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国实行分税财政体制的第一年,在体制发生巨大变动的情况下,县级财政是怎样采取措施保预算平衡呢?带着这个问题,本刊记者于4月中旬采访了四川省洪雅、丹棱、双流三县。洪雅、丹棱都是财政收入小县,去年财政收入分别为3074万元和1434万元,双流是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发达的县,去年财政收入达1.44亿元。采访后给我们的总体印象是,不论是穷县富县,一方面压力大,即增值税比上年增长部分中的大部分要上解,特别是去年行政事业单位调工资今年翘尾巴,给县财政收入平衡带来很大压力;一方面只有信心,即尽管困难不小,但都做到了把预算打平,并积极采取措施,确保完成预算任务。
抓收入县长书记亲上阵
为保今年的预算平衡,保证财税改革顺利实施,各县党的领导都把这方面的工作放到突出位置上,十分重视,从年初就抓得很紧。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盈利
水平,创造经济效益,增加财政收入,洪雅县人民政府作出决定,从各有关部门抽调200多人成立了城区、农村两个工作团,县长和书记分别任团长,深入农村抓春播,深入企业帮助制定发展规划,研究发展对策,积极引进技术、项目和资金,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县财政局派出5名干部参加工作团。全县17个重点企业,个个都有县里领导在那里抓工作,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地了解掌握生产经营方面的情况。县领导还多次往返北京、成都、乐山等地为企业跑资金,聘请专家顾问,引进人才,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丹棱县及早确定了今年经济工作目标,确保工农业总产值增长25%,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增长6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8.5%,并通过县委扩大会、人代会等具体部署了全年工作任务。财政局的同志告诉我们,县委书记、县长非常重视财政工作,经常和财政干部一起搞调查研究,甚至跟着一起去收税。
辟财源因地制宜调结构
今年,面对预算平衡的压力,三个县都因地制宜,及时调整生产结构,扬长避短,发展优势,开辟财源。洪雅县提出了“稳粮增收调结构”的农业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林、牧、副、渔、蚕桑、水果及农副产品加工业,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培植壮大财源。如为发展效益型生态农业,调整出15万亩地(包括山地)养蚕种桑,在去年8万张的基础上发展到养蚕12万张,预计农民可增收3000万元,同时为财政增收创造了基础条件。该县还依据自然资源,大力开发水力、林业、旅游资源,建立了工业、资源和旅游开发区。目前,全县小水电已发展到100多个,装机达6.5万千瓦,年发电3亿多度,为本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保证。新建槽渔滩水利枢纽电站,装机12万千瓦,投产后可年创利税4000万元。丹棱县也据此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栽桑种果,提出“人均一亩找钱地,人均八分到一亩高产稳产粮田”的要求,发展5万亩桑,5万亩果、1万亩茶、10万亩菜地,力争通过这些措施富民富县。同时,丹棱县还花大力气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从1988年以来,每年来自这种经济成份的财政收入在百万元以上,去年达到237.4万元。去今两年县委、县政府又两次颁发文件,从多方面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以繁荣本县经济,壮大财政实力,预计今年来自个体私营经济的财政收入可达270万元,占当年预算收入16%左右。双流县准备通过加强小集镇建设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开通和扩建几条重要公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再造经济发展优势;同时大力建设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以及旅游开发区,发展第三产业,实现经济新的飞跃。
抓重点培植支柱财源
近几年,双流县依托靠近成都的地理优势,始终以乡镇企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的龙头。为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乡镇企业同成都市的大企业以及其他国内外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吸引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以及县外企业到双流兴办或联办企业,促进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向企业集团发展。在此基础上,今年继续重点扶持以往效益好的企业,特别是去年产值在千万元以上今年扶一把即可达到四五千万元的企业;并本着与小集镇建设相配套、与环保相协调和科技含量高、创汇高的发展方针,精心筛选兴办新项目。财政局的同志告诉我们,已上报了6个新项目;今年扶持乡镇企业的财政周转金至少不低于去年的规模(1251万元)。
丹棱县为抓骨干财源实施了“811”计划,即抓8个产值1000万元的企业,一个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每个企业都有一个县委、政府领导亲自抓,为企业出谋划策,跑资金、项目。丹棱齿轮厂是丹棱县的支柱企业,该厂生产的摩托车齿轮质量全省第一,产量占全国的1/3,是县财政的重点财源。为此,县里给予了重点扶持,促其扩大生产能力增加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在县委、县政府及财政、金融等部门的努力下,技术改造资金投入2950万元已全部落实。今年的产值可达1亿元,比去年增加4000万元,增值税也可增加270万元。
抓征管促进改革保收入
记者了解到,三县都以税制改革为契机,广泛宣传培训,反复调查测算,耐心细致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适应新情况努力加强征管,保证新税制的顺利运转和工商税收增加。丹陵县的同志告诉记者,确保财政收入,全县上下已形成了共识,财税部门紧密配合,共同努力。一些税务部门的同志说,再困难也要保证财政收入。这个县把上交财政10万元的企业都列作收入大户来安排,把任务分解落实到12个乡镇20个企业,并对超额完成收入任务的乡镇和企业给予奖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普遍建立代征网点,抓好零散税收,并把完成财政收入任务纳入干部目标管理之中。
这三个县的财政收入有较大部分来自农业特产税,他们结合税制改革和本地实际,认真采取措施抓好这项收入的组织工作。洪雅财政局为了堵塞农业特产税跑冒滴漏,采取了区别对待,分类征管的办法,即对财务健全,核算清楚的森工企业实行申报纳税,查帐计征;对财务不健全、核算不清的个体户,根据经营情况实行定额计征;对零星分散的农业特产品按不同品种确定标准,核实征收。并把零散的特产税下放到区乡财政部门征收,各区乡完成征收基数后,与县财政分成,县财政局采取边收边发的办法,调动了各区县征收特产税的积极性。他们加强征收管理,把关设卡,严格执行就地纳税原则,防止税收流失。在4个出境口增设了农业特产税检查站,加强来往产品的纳税检查,并建立外运证制度,由财政局统一管理。统一了农业特产品如杉木、杂木等单位计税标准,避免交纳和征管中的随意性。
压支出有取有舍保重点
三县在今年的预算安排、支出拨付上都是集中财力,首先确保调资政策的落实和工资发放。在此基础上,重点支持农业、科技、教育、政法方面必不可少的开支,其他支出都要适当让路,基本维持去年水平,不再增加。
丹棱县委书记告诉记者,政府领导一律不准开增支口子,不批条子,规定党政机关公用经费维持1992年水平不变。采访时,我们也看到丹棱县委、县政府机关以及财政局等主要行政部门均在旧的办公楼办公,有的还是50年代建的平房,条件相当艰苦。
洪雅县规定今年原则上不用财政资金购买小汽车,不购大型设备,各种会议费压缩20%。凡需要召开的各种会议或接待工作,按职能归口承办单位自理解决,财政一律不再拨款。凡县委、县政府召开的各种会议,一是采取开套会的办法,减少参会人员往返差旅费开支;二是实行财政人员驻会制度,搞好会议监督;三是实行会后审核结报制度,凡不符合开支的予以剔除。1至3月,全县召开的县人代会、政协会、经济工作会等6个会议,实行上述办法后比去年节约开支4万元,压缩了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