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5 作者:峰彤
[大]
[中]
[小]
摘要:
1956年,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广泛了解各部门工作情况后,总结分析了新中国几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和问题,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辩证地、精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十个重大问题,形成了闪烁马克思主义光辉的《论十大关系》。最近,江泽民同志说,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是一篇重要著作,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十个重大问题中的一个,也是《论十大关系》中的一节。在他老人家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再次捧读学习,仍倍感亲切,深受教益。毛泽东同志关于如何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论述,是针对当时中央和地方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存在的矛盾,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作出的。但我认为,他所阐述的原则和实质精神,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于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正确而重大的指导意义;就是对在当前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势下,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包括财税改革和建立新财政体制过程中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两个积极性好
民主革命胜利后,新中国呈现的是一个饱经战乱、生产凋敝、通货膨胀...
1956年,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广泛了解各部门工作情况后,总结分析了新中国几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和问题,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辩证地、精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十个重大问题,形成了闪烁马克思主义光辉的《论十大关系》。最近,江泽民同志说,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是一篇重要著作,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十个重大问题中的一个,也是《论十大关系》中的一节。在他老人家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再次捧读学习,仍倍感亲切,深受教益。毛泽东同志关于如何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论述,是针对当时中央和地方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存在的矛盾,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作出的。但我认为,他所阐述的原则和实质精神,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于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正确而重大的指导意义;就是对在当前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势下,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包括财税改革和建立新财政体制过程中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两个积极性好
民主革命胜利后,新中国呈现的是一个饱经战乱、生产凋敝、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经济局面。为医治创伤,收拾国民党反动政府遗留的烂摊子,“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统一财经”的整治方略,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借鉴苏联的经验作法,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自1953年开始实施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搞经济建设,实行统一计划、统一价格、统购统销、统收统支等等,在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几乎无所不统,压抑了地方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为着共同的奋斗目标,怎样认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和地方之间有无矛盾,如何处理相互关系,这是关系着更快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大问题,需要及时提出并加以认识和解决。1956年4月,也就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已执行三年、新中国经济建设刚刚进行六年之际,毛泽东同志就在调查研究、总结分析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矛盾。”这一判断,从哲学的高度,精辟而透彻地概括了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特征,从而为认识和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探索妥善的处理办法,提供了正确的理论依据。
既是矛盾,矛盾统一体内就存在着矛盾对立的双方;而在矛盾运动过程中,双方之中又必然有一方居于矛盾主要方面;为促使矛盾转化,就需要抓住矛盾主要方面加以解决。新中国经济建设进行六年多来,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成效是显著的,我们顺利地恢复了经济,基本上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是,由于计划体制的局限性、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以及还缺乏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组织领导经济工作中也显露了一些问题,表现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就是中央集权过多。毛泽东同志以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洞察力,抓住当时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这个矛盾主要方面,告诫全党全国,目前的主要倾向是对地方限制太死,指出“不能象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实践证明,毛泽东同志的这些告诫,是当时指导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出现的矛盾的正确原则。
毛泽东同志作出这样的判断和指导,是建筑在对于国情、国际经验和工作实践基础上的,是有充分的根据的。一是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全国解放后,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为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初步奠定了基础,但是毕竟只有六年多的时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的经济严重落后状况远未改变,且经济成分很复杂,全国各地之间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实行计划经济,中央所担负的任务,主要应是规划全国的经济计划、发展方向和重大布局,制定大政方针,管理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重大项目,而不应当事无巨细、样样包揽,各中央部门也不能无节制地插手地方事务;应当“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使他们在全国统一计划下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去发展经济。二是地方利益是客观存在。取得全国革命胜利以后,全国人民精神振奋、欢欣鼓舞,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事业之中,根本的动力即是全国上下、各族人民有共同的根本利益。但这只是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中主导的方面。地方政府组织执行中央制定的经济计划,主要是通过搞好本地区经济建设来实现的,各地有各地的特殊情况,因此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和困难,包括地方的建设项目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等,其实质就是有特殊的利益要求,对于合理的利益要求不予体谅和解决,就会导致地方的实际问题和困难难以解决,最终影响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毛泽东同志指出,“要注意地方的利益”。只强调根本利益一致的一面,而忽视地方的具体利益,中央和地方间的关系就会不协调,矛盾就会加剧。三是苏联经济建设统得过死,犯了错误,走了弯路,这已给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不予借鉴,就会重蹈他们的覆辙。
