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5 作者:王建平 刘建辉
[大]
[中]
[小]
摘要: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财政工作留下了许多论述。这些论述系统地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发展经济,广辟财源,从经济到财政的理财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做好不同时期尤其是经济困难时期的财政经济工作,确保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当前,我国已迈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国民经济依然面临许多矛盾和困难,财政工作任重而道远。如何做好新时期的财政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财政思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经济,广辟财源
财政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手段,财政工作是政府筹措确保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社会发展的公共资金的一项经济活动。由于财政分配牵涉到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的调整,因而财政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最大限度地筹集财政资金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财政分配的对象是国民收入,而国民收入的增长来源于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毫无疑问,经济决定财政,经济与财政收入的关系实质上是源与流的关系。只有生产发展了,国家财政收入才能源远流长。毛泽东同志曾经深刻地揭示了财政与...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财政工作留下了许多论述。这些论述系统地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发展经济,广辟财源,从经济到财政的理财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做好不同时期尤其是经济困难时期的财政经济工作,确保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当前,我国已迈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国民经济依然面临许多矛盾和困难,财政工作任重而道远。如何做好新时期的财政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财政思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经济,广辟财源
财政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手段,财政工作是政府筹措确保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社会发展的公共资金的一项经济活动。由于财政分配牵涉到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的调整,因而财政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最大限度地筹集财政资金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财政分配的对象是国民收入,而国民收入的增长来源于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毫无疑问,经济决定财政,经济与财政收入的关系实质上是源与流的关系。只有生产发展了,国家财政收入才能源远流长。毛泽东同志曾经深刻地揭示了财政与经济的本质关系:“财政政策的好坏固然足以影响经济,但是决定财政的却是经济。未有经济无基础而可以解决财政困难的,未有经济不发展而可以使财政充裕的。”他针对一些同志忽视经济的发展,单纯在收支问题上打圈子,提出尖锐的批评:“忘记发展经济,忘记开辟财源,而企图从收缩必不可少的财政开支去解决财政困难的保守观点,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
那么,在组织财政收入方面如何具体体现从经济到财政的基本原则呢?毛泽东同志认为主要应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税收政策的制定上要取之适度,尽量减轻人民负担,促进经济发展。他说:“虽在困难时期,我们仍要注意赋税的限度,使负担虽重而民不伤。而一经有了办法,就要减轻人民负担”。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群众生活十分困难,毛泽东同志针对这一现状,在经济政策上特别强调必须“调整税收、酌量减轻民负”。说到底,减轻人民负担,目的在于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休养生息的良好环境,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一方面取之于民,一方面又要使人民经济有所增长,有所补充……使人民有所失同时又有所得,并且使所得大于所失”。其次,财税部门要立足发展生产,搞好支帮促。毛泽东同志认为,财政税务部门作为一个综合的经济职能部门,涉及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组织财政收入的同时,应采取多种形式,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发展生产。经济上去了,财政收入就会有稳定的增长。反过来,财政收入增长了,又为促进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曾经十分形象地论述了促产和增收的关系:“在财政经济问题上,应以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帮助农民增加生产,然后以百分之十的精力从农民取得税收,对前者用了苦功,对后者便轻而易举”。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并不是说财税部门可以忽视税收征收工作,而只是强调了帮助企业发展生产的重要性。促产工作做好了,财税工作就有了可靠的保证。多年来,各级财税部门不仅从政策上、资金上帮助企业发展生产,而且在提供信息、帮助企业加强管理和经济核算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实践充分证明:财税部门开展促产工作,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纵观建国四十多年来的财政实践,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什么时候重视发展经济,什么时候的财政工作就左右逢源;什么时候忽视发展经济,忽视培植财源,什么时候的财政工作就举步维艰。十年动乱时期,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财政上自然危机四伏,仅能勉强维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生机勃勃。尽管我国财政依然面临一些困难,但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变化,财政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改革前的1977年,国家财政收入(国内收入)为874亿元,在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逐年下降的基础上,1991年国家财政收入(国内收入)达到3409亿元,将近翻了两番。
二、大力组织收入,反对片面的仁政观点
组织财政收入是财政最原始、最基本的职能。使一切有经营收入的经济单位和个人合理负担税收,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相应的财力作保证,发展经济就是一句空话。财政工作要真正为发展经济服务,就必须在财政政策的制定上正确处理好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国家利益与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并在此原则的指导下,大力组织财政收入,这样,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才有切实的保障。毛泽东同志强调人民财政要取之适度,尽量减轻人民负担,并不是要削弱更不是要否定财政组织收入的职能作用。相反,他认为,为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有财政作坚强的后盾。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就财政论财政的单纯财政观点的同时,也反对那些不顾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一味强调轻税赋的片面仁政观点。毛泽东同志针对一些人无原则要求政府在税收上施“仁政”这一现象时说:“单纯地强调政府应施‘仁政’是错误的观点”。又说:“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照顾小仁政,妨碍大仁政,这是施仁政的偏向”。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不顾经济发展的水平,过高地调增收入,加重群众负担,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做法固然是错误的,但是,不考虑国家利益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一味地强调施“仁政”,同样也是应该反对的。这至少给了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国家在制定财税政策时,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合理地制定税率、调节收入。二是国家的财政税收政策一经确定,各级政府和财税机关就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把按政策应该征收的税款及时足额征收上来,做到依法征税,公平负担,确保国家财政收支平衡。这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三、量入为出,厉行节约
组织财政收入的目的,是安排好财政支出,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和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资金和物资保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一定时期内的财政收入是有限的,如何科学地安排支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毛泽东同志从经济到财政的思想反映在支出的安排上,就是主张应该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量入为出,不搞赤字预算。所谓量入为出,就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资金来取得收入,进而依据收入的情况安排支出,不搞赤字预算,不无原则无限度地增加企业和群众的负担。二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毛泽东同志对节约有过多次论述。他说:“财政的支出,应该根据节省的方针,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又说:“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人民富强起来,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他认为厉行节约对经济有两方面的益处,即:“不但直接给予财政以好处,而且还可以减少人民的负担,影响人民的经济”。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毛泽东同志对节约财政支出不是停留在一般的原则论述上,也不是单纯体现在考虑微观财政支出的预算执行上,而是站在客观经济的高度,强调加强预算控制的重要性。他认为,预算安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故此,他特别强调要注意安排好预算中的项目,强调预算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他说:“预算项目安排得好不好,要靠专家注意,同时也要靠我们、特别是省一级的同志注意”。
毋须置疑,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增强,但财政上的收支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国家财力有限。因此,在当前强调厉行节约的方针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在财政支出上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不该开支的开支了,该少开支的多开支了。一些贫困县一方面财力十分紧张,教育经费不足,不少群众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另一方面,不少机关团体的社会集团消费膨胀,不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大量购置进口高级小轿车,用公款请客送礼,挥霍浪费,有的已到了令人不能容忍的程度!支出上的浪费不能不算是导致我国财政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一方面要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厉行节约重要性的认识,树立艰苦奋斗、反对浪费的正确观念;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财政制度和管理手段上,杜绝铺张浪费现象,确保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