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国债作为财政政策中灵活有效的调控工具和重要的社会投融资形式,应当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由两者间的内在关系所决定的。只有充分认识这种关系,才能正确理解国债发行与流通的实践意义,才能正确对待国债投资,也才能更加有效地利用国债信用。
一、国债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是内属于市场经济的一种价值运动形式。国债是以国家政府为债务人,与广大投资者间的一种价值有偿让渡形式,即将社会闲散资金暂时集中国家统一掌握使用,不同于税收、罚没等其它强制性和无偿性的财政分配形式。市场经济的最大特征就是以价值规律作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发挥作用,平等、互利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法则,而国债信用恰恰是平等、互利市场法则在财政分配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所以,国债的发行与流通是内含于市场经济的价值分配形式,是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结果。
二、国债的金融商品属性决定了它是健全完善市场体系所必需的信用形式。国债的内在本质决定了它是一种金融商品,既然是一种金融商品,就应该有流通的商品属性,即必须有健全完善的市场作为其运行周转的依托,这是其生命力的基点,否则,没有全国统一高效的市场、国债运行就难以为...
国债作为财政政策中灵活有效的调控工具和重要的社会投融资形式,应当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由两者间的内在关系所决定的。只有充分认识这种关系,才能正确理解国债发行与流通的实践意义,才能正确对待国债投资,也才能更加有效地利用国债信用。
一、国债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是内属于市场经济的一种价值运动形式。国债是以国家政府为债务人,与广大投资者间的一种价值有偿让渡形式,即将社会闲散资金暂时集中国家统一掌握使用,不同于税收、罚没等其它强制性和无偿性的财政分配形式。市场经济的最大特征就是以价值规律作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发挥作用,平等、互利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法则,而国债信用恰恰是平等、互利市场法则在财政分配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所以,国债的发行与流通是内含于市场经济的价值分配形式,是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结果。
二、国债的金融商品属性决定了它是健全完善市场体系所必需的信用形式。国债的内在本质决定了它是一种金融商品,既然是一种金融商品,就应该有流通的商品属性,即必须有健全完善的市场作为其运行周转的依托,这是其生命力的基点,否则,没有全国统一高效的市场、国债运行就难以为继。我国自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以来,截至1992年底,对内发行了包括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国家建设债券、保值公债、特种国债、转换国债及财政债券在内7个品种的国债,共筹集资金2700余亿元,有力地支援了国家重点建设和增强了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并从1988年起分期分批建立了国债流通市场,目前经办国债流通转让的网点已遍布全国大中小城市,1990年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和武汉证券交易中心等集中性跨地区的场内、场外交易市场也相继建立并开始营业,形成了以集中性交易市场为点,以大量柜台交易为面的点面结合的国债流通市场组织格局。1991年开始,我国试行了由金融机构与财政部门直接签订合同的承购包销发行方式,这标志着我国国债一级市场机制的开始建立,1992年、1993年和1994年国债承购包销的市场化发行方式得到不断巩固、发展和健全完善,1993年又推出国债一级自营商制度,表明我国国债市场向着规范和国际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根本的一点就是市场体系的培育、健全与完善,只有有了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才能广泛地对劳动力、物资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行市场调节,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才能成为现实。否则,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能是一句空话。我国国债市场已有一定的发展并日益充分发挥作用,尤其是带动了整个证券市场的不断向前发展,引导了社会资金的正确流向,成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缺乏国债市场,一是表明财政信用未得以充分发展,二是表明证券市场缺乏主体与核心,不成其为一个真正的证券市场,市场体系也不健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功能是破碎与低效的。因此,发展国债市场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必然要求。
三、发展国债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财政调控机制乃至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重要途径。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职能必须转变,主要依靠有效的间接调控机制来保证市场的健康运行。财政职能附属于政府职能,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特别注重财政经济调控职能的充分发挥,这主要是指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利用各种财政政策工具对社会供求总量和经济结构进行调节,努力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持续地向前发展。在所有这些调控内容中,国债信用可以灵活有效地发挥其它政策杠杆难以比拟的作用。
1.国债发行能够有效地调节社会总需求量,使其与社会有效供给相适应,从而成为实现国民经济短期管理目标的有力工具。从短期看,由于生产力水平、技术等因素的相对稳定性,由此决定的社会有效供给水平变动不大,而由社会货币资金量牵引决定的社会需求,因社会货币资金流通量的多少、币值的高低,即使在短期内也是变动不定的,从而使对社会需求的调控成为国民经济短期总量管理的目标。通过发行国债和对债务收入的不同处理,可以有效地调控社会需求。比如,当社会需求偏离有效供给过大时,可以发行适量国债,回笼一部分货币资金,并转作财政盈余或者用于增加产品生产,从而压缩社会需求或增加有效供给,使两者趋于平衡;当社会总需求不足以至影响市场正常运行时,国家也可发行适量国债,作为扩大财政支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资金来源,借以刺激社会需求,启动市场;即使当社会总供求大体平衡时,国家仍可发行适量国债,集中部分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国家重点建设。
2.国债信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复式预算的必备形式。实行复式预算是转变和改进财政调控机制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复式预算的一部分为财政建设预算,即将一部分财政资金以有偿方式对需要国家扶持和发展的产业项目投资,与其有偿支出方式相对应,财政建设预算的资金来源主要也是以有偿方式筹集的。因此,财政建设预算的分配过程实际就是国债发行及其资金和投资收益回收部分再投资的过程,是财政收入信用和支出信用形式的完整运用过程。可见,复式预算的运行,离不开财政信用,或者说,财政信用是实行复式预算,改进财政调控机制所必不可缺少的基本形式。
3.国债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结合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财政与货币政策调控作用合力的有效工具。传统经济体制下,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主要靠银行信贷规模管理,不但僵硬,而且极易突破规模、引发信用膨胀,既不科学合理,又难操作。新型市场经济要求中央银行改进宏观金融调控体制,对社会货币流通量、商业银行投放实行灵活有效的间接调控机制。已被市场经济发展历史有力证明了的一点是,中央银行利用以吞吐国债为手段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是加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和灵活性的重要法宝。即中央银行需要紧缩银根时,可以在国债市场上卖出国债,回笼一部分货币,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减少社会货币流通量达到紧缩信贷之目的;当中央银行需要放松银根时,可以在国债市场上买进国债,放出基础货币,扩大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以增加社会资金量从而达到放松银根之目的。另外,国债还可以配合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运营的风险管理,为了保证银行资产运营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商业银行资产储备中除了留有现金、准备金和贵金属外,还必须持有一定量的国债,因为国债信誉度高、安全系数大、流动性大;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在流通市场上通过买卖国债来达到调剂头寸余缺的目的,从而充分发挥国债的信用融资功能。所以,国债既是财政政策的有力调控工具,也是银行货币政策的灵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