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5 作者:时放 刘波
[大]
[中]
[小]
摘要:
毛泽东同志的经济核算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都非常关心经济核算问题。他的经济核算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核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对战争年代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建国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指导作用,对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具有现实意义。
改革供给制 实行经济核算制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总结了我们在革命根据地公营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就提出了实行经济核算制的必要性,要改变供给制,实行经济核算制。1942年他写了《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书,明确提出“一切农工畜运商业实行企业化,建立经济核算制度,各企业工作人员及雇员的伙食被服薪津由企业自给,不得再由公家担负。”从而在理论上否定了当时的供给制,即单纯用行政手段和军事办法管理经济的做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进一步强调任何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都必须实行经济核算,他说“合作社办大了,没有经济核算那是不行的,要逐步学会经济核算。”
改革供给制,实行经济核算制的必要性,在全国解放后推行经济核算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印证。建国44年来,经济核算制的推行是曲折前进的。1...
毛泽东同志的经济核算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都非常关心经济核算问题。他的经济核算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核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对战争年代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建国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指导作用,对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具有现实意义。
改革供给制 实行经济核算制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总结了我们在革命根据地公营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就提出了实行经济核算制的必要性,要改变供给制,实行经济核算制。1942年他写了《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书,明确提出“一切农工畜运商业实行企业化,建立经济核算制度,各企业工作人员及雇员的伙食被服薪津由企业自给,不得再由公家担负。”从而在理论上否定了当时的供给制,即单纯用行政手段和军事办法管理经济的做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进一步强调任何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都必须实行经济核算,他说“合作社办大了,没有经济核算那是不行的,要逐步学会经济核算。”
改革供给制,实行经济核算制的必要性,在全国解放后推行经济核算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印证。建国44年来,经济核算制的推行是曲折前进的。1950-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实施经济核算的法令,建立了有关的制度,进行了清产核资工作,并在国营企
业中通过试验全面推行了经济核算。
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比较深入地开展了经济核算制,使得企业管理比较正常,经济效益也比较好。
1958年进入“大跃进”之后,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供给制思想泛滥,经济核算制受到严重的破坏。其结果,造成企业亏损严重,使整个国民经济陷入严重的困境。
1963年,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各种有关经济核算的制度,恢复了经济核算制,取得了显著经济效果,使得1963-1965年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逐步扭转了严重亏损的局面,整个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1966-1976年的“文革”期间,“四人帮”把经济核算视作“私有经济的产物”,鼓吹“大家都姓公,核算没啥用”,供给制思想再度泛滥,把经济核算制搞垮了,使国营经济出现大面积亏损,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
粉碎“四人帮”之后,虽然我国经济学界对经济核算进行过大讨论,恢复了经济核算制,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但近几年来对经济核算制抓得不紧,存在不少问题。集中表现在国有企业大面积的亏损,大面积的潜亏,总的经济效益不高。据有关资料反映,1992年国家对企业亏损补贴达444.96亿元,潜亏的情况更为惊人。有关部门对企业的潜亏数调查估计是以1000亿元计的。
总而言之,我国推行经济核算制曲折发展的实践表明,加强经济核算制对发展国民经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是非常必须的。尤其需要说明的是,毛泽东还注意到把经济核算同价值规律联系起来考虑。他说:“合作社要利用价值法则搞经济核算,要勤俭办社,逐步增加一点积累”。1959年,他又在《关于山西省五级干部会议的情况的批示》中写道:“算帐才能实行那个客观存在的价值法则,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很可惜,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毛泽东在世时,在我们的经济建设中并未很好地遵守和运用价值规律,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他老人家评价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这也是难能可贵、令人深思的。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为遵循和运用价值规律开拓了广阔天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到底是利用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节约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没有严格的经济核算,就不可能很好地利用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不仅微观经济过不了市场竞争这个关,而且宏观经济也很难搞好。像目前存在的那种“厂长成本”“经理利润”与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
