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是龟兹文化的故乡。在那沧桑巨变的年代,三五九旅的拓荒者们来到塔里木河畔,发扬南泥湾精神,艰苦奋斗,屯垦创业,把阿克苏这片贫瘠的土地建成了景色如画的塞外江南。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改革的强颈东风更焕发了这片土地的青春活力,一大批巾帼英雄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合着改革开放的旋律,用辛勤的劳动和智慧的汗水凝聚成璀灿的明珠,点缀着塞外江南的秀美景色。1991年曾荣获阿克苏市“巾帼能手”的市财政局长胡彩珠,就是她们当中的一个。
帮助企业发展生产 不断培植财源
阿克苏市是阿克苏地区8县1市中唯一的一个财政收入上解市。1988年完成财政收入3553.3万元,除上解上级财政外,本级财政收入2007.9万元,在阿克苏地区算得上是收入大户,财政的日子相对比其他县也好过得多。面对这种情况,财政局长是不是该停下脚、歇歇腿了?干了5年财政局副局长的胡彩珠深谋远虑,她并没这样想。她盘算着:阿克苏市的财政收入高,主要来自各项税收,其中,企业收入的大头又主要在地区和兵团,利税分流,实行分税制是财政体制改革的必然,如果现在就坐享其成,一但改革到位,上级财政将拿走现有企业收入的一大部分,市级财源将会枯竭,收入将会锐减,到那时财政的日子又该怎么过呢?胡彩珠认为:要想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就必须根据阿克苏的实际,努力发展生产。胡彩珠的想法得到了地市两级领导的支持。
她选择了市属几个企业,决心让他们改变面貌,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骨干财源。水泥厂是她选择的目标之一。她以该厂技术改造为突破口,针对产量低、质量差、产品积压、销路不畅、内部管理不当等问题,领着几个同志,吃住在厂里,现场解决问题。她亲自跑银行,跑上级财政部门协调关系,争取技改资金。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硬是让一个亏损严重的企业扭亏为盈,跨入地区级利税大户和地区先进企业的行列。短短三四年的时间里,市水泥厂的生产能力由2万吨发展到1992年的4万吨,并向国家上交利税107万元,1993年上半年就完成了全年的生产计划。目前该厂第三期改造工程,年内即可投产,生产规模将扩大到8万吨。
阿克苏市汽车运输公司1987年只有两辆公共汽车,由于车辆少、运力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需要。而且,企业经营多年一直很不景气,每年要靠吃五六万元的财政补贴才能勉强度日。1992年该公司申请开辟市内公共汽车运营线路,胡彩珠马上意识到这是救活一个企业的大好时机,经过多方调查论证后,她果断地批准了这个项目的投资,并马不停蹄地帮助融通资金68万元,购买了10辆“招手停”。新车当年营运,企业当年转亏为盈。在此基础上,她又提出了让该公司实行加速折旧,3年归还购车贷款的大胆计划并付诸实施。这样,既减轻了财政负担,又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还大大支持了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缓解了市区群众乘车难的矛盾。对此,阿克苏市电视台在一周内,用黄金时间专题进行了报道,成为阿克苏市民口中流传的一段佳话。
在阿克苏市经济建设发展的蓝图中,有胡彩珠创造性思维织成的经纬;在阿克苏市经济建设的事业中,留下了胡彩珠深深的脚印。
潜心学习业务知识 增强理财本领
1984年,胡彩珠从阿克苏镇走进了阿克苏市财政局的大门,放下副镇长的担子,挑起了市财政局副局长的挑子。她知道,自己虽然干过多年的财务工作,但是,面对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复杂的财政情况,不学习、不充实是不可能干好工作的。于是,工作之余、开会闲暇之时,她都认真地翻阅文件,看书学习,刻苦认真地钻研财政业务。每遇新的经济政策出台,财政体制的重大改革,财务制度的较大变化,她都认真学习、领会,以便更好地指导工作。“学海无涯苦作舟”。胡彩珠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地吮吸着智慧的甘露。