毛泽东同志辩证地揭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审时度势地抓住二者关系中应注意的倾向,从而概括出“两个积极性”的指导原则。他明确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发挥地方的积极性。”这是显而易见的,中央要发展工业,地方也要发展工业,就是中央的工业项目,也在各省、市、区的地盘上,许多工作和问题要求得地方的帮助和解决,并且商业、农业和其它事业,主要是依靠地方兴办。因此,“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回顾我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史,包括财政建设的历史,“两个积极性”的思想一直是我们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所要遵循的原则,也正是遵循这个原则,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进军中,全国上下才协调一致,同心同德,形成巨大的合力。
既统一又特殊的原则
讲特殊,是考虑地方的具体情况、照顾地方的合理利益,是为调动其积极性,是使之规范和服务于国家建设的大目标。符合这些要求,“各地都要有适合当地情况的特殊”。为保护地方“正当的独立性,正当的权利”,毛泽东同志甚至说,“省、市、地、县、区都应当有,都应当争”。可见,毛泽东同志对地方的合理利益和要求,是十分赞成和支持的。
讲统一,就是从全局着眼,不能无限制地强调特殊,特殊必须服从国家整体利益,而国家整体利益即统一性是根本的。当然,统一虽处主体地位,但如何统一也是有选择、有标准的。原则上,就是“可以和应当统一的,必须统一,不可以和不应当统一的,不能强求统一。”提倡“顾全大局,互助互让”,是我们历来的原则。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泱泱大国里,迅速发展生产力,改变经济落后面貌,建设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当时的情况看,没有整体计划不成,没有适度的分散也不成。因此,毛泽东同志说,“我们要统一,也要特殊。”而如何具体把握统一和特殊的度,仍然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毛泽东同志认为,“经验还不多,还不成熟”。只有六年多的经济建设实践,这样讲是实事求是的。因此他要求,“每过一个时期就要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同时还要参照外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它们的制度和我们的制度根本不同,但是它们发展的经验,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从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可以体会到,哪些该统一,哪些该特殊,带有阶段性的特征,每一个时期有每一个时期的不同表现,是动态性的,只有不断总结研究,积累经验,才能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过程中成熟地把握统一与特殊的尺度。
关于统一与特殊谁主谁次的关系,这是很明了的。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领导,必须有全国统一计划和统一纪律,破坏这种必要的统一,是不允许的。”这个论述界定了统一和特殊的关系,第一,要有特殊性,第二,这种特殊必须是在统一原则统领之下的特殊,不允许以特殊冲击和妨碍全局的统一。我认为,这种统一集中与特殊灵活的原则,不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搞社会主义建设,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都需要遵循这个准则,否则,建设进程就会遭受波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要做到统一适度、特殊适度,充分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应当说,所受的局限性是很大的,主要是这个体制本身固有的僵硬性弊端所致。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一般说来,地方的特殊性、积极性得不到合理照顾和发挥是主要倾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们开始改革开放,进行有效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我调节完善,走一条冲破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路子,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进而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为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创造了越来越广泛的活动空间。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部分历程,基本上走的是放权和减税让利的轨迹,这对冲破旧有的僵化的经济体制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从近两年来的情况看,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分散主义倾向是明显的,金融秩序混乱、财政秩序混乱、盲目地搞开发区等就是突出的表象。在由旧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变型过程中,乃至这个体制初步建立起来后的一定阶段,削弱中央宏观调控能力以导致失控,是值得高度关注的倾向,在新形势下,保证中央有效地实施宏观调控,就是保证实现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削弱中央必要的宏观调控能力,是不符合国家整体利益的。必须采取经济的、法律的以及必要的行政措施加以防范或纠正。
商量办事的作风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要提倡同地方商量办事的作风。党中央办事,总是同地方商量,不同地方商量从来不冒下命令。在这方面,希望中央各部好好注意,凡是同地方有关的事情,都要先同地方商量,商量好了再下命令。”毛泽东同志的这个提倡,是妥善解决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必要途径和方法,也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处理这个关系上的贯彻。
商量是民主作风的体现。通过商量可以交流情况,沟通思想,把中央解决问题的意图、办法、重要性、必要性和地方的难处、要求、建议摆在桌面上,加以对比分析、汇总研究。商量又是实现意志和步调高度集中的媒介,通过吸收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使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办法得到完善并利于贯彻执行。商量办事也有原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顾全大局,互助互让”的原则和发挥两个积极性的原则。商量办事不仅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有效办法,也是我们党和政府一贯的工作作风和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光大。
我们正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我国现在的经济规模之大、经济实力之强和经济活力之蓬勃,远非五十年代中期的情况所能比拟的,经济关系也较之那时更为复杂,更为多样化。在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将不断涌现,又由于我们是在探索之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援,涉及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协商将更多更重要。保证中央和地方关系协调,首先必须从思想认识上明了一个前提,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仍然是全国一盘棋,不是无政府主义的放任自流的经济,特别是涉及利益分配的问题,协商不可脱离这个前提。从明年开始,财政将要实行分税财政体制,它的宗旨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财政体制,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中央和地方利益格局的调整。从中央来说要尽可能设计好改革方案,突出改革的导向,合理考虑地方的特殊情况和利益;从地方来说,必须识大体顾大局,摒弃完全保既得利益的想法。只有顾全大局,互助互让,才能超越一时的利益阻碍,使分税财政体制顺利出台并得到圆满实施,否则就会延误改革进程。在新形势下,中央和地方商量办事,同舟共济,携手前进至关紧要,为此,应朝着法制化、规范化的方向努力,以期把二者的主要关系加以明确规束,使两个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并保持相对的稳定持久。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