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6年大地震中,险些从中国版图上被抹掉的唐山,17年后的今天,以经济蓬勃发展的雄姿巍然屹立在冀东大地上,成为渤海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1992年,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87.3亿元,国民收入154.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35.1亿元(1990年不变价),按可比口径分别比1987年增长97.5%、82%和99.9%。在经济大踏步前进的基础上,财政收入稳定增长,1992年全市财政收入达到15.5亿元,比1987年增长95.7%,财政与经济步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总结唐山的经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唐山有一个明晰的、一以贯之的经济发展战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这是唐山市委、市政府自1986年基本结束复建任务以来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他们紧紧抓住国家向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倾斜和对渤海湾地区实行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不失时机地加快经济发展,提出了依托京津唐大三角,发展市区——唐山港——南堡“新三角”的战略构想,并把构想逐步具体化,班子一任接一任、措施一环扣一环地狠抓落实。在经济发展中,强化对老企业的技术改造,着力增投入、上项目。层层建立项目库,拓宽筹资渠道,使“七五”后三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年均达到23亿元,1991年投入35亿元,1992年增到64亿元,特别是把争取列入国家和省“八五”计划的一批大中型项目,作为壮大经济实力,增强发展后劲的重中之重来抓,收到明显成效。与此同时,努力改善开放和发展的硬环境,着力抓好港口、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的全面起飞奠定了基础。在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唐山市委、市政府在已有的发展思路基础上,又进一步完善了“以港口为龙头,推进双向开放;发挥三大优势(基础产业、靠京津、环渤海),狠抓三大开发(资源、市场、技术),加快四区建设(海港开发区、南堡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城镇经济小区),提前五年翻两番”的战略构想,并重新调整了“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确定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其中: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2%以上,到1997年突破300亿元;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9%,坚持当年收支平衡。
——财税、金融杠杆协调联动,社会财力形成合力。资金不足是当前经济发展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唐山市各经济部门在资金使用上强调协调一致,紧密配合。为此,市政府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主要经济部门领导为成员的“资金协调领导小组”,采取“集中谋划、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调联动”的科学运筹方法。同时,市领导十分注重与金融、税务等垂直领导单位的沟通,在做出重大经济决策之前都征求这些部门的意见,尽量取得共识。为鼓励各部门增加对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市政府制定了“搞活资金、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奖励办法”,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实行重奖。各经济综合部门也都自觉地服从、服务于全市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部门之间相互沟通,相互配合,不演独角戏。市财政局在安排和调度使用预算内外资金时首先考虑的是全市大的计划盘子,集中资金,保证重点。如对作为全市“1号工程”的唐山港,财政局积极为其筹措资金,截至今年6月底直接投入资金2500万元,并与有关部门主动协调,将土地出让押金2043万元也调给港口,还拿出150万元用于港口的前期准备建设。市税务局在批复有关企业减免税时,总是先和财政局沟通,取得一致意见后再和市政府有关领导协商,坚持把减免税用到对全市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技改和扩建项目上。各家专业银行积极配合市政府整体经济目标的实施,大力吸收存款,多方筹资,搞活存量,用好增量,不断增强信贷资金的投放实力。各类非银行融资机构贴紧重点建设项目,大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开辟了筹措建设资金的第二、第三战场。总的看,唐山市把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在增加投入这个主战场上打了一个又一个围歼战。
——财政部门摆脱就收支论财政的理财模式,寓财政于经济发展之中。唐山市财政部门转换脑筋,解放思想,转变作风,从认识到实践都出现了新的飞跃。
一是强化经济决定财政的观念,坚持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积极参与谋划全市经济发展蓝图,为发展唐山经济当参谋,想办法。他们站到政府角度、全局角度考虑问题,对各方面让利或增支要求,不是简单地点头或摇头,而是周密细致地分析研究,在可用财力范围内能解决的问题不推不躲,不能解决的给政策、给办法。
二是强化大财政观念。他们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大胆地拓宽理财领域,认真管好预算内资金,进一步用活预算外资金,积极参与、统筹、引导社会其它资金,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保证重点建设和生产发展的需要,财政的经济建设职能大为增强。
三是强化效益财政的观念。在筹集建设资金的同时,唐山市财政部门十分注意投资效果,把钱用到刀刃上。对财政安排的基建、技改资金主要采取贴息、有偿周转、参股、控股的形式发放,放大资金功能。如对“唐山港”的建设,财政采取以小钱引大钱的办法,在建设期内每年贴息3500万元,以确保总投资9.5亿元到位。对拆借来的资金,市财政建立了“财政偿债基金”,以保证按期归还。
唐山的经济建设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由此引发的思考也是耐人寻味的。
其一、只有抓住机遇,才能加速发展。同样面临着资金短缺问题,唐山却抓住了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遇,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大力增加投入,为下一步的大发展加足了油;面对当前整顿金融、财税秩序,他们在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的前提下,冷静分析本地情况,妥善处理和解决存在问题,精心找准最佳结合点,谋划在规范的经济环境下快速发展的新思路。这说明,机遇是客观的,就看你认识不认识,机遇又是有时间性的,稍纵即逝,就看你能不能及时抓住。当前要把整顿财税秩序作为解决财政问题的新的机遇,切实抓住这个机遇,珍惜这个机遇,用好这个机遇,使我们的财政经济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其二、只有转变观念,才能开拓进取。唐山的起步是从1985年学东北、学山东、学南京开始的,但他们的作法和兄弟省市并不完全一样,而是在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唐山的具体情况来干的。这说明,学习先进,关键不在于模仿具体的方式和方法,而在于学习先进者的观念和思路。如果,别人怎么干我也怎么干,别人没干的,我也不能干,永远也超越不了别人。要想超越别人关键还在于能超越自己。
其三、只有着眼于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问题。在调查中看到,唐山市安排的预算内收支盘子也是相当紧的,收支矛盾也比较突出。但唐山市财政部门对一些重大事项,即使预算内资金难以解决,也想办法通过预算外或企业作贡献等渠道,去努力解决问题。这里的奥妙是唐山财税部门深知财政和经济的关系,经济决定财政,未有经济不发展而能解决财政问题的,未有经济无基础而使财政充裕的。他们主动参与谋划全市经济全局,并为落实经济规划筹资金,做协调工作。如果不研究经济,不参与经济,遇到经济发展问题时总是强调财力紧张,无所作为,既拿不出钱,又拿不出法儿,甚至退避三
舍,那只能使财政越来越困难。
其四、只有各经济杠杆的协调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唐山这样做了,效果十分明显。而有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在那里,一方面重点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财力使用与管理又相当分散,各部门手中都各自抓着一把米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形不成资金合力,致使重点建设项目资金不能如期到位。因此,要象唐山那样,建立以财政为核心的资金协调机构,集中财力办大事,才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调研组成员:陈金城 齐守印 苗文瑞 许亚琴 程凤朝 宁金彪 徐联中 主笔:程凤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