与此同时,她把学到的财政理论与总结工作经验、探讨改革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市水泥厂技术改造项目和塑料厂开发新产品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出自她的手;市里几个龙头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建立及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也出自她的手。她十分重视财政、财会干部队伍素质的培养,积极支持和推荐财政干部和企业财会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到大专院校深造。截至1992年底,市财政局职工中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占76%,全市各单位有三分之一的会计取得了中专学历、99%的人取得了初级以上会计职称。胡彩珠还是市财政会计学会副会长、珠算学会的会员,每次学会开会她都主动参加,有时还亲自主持会议。地区举办新会计制度学习班,她是唯一的一个坐在学生席上的局长。一分艰辛,换来十分收获。胡彩珠十年如一日坚持钻研财政理论和业务知识,使自己成为市里的一名财政工作的行家里手。
勤政廉洁 无私奉献
坚持不懈的学习,使胡彩珠在业务水平、工作能力不断登上新台阶的同时,也使她的政治思想情操一步一步跨入了崇高的境界。身为党支部书记,她胸怀坦白、光明磊落,带领党支部一班人团结群众,投身改革,成绩显著,她所在的支部连续几年被市里评为先进党支部。她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一位原来在镇里一起工作的朋友找到胡彩珠,想请她给爱人安排个工作,胡彩珠婉言推辞了。她说:符合国家政策的事,有关部门会给你解决的。不符合政策的事,说什么我也不能办。类似的事情还很多,但胡彩珠始终以国家政策为准绳,没办过一件无原则的事。
胡彩珠时时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她体弱多病,但多年来始终骑着一辆破旧的男式自行车,风里来,雨里走,顶酷署,度寒冬。下企业、摸情况、解决问题;跑农村、跑牧区征收农牧业税,她很少使用局里的小车,更不用说家庭私事用车了。司机们深有感触地说:胡局长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胡彩珠下基层从不吃宴请,不接受礼品,经常是一个馍馍、一块咸菜、一杯热茶就解决了误餐问题。
走进胡彩珠局长的办公室,干净、明亮、整洁,一张五六十年代的老式办公桌上,摆着从贸易公司淘汰下来的一部旧电话。带靠背的4条腿的长凳,是她接待客人、处理工作的交谈之地。人们都尊敬地称她为不摆架子,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的“三不干部”。
关心职工 助人为乐
作为一个财政局长,既要理财,又要当家,其难可知,可阿克苏市财政局的干部职工都异口同声地说:胡彩珠不仅是我们的好局长,而且是我们的好大姐。她身先士卒、言传身教,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首先做到。她关心同志如春天般温暖。
农税干部艾买尔托来尔的家被洪水淹没,所有能吃的东西都泡在了水中。胡彩珠拖着下班后疲备的身体带人扛着50斤大米,送到了他家。
农税干部牙生,在骑摩托车下乡收税途中,不幸遭车祸断了双腿,胡彩珠不顾自己身体有病,在医院里跑了楼上跑楼下,为他安排病床、找大夫、交押金,又带头并号召局干部职工为他捐款255元。
胡彩珠无论是对少数民族干部还是对汉族干部,也无论是老同志或年轻同志,她都视为大家庭的一员,为他们默默地献上一片爱心。哪位职工或家属生病了,哪位同志的子女要上学,孩子要入托,哪位同志的家庭闹了矛盾有了纠纷,她总会出现在哪里,人们都能从她那诚挚慈爱的目光中看到希望、得到安慰。
基层工作的同志也视她为知己,有什么话都想对她说,有什么困难和问题也都想听听她的主意。一位在企业工作的会计找到胡彩珠,向她诉说了因坚持执行财务制度而受到排挤、无法工作的苦衷。胡彩珠亲自来到这个企业,反复耐心地向厂领导宣传执行财会制度的重要性,并坚决大胆地支持这个会计开展工作。对基层财会人员的培训问题、职称待遇等问题,胡彩珠经常是亲自出面协调解决。
群雁高飞头雁领,胡彩珠以她榜样的作用,带领阿克苏市财政局全体干部职工为塞外江南的经济建设事业贡献了力量。这个局连续多年被评为市里的先进集体,在各级财政业务的竞赛中也多次获奖。她本人也在1992年市党代会上被选为市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