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我县财政收入完成1823万元,比上年增长29.9%,超收420万元,财政自给率达到84.79%,提高18.2个百分点。财政形势的明显好转,得益于历届党政班子按照一个经济发展路子,沿着一个目标真抓实干;得益于我们坚持县乡两轮一起转,挖潜新建一起上;得益于我们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培植了一批骨干财源项目,增强了经济发展能力。
明确主导,挖掘现有财源潜力
我县工业起步较晚,生产能力弱,经济效益低;同时税收漏征多,财源流失大。加强现有财源建设,提高产出效益,强化征收管理,是短时期内增强县级经济实力的最佳途径,也不失为缓解生产资金短缺,克服财政收不抵支矛盾的上策。
第一,抓能力达产。据去年初统计,1982年以来财政扶持新上的12个重点项目,只有4个达到设计规模;全县重点调度的25种主要产品,实际产量达到设计能力的只有3种;现有财源三分之一的潜力没发挥出来。对此,我们采取了“两压两优先一责任制”的措施,即压生活和一般生产用电,优先供应达产项目电力;压非生产性资金,优先保证达产项目资金需要;与有达产任务的主管部门和企业签订达产责任状,从而保证了企业满负荷生产。1991年,达产项目新增产值2500万元、税利200万元。
第二,抓技术改造。“七五”期间,我们筹集了4000万元资金,建成技改项目65个,完成产值近5000万元,占全县工业实际净增产值的80%以上,增强了县级经济实力,提高了全县总体生产技术水平。但我县企业技术改造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生产的潜力还很大。1991年,我们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步伐,全县确定了9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改造扩建开发了五钠、磷酸、汽车配件、牛皮纸等9个产品的生产线。对这些技术改造项目采取了资金物资方面重点倾斜,技术管理方面专人负责,项目投产方面签约定责等一系列措施,保证了按期投产,当年新增产值900万元,利税170万元。
第三,抓征管。根据我县一方面财政不能自给,另一方面跑、冒、滴、漏严重的实际,我们强化企业的贡献意识,加强了征管措施。一是严格税收政策,坚持依法治税,依率计征,足额入库,严禁越权减免税收,对偷税、漏税、抗税的坚决绳之以法,决不姑息迁就。二是严格征管目标,将全年收入任务分战线落实到企业,分税源落实到税种,分地区落实到单位,定时间、定任务、定措施、定奖惩,纳入政绩考核,对完不成税收任务和不按税法纳税,有偷漏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取消参与评选先进的资格。三是稳定分成政策,鼓励多收多超,对乡镇当年超收收入只作工作目标考核,不增加分成基数,不作次年分配收入任务的绝对标准,起收部分按当年初确定的分成政策执行。四是坚持常年检查,扎扎实实地开展“三查”和纳税稽查,堵塞了跑、冒、滴、漏,保证了财政增收。
第四,抓综合财政预算。随着各项改革事业的深入,我县预算外资金急剧增加,1990年达到1927万元,比1980年增长14.7倍,超过当年财政收入的37%。本属于财政资金范畴的这块预算外资金游离于财政的控管之外,结构错位,流向偏移,真正用于生产和事业发展的不足总量的30%。致使一方面预算内赤字累累,一方面预算外资金大量浪费。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实施了综合财政预算管理,把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管理范畴。通过计划形式,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资金,综合平衡,强化了政府调控职能,保证了重点建设,发挥了财政统筹引导、分配全县资金的功能。1991年,从综合财政预算中调剂融通资金400余万元,支持了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突出特色,培植后续财源
我县的工业格局是以电力工业为根基,磷化工业为树干,特产、建材、机械为主枝,其它工业为细枝绿叶的“树型结构”。与此相应,后续财源建设也必须围绕工业的“树型结构”,固“根”,壮“干”,延“枝”,突出特色,加速开发。
固“根”,发展基础财源。我县水能资源丰富,有发展电力的基础。但由于开发不够,电力建设已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枯水季节往往有一半企业不能正常生产,严重影响了现有财源能力的发挥。为促进财源开发,我们坚持电力先行,走以电力工业支撑工业发展,以工业发展转换水电优势的财源建设的路子。“七五”期间,全县筹资近5000万元投入水电建设,相继建成一批骨干电站;1991年,孙家湾电站又建成投产,马桥一级站完成1600余万元的投资,今年年底可望建成发电。届时,电力紧张的矛盾将大大缓解,新增加电力及由此产生的附加效益将为财政带来数百万元的收益。
壮“干”,建设支柱财源。我县磷矿资源丰富,远景储量10亿吨左右,是全国八大磷矿基地之一,硫铁矿资源也很可观,属罕见的磷、硫共生区。“七五”以来,我们投资6000余万元,初步形成了从采矿到基本化工原料再到精细化工产品的矿采化学工业体系,使磷化工逐步担当了振兴财政顶梁柱的重任。1991年,又相继扩建了20万吨磷矿开采和5万吨硫铁矿,采矿能力由原来的30万吨扩大到50万吨;扩建了5万吨磷肥、5千吨五钠、8千吨磷酸生产线,新开发草酸1200吨,并相继投入生产,全县磷化工业产值已超过全县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矿采和化学工业主导产业的发展进程明显加快。
延“枝”,壮大替补财源。“七五”期间,我们充分利用与二汽毗邻的优势和建材、特产资源丰厚的条件,大力发展建材工业、特产工业和机械工业,开发了一批新的替补财源。1991年,我们又新建了2000吨牛皮纸生产线、300吨油脂加工生产线,200吨精制茶、1万根付轴、3.2万件汽车锥盘、1万个斯泰尔雾灯壳、30万件旋压皮带轮等生产线。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既改善了工业产品的结构,又拓宽壮大了财源。
转换思路,建设乡镇财源
全县财政收不抵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绝大部分乡镇不能做到财政收支平衡。1990年,全县16个乡镇有14个不能自求平衡,挤占了县级财政,削弱了县级财政的调控能力。
为调动乡镇理财积极性,扭转财政被动局面,我们组织实施了乡镇财源建设“185”工程,即:力争三年内建成9个财政收入过50万元、1个过80万元、6个过百万元的乡镇,16个乡财政收入总额达到1280万元,比1990年翻一番,实现乡乡镇镇财政自给。为此,县政府制定了优惠政策,鼓励乡镇抓住机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选准项目,稳步发展。如我们对乡镇改以往的“收入定额,超收分成,支出包干,结余留用,一定一年”为“收支挂钩,定交定补,超收四六分成,一定三年不变”的财政体制。出台了资金倾斜政策,按乡镇新增收部分,给予70%的周转金,分期分批扶持,滚动使用,发展生产;建立了风险考核机制,对借入周转金在合同期内达到收入目标的,免收占用费,达不到目标的除收取占用费外,另加罚15%。乡镇党政一把手和财政所长各交风险金300元,达到收入目标,风险金退回,县政府另奖300元,达不到收入目标的,扣掉风险金,一年一结帐,三年结总帐。“185”工程的实施及配套措施的完善,极大地调动了乡镇政府抓财源建设的积极性。1991年,“185”工程实施一年,全县新建茶园2700亩,桑园2760亩,桔园525亩,药园1320亩,发展烟叶7000亩,改造茶园8000亩,发展改造乡镇企业150个,农村多种经营产值比上年增长13%,乡镇企业产值增长42%,乡镇财政比1990年增收187.2万元,增长26%,自给率提高了11.5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了“185”工程的第一年既定目标,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