反对浪费 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厉行节约是毛泽东经济核算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并被视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都非常强调这一原则。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就指出:“节约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会计制度的原则。”在抗日战争时期,他说:“任何地方必须十分爱惜人力物力,决不可只顾一时,滥用浪费。”并且指出:“建立经济核算制,克服各企业内部的混乱状态……应有节约原料与保护工具的制度,养成节省原料与爱护工具的习惯。……有了严格的核算制度之后,才能彻底考查一个企业的经营是否是有利的。”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指出:“克服困难的斗争中,必须反对浪费,厉行节约”,“节省工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着国民党反动派留下来的烂摊子,毛泽东在《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中强调:“我并且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他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中指出:“勤俭办工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勤俭办一切其他事业,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这就是节约的原则,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书中,他进一步指出:“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
毛泽东关于经济核算要贯彻反对浪费,厉行节约原则的思想,是我们全党、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我们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辉思想,坚持这个经济核算原则,堵塞浪费漏洞,厉行节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全国人民更好地贯彻执行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关于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指示。邓小平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在我国这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人民过上小康生活,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同时应当指出,我国底子薄,目前处在实现现代化的创业阶段,需要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建设,一定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提倡崇尚节约的社会风气。”要把邓小平、江泽民的这些指示落到实处,就不能不加强经济核算,贯彻反对浪费,厉行节约这个原则。对此,不仅企事业单位领导和群众要清楚,我们的各级党政领导更应当明白。如果我们的各级党政领导都真正明白了,能够胸怀全国,有牢固的经济核算思想,认真贯彻节约的原则,中国的建设事业就好办得多,像去年一哄而起搞几千个开发区一类的蠢事就可以避免。
其次,有利于克服财政困难。当前我们的浪费现象和节约潜力是很大的。据报刊资料反映的情况看,略举几例就是几千亿元。如:今年7月29日《光明日报》载文说,去年,国家有关方面发了36个不准用公款吃喝的文件,但是36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全国公款吃喝耗资突破1000亿元;今年6月17日《湖北日报》载文说,“各部门物质消耗占总产值的比重,由“一五”时期平均44.3%到“七五”时期的60.9%”,物耗上升了16.6个百分点,按去年的总产值2.4万亿元计算,少上升1210,就可节约1300多亿元;同文说,“全国大约有40%的工业生产能力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一年少创4000亿元产值和500亿利税。这些浪费问题和节约潜力的发生和存在,无不和经济核算制不健全,节约意识不强有关。若通过加强经济核算制,贯彻反对浪费,厉行节约的原则,从这些问题和潜力中拿回50%,我们的财政状况,也就大为改观了。
再者,有利于净化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加强,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旧体制的影响,供给制思想余波的干扰,我们的经济发展环境还存在不少问题。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早已成为当今的“三害”,据今年《瞭望》期刊第41期的评论文章说:“有的上了红头文件,据统计不合理的总有几万项;不见诸文件的,不只几万项;有的连名目也没有,钱他拿,让你想法儿入帐。保守的估计,一年下来怕有几百亿、上千亿元在‘三乱’中消失,企业不得不加大成本,群众不得不勒紧腰带。”为什么国务院三令五申取缔乱收费、刮罚款、乱摊派,没有治住“三乱”呢?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重要原因之一,是同上上下下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思想削弱不无关系。现在看来,解决这些问题,仅靠国务院三令五申,不是长久之策,必须加强法制观念,健全经济核算制,贯彻反对浪费,厉行节约的原则,才能更为有效地治理经济发展环境。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统筹兼顾,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也是毛泽东经济核算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在《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书中指出,要“切实执行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原则,并在允许以相当收益归各生产单位所有的条件下,在各相当范围内,按照生产的性质与经营情况,统一支配生产盈利,务必免除各自为政,盈亏不一,苦乐不均的弊病。”同时指出,一切工厂要“实行十小时工作制及计件累进工资制,借以提高劳动热忱,增加生产”。新中国建立后,他进一步指出,“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要“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以上可见,毛泽东的经济核算思想,包含着要使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物质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使企业的领导人和职工从物质利益上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这一核算思想,在目前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单就国营工交企业收入的分配体制来说,就试行了利润留成制、两次利改税和企业盈亏责任承包制,近两年又进行税利分流试点。这些办法,在各个阶段对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都曾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宏观调控机制不健全,经济核算制的削弱等原因,在企业增长收入的分配上,并未能很好地处理国家收入的增长和工资总额的增长要兼顾的问题。1992年与1987年比较,国家财政收入从2368.9亿元增加到4153.05亿元,增加1794.15亿,而工资总额由1881.1亿元增加到3939.2亿元,增加2058.1亿元。这虽是一个不同口径的数字,但也足以说明,国家集中的财力过少,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发挥。看来要做到正确地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除需进一步改革劳动工资制度,建立起健全的工资总量调控和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使实际工资总额的增长不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平均实际工资的增长不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之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加强经济核算制,从基础管理上来确保国家宏观调控的所需财力,以便更好地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职能。同时,经济核算制真正加强了,也能够更好地改变目前存在的一大弊端——工资外收入膨胀过快,而且名目繁多,渠道复杂,隐蔽性强的问题。
毛泽东的经济核算思想是很丰富的,远非上述一些内容,限于篇幅,这里仅就上述三个方面谈一点学习的体会。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