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3 作者:黑龙江省财政厅办公室七台河市财政局
[大]
[中]
[小]
摘要:
七台河市是一个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新兴资源型城市。1992年以前,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来自于煤炭行业。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加之,近年来煤炭生产滑坡,地方经济发展缓慢,财政收入一直低速增长。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92年以来,该市调整发展战略,财政部门据此加大了对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199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比1992年增长17%,其中个体私营加工业产值增长76%,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例由1992年的18.5:59.8:21.7变为15.4:59.6:25.0,财政收入完成1.45亿元,比1992年增长23.6%。实践证明,拓宽财政扶持领域,加大财政对第三产业和非国有经济的扶持力度,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培植新财源,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探索财政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1991年由于煤炭滞销、货款拖欠,企业亏损加剧等一系列问题,使七台河财政经济陷入了困境。这时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北方温州”的战略方针。根据这一发展战略和市委、市政府对财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财政确定了支持经济发展新的工作思路:主要是突破计划经济的旧观念,树立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打...
七台河市是一个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新兴资源型城市。1992年以前,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来自于煤炭行业。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加之,近年来煤炭生产滑坡,地方经济发展缓慢,财政收入一直低速增长。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92年以来,该市调整发展战略,财政部门据此加大了对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199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比1992年增长17%,其中个体私营加工业产值增长76%,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例由1992年的18.5:59.8:21.7变为15.4:59.6:25.0,财政收入完成1.45亿元,比1992年增长23.6%。实践证明,拓宽财政扶持领域,加大财政对第三产业和非国有经济的扶持力度,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培植新财源,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探索财政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1991年由于煤炭滞销、货款拖欠,企业亏损加剧等一系列问题,使七台河财政经济陷入了困境。这时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北方温州”的战略方针。根据这一发展战略和市委、市政府对财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财政确定了支持经济发展新的工作思路:主要是突破计划经济的旧观念,树立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打破单纯支持国有经济发展的旧观念,树立全方位支持非国有经济的新观念;在政策上、资金上和工作上加大向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的倾斜力度,开辟新的财源生长点,实现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的双增目标,探索一条不单纯依赖资源和政府投资来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根据这一工作思路,出台了财政扶持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市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并转发到全市各部门,从而有力地调动了经营者投资办厂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1992年以前,该市乡镇企业户数不足5000户,个体工商户只有3100户,没有“三资”企业,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很小,城市整体服务功能很低。1993年末,全市乡镇企业户数增加到1.2万户,个体工商户增加到1.1万户,“三资”企业发展到10户,第三产业比重上升5个百分点,城市总体服务功能日臻完善,上缴税费比1992年增长63%。特别是1994年初,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五个延伸、两个加快”发展战略和开辟经济工作“第二战场”思路以后,该市非国有经济发展更快,截至6月末,仅私营企业就增加50户,个体工商户增加5000户,从业人员增加9000人,个体私营企业拥有资金达2.1亿元,比年初增加7000万元,增长50%。可以说,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在七台河市步入一个强劲的发展时期,成为最富有活力的新经济生长点。
二、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努力促进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开辟新兴财源
