想,将中央财源与地方财源一起纳入财源发展的总体战略,促进中央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的共同增长。我们认为天门市应主要围绕创建工农业年产值百亿强市,十亿乡(镇),亿元村(企业)的发展目标,县市财源建设的重点应主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眼睛向内,在提高现有32家重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上下功夫,加速“亿元企业”的建设。分税制把企业所得税这一块留给地方,如果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了,企业所得税和上交利润就可增加,地方收入也就增加了。但目前,不少企业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过大,资金紧缺,流转税负增加,经济效益不够理想。因此,地方政府一定要牢固树立效益意识,建立效益监督机制,提高规模效益,实行效益与政策挂钩,即今后考核县市政府的经济工作主要应看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做了哪些工作;在企业内部,要强化管理,严格成本费用,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实行效益与职工奖金、工资、福利挂钩,效益增加了,职工的工资、资金、福利才能增加。各级政府都要帮助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狠抓国有企业的扭亏增盈。
—狠抓乡镇财源建设,加快“十亿乡镇”的建设步伐。新所得税制对内资企业统一按33%的所得税税率计征,不论计税利润额是大是小,其税率都一样,新税制比旧税制更能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台阶,因此县市财政部门应抓住乡镇企业中的重点企业、骨干企业,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使乡镇企业迅速形成规模经营取得规模效益。新的增值税具有避免重复征税的特点,有利于企业朝着专业化协作的方向发展,县市财政部门应引导乡镇企业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扩大企业间的专业化协作及生产经营,扩大产业间的产销联营。另外,新税制下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对出口产品都是免税的,特别是新的增值税有利于按国际惯例对出口产品实行彻底的出口退税,因此县市财政部门要广泛宣传有关政策,鼓励乡镇企业,抓住机遇,加快外向型发展。
——大力开发特产税源,加速“亿元村”的建设。农业税收中,农业税和耕地占用税比较稳定,可望有较大增长的就是农业特产税这一块,而它又是地方的固定收入。从市场需要看,农业特产品将成为城乡居民的消费热点。但目前农业特产税往往是税源分散,特产基地差,商品率低,增值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县市财政部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鼓励系统开发,规模经营,有效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特产资源,可以从资金筹集、信息咨询、市场分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发放支农周转金、实行农村股份合作制、建立农业特产科技开发基金等多种形式,增加对农业特产开发的投资,建立农业特产基地,形成生产、管理、销售、加工一条龙服务,让农业特产品走向大市场、使农业特产税逐步成为地方又一大财源。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开辟新型财源。分税制把营业税作为地方的固定收入,一方面在于营业税税源面广、零星分散,便于地方征收,另一方面主要是为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第三产业的积极性。发展第三产业往往投资少,受资金约束小而且发展潜力大,目前国营商业企业是第三产业中的一支中坚力量,地方政府部门要促其转换运行机制,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发展第三产业。还可发展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实现技术产品和信息的商品化、产业化,提高第三产业提供的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地方争取更多的财政收入。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办企业,增加县市财政收入。个体和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凡是国家允许的生产经营项目和商品,都应允许个体、私营企业生产经营,同时要在物资、信贷、税收等政策上,给私营企业和国营集体企业同等待遇,要在资金、土地、技术、能源上提供服务与帮助,促进其发展。
二、强化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切实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实行分税制后,中央将集中全国财政收入的60%左右,然后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返还地方20%左右的收入,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宏观调控,也有利于帮助地方紧缩支出,促进收支平衡。目前,地方财政面临资金紧张,调度困难的问题,我们认为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加快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在依法组织好预算内外收入的同时,抓好预算外资金代储代管工作,健全单位预算外资金代管约束机制,加强预算外资金收费收据源头控管,搞好日常跟踪监督检查,并将预算外资金代管工作与治理“三乱”、反腐倡廉、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结合起来,切实把一切具有财政性质、政府行为的收入和所有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管理轨道,为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结合使用和融通互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提供切实的财力保障。
三、强化财政支出管理,深化行政费用改革。分税制后,增量的大部分被上级集中了,地方财政要过日子,必须深化行政费用改革。可采取这几种办法:一是剔除一块。对部分补贴可适当剔除,地方财政及有关部门可组织力量对支出项目进行清理,建立支出检查制度,随时杜绝不合理支出,改变目前支出由财政一家负担的状况,可靠社会、靠市场分流一块支出。二是压缩一块。要下大决心撤并重叠虚设机构,加快推行公务员制度,分流人员,减少人头经费。三是替代一块,即鼓励一些有条件的机关单位兴办经济实体,发展第三产业,减轻财政负担,替代部分行政费支出。四是调整一块。在行政费中,会议费、招待费、设备购置费所占比重及增速确实令人惊叹,通过“堵嘴巴”、“填会海”、“降规格”无疑可节约相当一部分财力,调整到教育、科技和重点工程上去,既可控制行政费支出的增长,减少浪费,又可确保对“瓶颈”投入的增长;既可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又有利于防止腐败。五是保证一块,即确保行政公务运转所必需的公务费和业务费支出,在物价上涨较大的情况下,尤其要保证机关工作人员的正常工资发放。六是约束一块,就是强化法制,对行政费预算支出增长部分实行约束,严格监督行政费预算的执行,不得随意突破,对未按程序办事,随意突破预算搞追加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其行政和法律责任,使行政费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
四、强化税收征管,努力挖掘县市财政潜力。财税体制改革后,中央与地方财政之间、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得到逐步规范,从县市财政来说,只有保证县市固定收入和共享收入这两块超收,财政支出才能有保证。因此,必须强化税收征管。普遍建立纳税申报制度,大力执行税务代理,实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代理办税。建立严格的税务稽查制度,逐步形成征管查三分离的税收征管格局,同时要对偷漏税进行重罚。加强日常税收征管,牢固树立既抱好西瓜,又勤于拣好芝麻的指导思想,强化税法宣传,切实把该收的税尽量收起来,积极抓好土地有偿收入、房改收入、国有资产收入等,切实保证地方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