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海南,热浪袭人。这里,日平均气温在摄氏35度上下。可是较之自然气候更热的,还要算是这里的人,这里的经济。邓小平同志年初南巡时的重要讲话,把琼州宝岛改革开放的事业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迎着这股热浪,我们特地来到海南农垦调查。昔日的垦荒大军如今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呢?
海南农垦有着辉煌的历史:建国伊始,面对着帝国主义的禁运和封锁,农垦人在莽莽的荒山野岭上,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建立了我国自己的橡胶业和我国第一大橡胶垦区。40年来总共开发胶园371万亩,累计向国家提供天然橡胶200万吨,1991年干胶产量达14.53万吨,植胶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41%和51%,结束了橡胶作为重大的战略物资受制于人的历史,在国际国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整个海南农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1991年底止,已经拥有100个国营农场,还办有400多家工业企业,200多家商贸旅游业;拥有职工队伍近50万人,如果包括家属在内,总人口达1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725。1991年工农业总产值达22.34亿元,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272540年累计向国家上交利税24亿元,比同期国家投入的总和多3亿元,还累计投入27亿元,支持和带动了民营橡胶的发展。可以说,农垦人为海南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历史在前进,海南要发展,然而海南农垦正面临着新的问题:
首先,农垦的步伐慢了。长期以来,特别是在产品经济的年代,农垦经济占据着海南经济的2725还要多。但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农垦在海南的经济地位日趋下降。去年海南省工农业总产值为123.2亿元,农垦还只有23亿元,而农垦的工业总产值只占这23亿元的20%。建设大特区,实行大开放,显然农垦工业的步履太缓慢了。加之近几年来,连续多次强台风的袭击,橡胶受到严重摧残,全垦区1989年至1991年台风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1.53亿元,人员伤亡124人,房屋损坏243万平方米,干胶损失7.7万吨。去年全垦区盈亏相抵后还净亏损589万元。由于经济不景气,职工待遇低,过去人们羡慕、向往的农垦,现在倒过来了,农垦人才外流的现象十分严重。
其次,农垦负荷沉重。40年来,海南农垦安置了十几万的转业官兵,十几万的知识青年,5万多难侨和数十万农民及城镇人口就业,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如今,大量的职工已到了离退休的年龄。据1991年统计,今后几年海南农垦每年的离退休人员要达到1万人以上,1991年此项开支高达1.8亿元。我们去过的南田农场,是一个拥有2万多人口,近万名职工,曾多次被国务院、农业部授予先进单位的老橡胶农场,现在一年需要负担3300多名离退休人员、逾500万元的营业外支出,而农场一年的橡胶生产总收入才700多万元。
第三,进口橡胶冲击市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边境贸易十分活跃。目前从东南沿海一带进来的橡胶,加上关税每吨销价5000多元,从边贸进来的橡胶更便宜,每吨才3000至4000元,而去年海南农垦的干胶销售成本每吨就高达5675元,销价每吨达7015元,比进口胶高出50%以上。如果以这种价格推向世界市场,显而易见是缺少竞争力的。
困难,似拦路老虎。然而农垦人从来就没有被困难吓倒过。当年浩浩荡荡开赴海南,硬是把荆棘丛生的荒野改造成郁郁葱葱的橡胶园。如今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只停留在橡胶产品由国家包销,经营亏损由财政补贴的状态下,农垦是没有出路的。合着改革开放的旋律,农垦人正以豪迈的激情,全新的姿态和迅速的行动,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第二次创业。”
他们在不放松橡胶生产的情况下,抓紧时间调整产业结构。他们下决心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产胶率,巩固和适度发展我国这片最大的橡胶基地,力争本世纪末橡胶面积达到400万亩,干胶产量达到30万吨。与此同时,抓紧时间调整产业结构,这是农垦人已认准的发展路子。海南有独特的优势,一些热带作物,象椰子、芒果、甘蔗、剑麻、香料等,收效快,有的还可在橡胶园间种套作,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能增加经营利润。海南整个冬季是个大温室,气候温和,没有台风灾害,有不可多得的发展西瓜、黄瓜和其他各种蔬菜的反季节优势。海南农垦人讲,搞好种值西瓜一项,一个职工一年可以收入上万元。东太农场抓紧调整了生产结构,一年可以盈利200万元。
他们充分利用地利优势,积极开发房地产业和旅游业。今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准开发洋埔港以后,海南岛的地价一涨再涨,房地产业和旅游业方兴未艾。垦区的一些农场毗邻城市、郊区、海滨,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海南搞开发区,绝大部分都是农垦的土地,利用优越的土地资源发展房地产业和旅游业,前景十分可观。目前,农垦人正在利用着这些条件发展着整个开发区,也发展着自己。正在建设中的桂林洋开发区,属于桂林洋农场的范围,有可供利用的6200亩土地,农垦已经投入3000多万元,新修了12公里长的水泥公路,建成了11万伏、发电量6.3万千瓦的变电站,开通了500门的程控电话,新打了3个深水井,“三通一平”工程基本就绪,国内外许多客商正争先恐后前来洽谈生意,争购地皮。目前已经有港澳和全国各地的32家单位与农场签定开发合同,其中有20家业已达成合作协议,计划在这片土地上兴建工业、农业和海滨旅游三个开发区,开辟跑马场、海上乐园、度假中心等。桂林洋的开发已经红红火火地展开,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三亚是海南省的第二大城市,与夏威夷相媲美的牙龙湾和闻名遐迩的天涯海角构成天然旅游区。这里的国际机场——三亚凤凰机场正在建设之中,预计1994年投入运营。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这个新的旅游城市正在兴起。农垦的南新农场有6000亩土地就在三亚市内。他们雄心勃勃,要充分利用这些土地资源开发房地产,规划建设商业、工业、仓储、旅游四个功能区,以迎接国内外客商前来投资。
工业是农垦的薄弱环节,农垦人决心加快工业发展的步伐。当前,海南农垦有与日本丰田、“二汽”联营的海口机械厂、生产子午轮胎的橡胶厂、华利家具厂、桂林洋摩托车厂等一些可创几千万产值、上百万利润的好项目。他们准备在加快技术改造、狠抓质量的基础上,增加产品产量,不断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对计划新上的项目,如大汽车多种改型车制造项目、小汽车配套零部件制造项目等等,抓紧评估论证,尽快投资投产,争取在“八五”期间形成产业支柱。他们还准备采取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办法,加快场办企业的发展。力争工业产值“八五”末期达到11亿元,2000年达到29亿元。加大改革力度,迅速发展工业,彻底甩掉亏损的帽子,已经成为农垦上上下下的共识。
加速农垦经济的发展,关键离不开投入。大量的资金投入从哪里来?显然单纯依赖国家财政的支持是不行的,必须广泛动员和发挥全社会的力量,走股份制的路子。在这方面,他们正在进行着有效的尝试。东太农场是一个只有万余人的小场,地处万泉河上游,计划投资600万元兴建一座水力发电站,他们以发行内部股票的形式向职工集资,现已筹到200万元。海南农垦准备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直接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以筹集大量的生产建设资金,促进农垦经济的迅速发展。
当要结束调查的时候,我们在想,困难在,机遇也在。只要牢牢把握机遇,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海南农垦就大有希望。