(一)在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为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创造宽松的环境。1992年以来,财政部门在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方面,实行了更为宽松的政策。在支持乡镇企业发展上,鼓励企业向非煤产业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发展,扩大乡镇企业技改基金提取范围,提高了年综合折旧率,放宽了补充流动资金的规定。在发展第三产业上,积极鼓励行政机关和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分流人员兴办经济实体,财政对原单位经费保留三年,并对以前兴办的实体给予返还所得税照顾,对分流人员延缓一年交纳利税,同时还规定,凡与乡镇联营的第三产业,可享受乡镇企业同等的财政优惠政策,特别是对在七彩城、娱乐城经商办企业的,给了更为特殊的优惠政策,引导经营者以两城为中心向四周辐射。通过政策导向,1993年全市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新增8200多人,其中有3000多人是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和自动辞去公职“下海”人员。到该市经商办企业的外地客商达1053户,他们大部分来自温州、义乌、海城和哈尔滨等地,其中三资企业有10家,投资额达8160万元。乡镇企业中,非煤炭企业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比重上升,赤豆沙、脱胺酸、膨润土等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在七台河市出现。
(二)在资金投放上加大力度,为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提供财力。一是积极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两年来,他们共筹集300万元的周转金,重点扶持了一批投资少、见效快、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项目。1994年,他们又把按可用财力1%安排的支持乡企发展周转金提高一个百分点。通过财政投资拉动的资金达1.3亿元,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2700户,利润达5700万元,上缴税金达2400万元,比1992年增长59.7%。股份制乡镇企业发展也很快,股金已达3000多万元。过去单纯依赖国家投资、银行贷款和集体出资办企业的状况有所改善。二是支持市场载体建设。1991年以前,七台河市没有一个成型的商业网点,市中心区仅有2个小型商场。为支持市场载体建设,市财政先后对七彩城、娱乐城的建设投资249万元。同时,又对新建的秋林公司、五金交电大楼、医药大楼等高档次市场载体建设所需贷款给予150万元的贴息照顾,把集贸市场税收的10%返还给工商局,用于市场建设。目前,全市城乡集贸市场已由过去的36处增加到54处,其中七彩城贸易成交额1993年已逾1亿元。三是支持私营加工企业的发展。今年以来财政部门安排了20万元的资金,对具有一定规模,在银行贷款数额较大的民营、私营加工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财政在政策、资金上的扶持,进一步激发了经营者的投资热情,目前,投资50万元以上的企业已达300户,并出现了一批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大户。小百货、制衣、制鞋、制袜等加工业已初具规模,全市已有400多户前店后厂、产销一体的个体私营企业,原来那种产业单一的状况已开始得到调整。四是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近两年来,市财政在预算内外都安排出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城市服务设施建设,旅游、饮食、交通运输、旅店等服务网点逐步得到完善。对市政府确定建设的高级娱乐中心、体育中心、旅游中心等项目财政都投入了资金。为支持党政机关兴办经济实体,活跃市场经济、减轻政府负担,财政在1993年扶持了11个单位,12个项目,投放周转金86万元,使实体获利128万元。另外,每年预算安排的科技三项费用,全部用于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回报率的科技企业上。
(三)在工作帮扶上加大力度,为培植新的经济生长点搞好服务。一是利用财政部门涉及面广,信息灵通的特点,在所属区、县、乡建立了信息服务网络,为发展非国有经济提供信息。二是利用财政业务特点,免费帮助私营企业培训财会人员。三是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作用,开展了对私营企业和第三产业项目论证业务。另外,还加强了收费罚没稽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向企业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没现象的发生。四是协助工商局管好、用好工商管理费,保证这部分资金重点用于市场基础建设。
七台河市财政部门大力扶持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等新的经济生长点发展,开辟新兴财源,虽刚刚起步,但却初步显示出了其强大的发展后劲:
——带动了各业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以其特有的灵活机制和经营方式,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占有了一席之地,特别是在商业、饮食、服务、运输、修理、养殖行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市场的繁荣促进了加工业迅速兴起。七彩城周围原来只有几家小卖店、服装店、小吃部,现在已涌现出100多户各种行业的企业。
——缓解了社会就业。近两年该市每年纯增社会待业人员近1万人,加之各类企业长期放假近3000人,就业压力很大。就业“第二战场”的开辟,为安置待业人员提供了机遇。这两年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安置就业人员18277人,其中仅七彩城安置国有民营企业富余人员就达520多人。
——稳定了市场物价。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商品的丰富和市场的繁荣,同时平抑了物价指数,抑制了物价涨幅。1992年末,市区集市贸易物价指数为100.7%,低于国合商业的112.2%和全社会的108.4%的水平,1993年在物价日趋上涨的大环境下,全市零售物价指数低于全省一些同类城市。
——发挥了示范效应。个体、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向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提出了挑战,同时以它所特有的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为国有、集体企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导向作用。商贸系统率先对55户企业163个网点进行了国有民营改造,占“微利和微亏”企业的93%,有3000名职工下海弄潮,个人投入经营资金1105.5万元。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